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新城区名人录 宋[公元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唐宣宗李忱(公元810-859年),别名李忱、李怡、琼俊,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宪宗李纯之子。唐宣宗李忱代表作有吊白居易、百丈山,在位期间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唐朝出现了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史称“大中之治”。公元859年,病入膏肓的唐宣宗驾崩,谥号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李忱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为唐宪宗的第十三子,生母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侍妾郑氏,李锜谋反失败,郑氏入宫后当郭太后的侍儿,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论辈分,他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他在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被封为光王。 登基称帝 公元845年唐武宗病危时,宦官们为了找个好控制的人当皇帝,就把37岁的光王李怡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大中元年(公元846年),李怡登基称帝,是为唐宣宗。 唐宣宗即位后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唐王朝政局在他的治理下,很快安定下来了。 大中之治 唐宣宗于即帝位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对外,唐宣宗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因病驾崩 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驾崩。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是否为僧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澄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帝。 不过不少史家,如北宋的司马光,认为唐宣宗曾被唐武宗-及出家为僧是没有根据,因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而且当时唐宣宗只是众多的庶出皇叔其中之一,对唐武宗的帝位根本没有威胁,更有史家认为唐宣宗被唐武宗-而出家为僧的-,是后世佛教徒杜撰出来的故事,为的是丑化曾推行会昌灭佛的唐武宗,同时圣化在登基后支持佛教的唐宣宗。 经过佛教徒的渲染,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宣宗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时,齐安已死,宣宗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唐宣宗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唐宣宗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关于宣宗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唐宣宗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唐宣宗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宣宗到来之事。
历代评价 《新唐书》: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 《旧唐书》: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献文皇帝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自宝历巳来,中人擅权,事多假借,京师豪右,大扰穷民。洎大中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詟气。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上宫中衣浣濯之衣,常膳不过数器,非母后侑膳,辄不举乐,岁或小饥,忧形于色。虽左右近习,未尝见怠惰之容。与群臣言,俨然煦接,如待宾僚,或有所陈闻,虚襟听纳。旧时人主所行,黄门先以龙脑、郁金藉地,上悉命去之。宫人有疾,医视之,既瘳,即袖金赐之,诫曰:“勿令敕使知,谓予私于侍者。”其恭俭好善如此。季年风毒,召罗浮山人轩辕集,访以治国治身之要,其伎术诡异之道,未尝措言。集亦有道之士也。十三年春,坚求还山。上曰:“先生少留一年,候于罗浮山别创一道馆。”集无留意,上曰:“先生舍我亟去,国有灾乎?朕有天下,竟得几年?”集取笔写“四十”字,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兴替有数,其若是乎!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文、景不足过也。惜乎简藉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吮墨挥翰,有所慊然。 赞曰:李之英主,实惟献文。粃粺尽去,淑慝斯分。河、陇归地,朔漠消氛。到今遗老,歌咏明君。 《唐鉴》: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 《旧唐书-宣宗本纪》: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 《资治通鉴》: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由於宣宗在位时之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大中之治比作汉朝的文景之治,将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汉文帝一样的明君。 唐贞陵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 最会隐忍的十大历史人物 人物关系: 鼻祖: 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唐朝皇帝,中国古代十大贤君 远祖: 太祖: 烈祖: 天祖: 唐肃宗李亨 (711~762) 唐朝第七位皇帝 高祖: 唐代宗李豫 (727~779) 唐朝第八位皇帝 曾祖: 唐德宗李适 (742~805) 唐朝第九位皇帝 爷爷: 唐顺宗李诵 (761~806) 唐朝第十位皇帝 叔祖父: 李谅 李谦 李谔 父亲: 唐宪宗李纯 (778~820) 唐代第十一位皇帝 儿子: 唐懿宗李漼 (833~873)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孙子: 唐僖宗李儇 (862~888)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 唐昭宗李晔 (867~904)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 曾孙: 胡昌翼 (904~999) 李祤 (?~905) 李裕 (?~905) 唐朝第23任皇帝 李禛 (?~905) 李祺 (?~905) 李秘 (?~905) 李祥 (?~905) 李禋 (?~905) 李禊 (?~905) 唐哀帝李柷 (892~908)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 李祎 (?~905) 兄弟: 唐穆宗李恒 (795~824)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 侄子: 唐文宗李昂 (809~840) 唐朝第十四位皇帝 唐敬宗李湛 (809~826)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 唐武宗李炎 (814~846) 唐朝第十五位皇帝 侄孙: 李峻 李凑 (?~835) 李岐 李嵯 李溶 (?~840) 李岘 李峄 李悟 (?~826) 李宁 李恽 李憻 (?~867) 李惴 (?~862) 李愔 李忻 李悰 李怿 李恂 李悦 李憬 李惕 李恪 (?~821) 姊妹: 岐阳庄淑公主 (799~837) 丈夫: 杜悰 (794~873) 唐朝宰相 叔伯: 李绮 (?~833) 李综 (?~808) 李约 李经 李纬 李纵 李结 李絿 李缮 李绸 李缃 李绰 (?~862) 唐顺宗李诵第21子 李绾 李纮 唐顺宗李诵十七子。 李绚 李纁 李绲 唐顺宗李诵十八子 李绅 唐顺宗李诵十九子 李纶 唐顺宗李诵二十子 李謜 经历历史事件: 牛李党争 (公元821年) 同年(公元859年)去世的名人: 唐宣宗李忱作品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