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彪,民国十二年(1923年)11月23日出生于北京,福建福州人,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1946年陈彪从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台湾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半年;1947年转金陵大学物理系任教,同年8月到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至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台长;1985年担任云南天文台名誉台长。 陈彪主要研究领域是太阳观测仪器的设计制作、太阳活动周期、太阳对流层结构等方面,同时致力于推进建立中国太阳观测网、组织太阳活动峰年全国观测、推动太阳物理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等。 人物经历 民国十二年(1923年)11月23日,陈彪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福州。随父亲各地迁任,中小学时期亦是辗转迁移。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杭州小学毕业。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福州初中毕业。 民国三十年(1941年)夏,在成都蜀华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读了一年。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其父病故后随家转学,在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读了半学期,因病休学回成都。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夏,考入金陵大学物理系二年级。 1946年,从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在台湾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半年。 1947年2月,转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任教,同年8月到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员。 1947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事理论天体物理、太阳物理、天体物理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参与早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太阳观测站的建设。 1953年,放弃已经探索了几年的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投身于天体物理的一个分支——太阳物理研究。 1956年,赴苏联学习期间,购得一台苏制色球望远镜,将其安装在北京天文台。 1957年,向法国订购一台色球望远镜,安放在紫金山天文台。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担任云南天文台台长(至1985年)。同年5月参加世界科学联合会空间科学委员会渥太华会议,被选为该组织太阳专业代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彪早期在辐射和天体物质的交互作用、致密物质、天体物理中的流体力学、宇宙学和哲学方面的探索研究中取得一些高水平科学成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探索“在天文环境中有实际意义的可解释的天文现象的观测和信息处理”方面,在太阳物理领域的仪器设计制作、太阳观测站的大气环境、太阳活动周期、太阳对流层结构等探索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数十年来在组织推进中国太阳物理观测研究、筹划其布局和发展、负责组织协调多次太阳活动周期的全国观测研究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学术论著 陈彪合作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太阳物理部分。 据2020年6月清华档案馆网站显示,陈彪曾在太阳物理、天体物理领域内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20余篇。 陈彪的研究论文,自1953年起,散见在《中国科学》《天文学报》等刊物上。主要论文有:《太阳表面米粒组织的运动所传播的能量及其对于光谱吸收系数的影响》《а值在0.5到1之间的谱线吸收系统》《太阳的自转内部环流和磁场》《高温简并性电子气的电子热导系数、导电系数和粘滞系数的计算》《磁场中电子气的能量分布律和它在太阳物理上的应用》《日面米粒组织的理论》《利用气球卫星的轨道变异研究太阳活动的一些问题》《关于太阳活动的周期——相对数曲线的一种数字表达式》《在引力场中慢自转、带磁场、可压缩、全导电气体中的线性波》和《天体弱湍流噪声》等。 学术交流 20世纪80年代初,陈彪参加了赴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考察和学术讨论会。在这些学术会议上,他介绍中国太阳物理的发展情况,还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首次出国的几位年青学者,把他们推到国际前沿。 在陈彪的倡议和组织下,1983年11月21日-26日,国际太阳物理和日地空间传播现象学术讨论会在昆明成功召开。这是在中国召开的首次太阳物理国际会议。 人才培养 据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网站显示,陈彪为中国培养了整整一代从事太阳物理研究的人才。 荣誉表彰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