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朴(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 人物生平 世居新郑东里(郑韩故城内),好学,善诗,天性恬淡孤僻,不愿作官,终生隐居农村。常独自骑牛游赏,往来于县境东里、郭店间。见到草茂林密幽僻的地方,就卧伏草中冥思苦想,每得妙辞佳句,立即挥笔成诗。曾独自带上手杖进入嵩山险绝处,构思成文100多篇。当时的士人学子多传阅诵读他的诗文。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市区周围,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20千米,城内面积16平方千米。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的列国都城之一。故城由春秋时期的郑国始建,韩灭郑后,即迁都于此,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39年。郑韩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中有一南北向隔城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为政治中心,郑、韩两国的宫殿区、贵族府邸等都在西城集中分布。东城为经济中心,分布着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宗教礼仪性祭祀区和郑国贵族墓葬区等。 郑韩故城出土了大量文物与建筑遗址,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1961年,郑韩故城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4月,郑韩故城被列入二十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2018年4月10日,郑韩故城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少年时与毕士安、韩丕同学友好。后来,毕士安官居相位,举荐杨朴于太宗,太宗爱其才,想授官任用,朴坚辞不受,作《归耕赋》以明志。太宗赠给束帛使他还乡。真宗西行朝拜先帝诸陵道经郑州,特遣使赠朴茶、帛,并命其子从妙为官。 朴所作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精炼,多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村隐居生活。类唐诗人贾岛、李涉。82岁去世,葬县城北20公里处袁堡村东。宋翰林学士李淑撰墓表,立石墓前。诗人黄庭坚过其墓拜谒,曾作诗悼念。 个人作品 著有《东里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东里杨聘君集》一卷,《宋史》著录《杨朴诗》一卷,均佚。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宋诗》录存其诗六首。 轶事典故 宋真宗在位时,想要在林泉之间访求真正的大儒。有人就向宋真宗推荐了隐居在郑州的杨朴,宋真宗就下诏,让杨朴出来做官。杨朴实在不愿意做官,但是,皇宫侍卫非要他到京城亲自给皇帝说,于是,杨朴就在侍卫的陪伴下启程前往京师,晋见宋真宗。在皇宫里,宋真宗问杨朴:“我听说你会做诗?”杨朴平静地回答道:“臣不会。”他想掩饰自己的才学,他是最不愿做官的。宋真宗又问:“朋友们送你时,赠给你几首诗没有?”杨朴回答说:“没有。只有拙荆(妻子)写了一首。”宋真宗好奇地又问:“是什么诗,可以告诉我吗?”于是,杨朴把临行时妻子写的一首诗念了出来:“更休落魄贪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这个故事被大文豪苏东坡写在了自己的笔记里,一次,苏东坡的夫人因为生气而哭泣,苏东坡就把杨朴的这个故事讲给她听,苏夫人听到这首诗,不禁破涕为笑,一腔怨气烟消云散。不过,这次被宋真宗召见后,杨朴写了《归耕赋》,来表明自己归隐乡野的志向。无奈,宋真宗只好放他走了。 相关文献 《桐江诗话》 杨朴契元,一日秋晴,钓于道旁溪中。值漕台陈文惠出,从者呵之,契元竟不顾。文惠怒,摄至邮亭中诘之。契元丐纸笔供状,乃作绝句云:‘昨夜西风烂漫秋,今朝东岸独钓钩。紫袍不识莎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文惠谢遣之。 《宋史》 杨朴字契元,郑州新郑人。善歌诗,士大夫多传诵。与毕士安尤相善,每乘牛往来郭店,自称东里遗民。尝杖策入嵩山穷绝处,构思为歌诗,凡数年得百余篇。朴既被召,还,作《归耕赋》以见志。真宗朝诸陵,道出郑州,遣使以茶帛赐之。卒,年七十八。 《蒙斋笔谈》 杨朴善为诗,少时尝与毕相(士安)同学,毕荐之,太宗召见,面赋《蓑衣》诗,帝大称赏,除官,不受,听归山。(朴又有《拄杖》诗:“就客饮时担酒去,见鱼游处拨萍开。”亦佳。) 朴性癖,常骑驴往来郑圃。每欲作诗,即伏草中冥搜,或得句,则跃而出,遇之者无不惊骇。真宗祀汾阴,过郑,召朴,欲官之,问:“卿来,有以诗送行者乎?”朴揣知帝意,谬云:“无有。惟臣妻一篇。”使诵之,曰:“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作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帝大笑,赐束帛遣还。(苏东坡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王夫人曰:“独不能如杨朴处士妻作诗送我乎?”王夫人不觉失笑,东坡乃去。) 《七夕》简析 杨朴写过一首题目为《七夕》的诗:“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这首诗以七夕节的“乞巧”风俗立意,以设问做铺陈,首句开门见山地巧妙设问,后两句写出了答案。这首诗可以这样翻译:“真弄不明白牛郎是怎么想的,非得邀请织女来织布。年复一年地向仙女乞求智巧,殊不知人间的智谋奸巧已经够多了。” 代表诗作 【莎衣】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