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波是中国杰出的地球物理学家、石油地质学家和预测论专家,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1912年,翁文波出生在浙江鄞县(现宁波市)。18岁时,他同时被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物理系。1934年,他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与严济慈教授共事,两年中合作撰写了5篇光谱方面的研究论文。1936年,翁文波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深造,1939年获得博士学位。 - **回国效力与早期工作**:1939年冬,翁文波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他先到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任教,开设地球物理勘探课,为中国培养石油勘探工程技术人员。授课之余,他受孙越崎之邀,常去巴1井,利用废旧零件自制仪器,进行试验性电阻测井和自然电位测井,开创了电测技术在我国测井应用的先河。1941年,翁文波辞去教授职务,奔赴玉门油矿,担任地质室副主任。他提出用地球物理方法加强地质勘探,对几口油井进行电测,并写出《甘肃油矿物理探矿报告》。他的电测资料为油井加深提供了依据,增加了原油产量。1942年,他参加了黄汲清教授任队长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队。1945年10月,他兼任我国第一个野外重力、磁力测量队队长,开展了大量勘探工作。 - **新中国成立后**:1946年6月,翁文波任中国石油公司勘探室主任,指导成立上海地球物理实验室,并推动甘青分公司勘探处成立重力队、电测队。1950年,他用保存下来的仪器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重磁力勘探队,次年组建第一支电法队。他还在上海创办第一个地球物理培训班,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石油地球物理人才。1952年,翁文波离沪进京,任石油总局勘探处副处长。此后,他为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其成果对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勘探以及我国油气勘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发现大庆油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他于1982年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工业《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自然科学一等奖。 - **晚年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翁文波在古稀之年创立了计算油田储量预测公式“旋回模型”,被誉为翁-旋回模型。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受周总理重托,他开始致力于天然地震的预测预报工作,在预测论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翁文波还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石油事业积极建言献策。1994年11月18日,翁文波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他为中国的石油勘探开发和地球物理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领域的一代宗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