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 华阴名人录 杨炯(650~695年),唐代文学家,唐初文坛“四杰”之一。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试及第,补授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他为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詹事司直。 684年,武则天连废中宗、睿宗,自己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杨炯的堂弟杨神让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执政,结果兵败被杀。杨炯由此事受到牵连,大约在685年被贬为梓州(故治在今四川三台县)司法参军。秩满后,于天授元年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与群臣在洛阳城门楼上观赏,杨炯立即写成《盂兰盆赋》一篇,进献给武则天,极力歌颂武则天的周王朝,并希望武则天“任贤相,淳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披图策,捐珠玑,宝菽粟”等成为帝王的风范。大约当年,杨炯调任盈川县(故治在今四川筠莲县)令。他在盈川大约三年多时间,卒于任所。后归葬于洛阳。705年,中宗复位,曾追赠他为著作郎。 杨炯的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长诗词。他在长安期间写下了不少文学佳作,很受当时人的称赞,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王、杨、卢、骆。杨炯对人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名士张说对杨炯的文才评价较高,他说,杨盈川之文,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其实,从诗来看,杨炯的诗不如王、卢、骆;从赋和文来看,四人不相上下。因为王勃和杨炯在五言律诗方面有突出贡献,而五律又是唐初诗歌的主要形式,所以,在评价“四杰”时,人们便把王、杨排在前面,而把擅长歌行体的卢、骆排在后面。杨炯长于五言诗,著名的作品有《出塞》、《紫骝马》、《战城南》、《夜送赵纵》等,《从军行》是其代表作。他的诗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他的作品原集为30卷,大多佚失。明朝人皇浦汸辑成《杨盈川集》。后来传世的只有诗、赋、序、杂文等八十余篇。杨炯的诗,现存34首,其中29首为五言律或排律。 杨炯生性耿直,语言尖刻,有持才傲物之短。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是激进的。因而他非常鄙视朝臣中一些人的虚伪、矫饰之风,把那些元德无能的官僚比作“麒麟楦”。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好比是驴子身上复盖了一张假麒麟皮,表面看来如同麒麟,若取掉其皮,不过还是驴子。由此,他受到朝臣中一些人的忌恨。同时,他也看不惯世俗的虚伪、欺诈、守旧,又受到世俗的攻击。他在盈川任上时,为政严酷,属下若有过失,他便施于严刑,或予杖杀,他这样作,可能是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杨炯相关 杨炯祠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 同年(公元650年)出生的名人:姚崇 (650~721) 唐朝宰相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宋之问 (650~712) 仙宗十友,唐朝诗人 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 毕构 (650~716) 仙宗十友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 杨容华 (650~690) 陕西省渭南华阴 李玮 (650~686) 陕西省西安长安 杨炯作品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