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东,男,1962年4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1989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内科专业,获医学硕士;200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内管专业,获医学博士。 现为中西医结合系内科学教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曾任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79.7-1984.6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疗系本科学生 1984.7-1986.8 金川公司职工医院心内科 住院医师 1986.9-1989.6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 1989.7-2002.8 甘肃中医学院 内科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任科研处处长 2002.9-2005.6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研究生 2005.6-2015.08 甘肃中医学院 内科学教授,先后任实验中心主任,学院副院长、学院附属医院院长 2015.08 -2017.11 任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主要成就 从事教育工作21年,主要给本科生讲授《内科学》及《科研方法与设计》课程。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教书育人,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以便学生理解与掌握,喜爱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同行、督导专家的好评。本人长期围绕甘肃地道药材的研究与开发及中西医结合临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展开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17项,已完成10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编或合作出版规划教材、学术专著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临床工作中,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受到了患者的认可。 现为中西医结合系内科学教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优秀专家,现任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333”第一、二层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甘肃省教育厅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甘肃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重点学科带头人,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带头人,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中联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诊治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及良好的疗效。 教学心得 一、“德”的重要性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医生以德为本,教师亦以德为先,教育学生应以道德教育为根本所在。古语言:“德成而先,艺成而后”;“无德不成人,何以成医”,由此可见医德的重要性。又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应彰显公道正义,启迪大众心智,追求进步和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讲:“德薄者,终学不成也”,充分体现了德的崇高地位。汉代哲学家杨雄亦云:“师者,人之模范也”,孔子更是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为人师表必须以身作则,通过授业、传道、解惑的过程才可以进一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二、“艺”的重要性 对于“艺”我本人的理解就是要有才华。一个真正为人称道的老师,不仅需蕴藉道德之魅力,同样需具备丰富之学识才可称善。医生、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具有深刻知识内涵和文化气质的道德。教师也应该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之楷模。作为一名医学院校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师,只有博学笃行,精于医术,才能去给学生授业、解惑,才能治病救人。古语言:“无艺不成医,何以救人?”“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故术精才能悬壶济世,才能教育学生。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启发教育学生,亦可使千年华夏医学传承无碍,生生不息。 所获荣誉 2022年7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