翁文波(1912年2月18日—1994年11月18日),浙江鄞县人,地球物理学家,石油地质学家,预测论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翁文波于1934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6年考取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学习 ;1939年获得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国,出任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0年辞去了国立中央大学工作,奔赴边远的老君庙油矿;1951年调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勘探处副处长;随后在石油工业部先后任勘探司总工程师、研究院副院长及总工程师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11月18日逝世,享年82岁。 翁文波主要从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和天然地震、洪涝、干旱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研究 。 人物经历 1912年2月18日,翁文波出生于浙江鄞县。 1930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 ,后入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4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以论文《天然地震预测》获得学士学位。 1936年,考取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专攻应用物理。 1939年,从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翁文波辗转取道法国、越南回到云南昆明。回国时随身所带物品大都遗散流失,惟有那台亲手设计制造的重力探矿仪得以保全。回国之后,28岁的翁文波出任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 1940年,辞去了国立中央大学的工作,奔赴边远的老君庙油矿。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翁文波把保存完好的进口地震仪及资料,交给了接管中国石油公司的军代表 。 1951年,调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勘探处副处长,主持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地震队。随后,在石油工业部先后任勘探司总工程师、研究院副院长及总工程师等职 。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11月18日,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翁文波早期引进技术,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论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参加指导了大庆油田地球物理勘探。他曾参加视察河北邢台地震灾区,接受了研究地震预报的任务。20多年来,他在地震预报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特别是从研究应用基础科学的理论出发,探索地震和推测自然现象,在地下的地质数学特征、未来的地球岩石圈和大气圈的活动特性等方面,他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成功地预报过新疆等地的地震 。 1939年12月,翁文波在四川石油沟1号井中测量记录了井下的自然电位和地层的电阻率,并据此划分了气层的位置,这是中国现代测井事业的开端。 1957年,翁文波在南海创建了中国海上第一座钻井平台,随后发现了油气,只是由于越战的原因,这项工作被迫中断。西气东输的气田第一口井也是在翁文波的坚持下于1952年开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