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嘉俊:笔墨绘就时代印记,艺术人生的坚守与探索 潘嘉俊,1947年10月出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南海。这座充满岭南文化韵味的城市,成为他艺术启蒙与成长的摇篮。在广州的街头巷尾、骑楼老宅间,他自幼浸润于独特的岭南文化氛围之中,从小便对艺术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街头艺人的速写、传统建筑上的精美雕刻、岭南画派灵动的笔触,都在他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1968年春,潘嘉俊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军旅生涯。在军队中,他先后在工兵团、汽车团服役,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坚韧的意志,也为他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部队生活的艰苦与充实,战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军人身上特有的精神气质,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潘嘉俊积极参与军队的宣传、文化、新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艺术才能逐渐崭露头角。尽管部队工作繁忙,但他始终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美术创作,在简陋的环境中,用画笔记录下军队生活的点点滴滴,描绘战士们的英姿飒爽与家国情怀。 在军队的岁月里,潘嘉俊不断磨砺自己的绘画技艺。他广泛学习各种绘画技法,从素描、水彩到油画,都有深入研究。他尤其受到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真实情感的表达。1979年,潘嘉俊创作的油画《我是海燕》横空出世,这幅作品以一位在暴风雨中坚守岗位的女通信兵为原型,通过细腻的笔触、强烈的光影对比,生动展现了女战士坚毅勇敢的形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作品一经展出,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荣获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并入选《中国美术五十年》大型画集。《我是海燕》不仅是潘嘉俊个人艺术生涯的里程碑,也成为了中国当代军事题材绘画的经典之作,激励着无数人。 此后,潘嘉俊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他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在军旅生涯中,他多次深入边疆哨所、基层连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体验他们的生活,用画笔为战士们画像,记录下他们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青春风采。他的作品中,既有对战士们训练场景的生动描绘,也有对军民鱼水情的细腻刻画,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他对军队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1988年冬,潘嘉俊转业到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这一转变为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不仅继续坚持个人的艺术创作,还积极参与组织和推动广东省的美术事业发展。他策划和组织了众多美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为广东地区的美术家们搭建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发掘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作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的重要成员,潘嘉俊致力于推动岭南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他深入研究岭南画派的艺术理念和技法,将岭南文化的特色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同时鼓励年轻一代美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他的努力下,广东省的美术创作氛围日益浓厚,岭南美术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艺术创作上,潘嘉俊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敏锐的观察力。他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时代的脉搏融入到作品之中。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革,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写实主义的严谨细腻,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油画创作,潘嘉俊在水彩画、版画等领域也有不俗的表现。他的水彩画作品清新明快,善于捕捉光影变化和瞬间的美感;版画作品则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和强烈的黑白对比,表达深刻的主题。他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拓宽自己的艺术领域,力求在艺术创作上取得新的突破。 潘嘉俊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他本人也荣获了众多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然而,面对荣誉和成就,潘嘉俊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创作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在艺术教育方面,潘嘉俊也不遗余力。他经常深入学校、社区,为美术爱好者们授课讲学,分享自己的艺术经验和创作心得。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许多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在艺术道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美术界的新生力量。 如今,潘嘉俊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他依然活跃在艺术领域。他坚持每天创作,用画笔描绘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他关注美术事业的发展,积极为年轻一代美术家提供指导和帮助;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艺术的力量传递正能量。他的艺术人生,是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生动写照,也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诠释。在未来的日子里,潘嘉俊将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精神也将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艺术创作之中,共同书写中国美术事业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