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广东茂名名人 李灏

李灏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茂名市 电白区名人录

  李灏,1926年12月生,广东电白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0月参加革命。中山大学肄业。曾任桂边纵队营教导员。建国后,历任电白县人民政府科长,1953年起,先后在国家经委、计委、建委等单位工作,曾任国家计委农林局、国家经委农林局组长,国家建委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工交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建委研究室主任、副秘书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专职委员,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副秘书长,对外经济贸易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家经委委员、秘书长。1983年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机关党组副书记。1985年任广东省副省长兼深圳市市长,1986年5月任深圳市委书记兼深圳市市长。1993年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三大代表。2005年任深圳特区经济研究会会长。

任职经历
李灏(1926年12月—),1926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中山大学毕业,中共党员,高中时在高州中学就读后来中山大学毕业,1947年10月参加革命,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桂边纵队营教导员。建国后,历任电白县人民政府科长,国家计委农林局、国家经委农林局组第,国家建委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工交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建委研究室主任、副秘书长,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经委委员、秘书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广东省副省长兼深圳市市长,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深圳市市长,中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灏是上世纪80年代至九十年代锐意改革的政府官员的代表性人物。1985年自国务院副秘书长调深圳工作的李灏,是深圳特区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市委书记。在20世纪80年代,他一手推动特区的进一步思想解放和改革进程。在历时半年多于11月30日揭晓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相关评比中,他以高票当选人物评选最高奖项——“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杰出人物”,并获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2007年8月荣获推动中国证券市场杰出贡献人物。
他的改革意识和施政智慧使得深圳一直很“特区”,担负了起改革的试点和开放的窗口双重功能。
李灏在担任深圳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大力推动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现任深圳市政府高级顾问,并于2005年组建深圳特区经济研究会,任会长。曾经在1992年全程陪同邓小平同志南巡。
重要事件
中国资本市场20年十大股市改革闯将
任职深圳市委书记后,他力推深圳改革开放。在他的任期内,深圳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1985年颁布了《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成立了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李灏还为经济特区争取到了最重要的资源——特区立法权。
1986年,深圳市政府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制试点的暂行规定》,一些企业根据规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有的还向社会公众发行了股票。1988年4月1日,深圳发展银行的股票首次开始实行柜台交易。这时,探索建立资本市场,特别是创办一个股票集中交易的市场,历史性地摆到深圳决策者的面前。
1987年7月22日,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成立。该公司是管理市属国有资产的专门机构,是市属国有的控股公司,具有法人资格。这是我市改革市属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的大胆尝试。
1987年9月27日,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1987年12月29日,我国第一家由国家、企业、私人三方合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开业。
1988年4月11日,深发展普通股挂牌上市买卖。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10月31日,首家B股深南玻B公开招股。这是中国股份制企业首次发行B股。
一个改革者 一个明白人
调整只是改革的前奏,改革才是更大的硬仗。只有突破体制障碍,推动制度创新,才能跳出“放——乱——收”的怪圈。
计划为主还是市场调节为主?曾经争论不休。深圳的改革试验,就是在检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否“兼容”。李灏在接受上海《文汇报》记者采访时提出,深圳的改革要朝着“按国际规则打篮球”的方向推进。“按国际规则打篮球”,有意避开了姓“社”姓“资”的争论。既参照国际惯例,又从实际出发,走出自己的新路,这是深圳改革的重要特色。
李灏导演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戏。他说,深圳的改革,不是一开始就有一套完整的计划,而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不得不去解决,改革是被逼出来的。一些问题解决了,可为以后的改革铺路。先易后难,步步为营,由单兵突进演变到综合配套。深圳迎来了改革出台最为密集的黄金期。
见效最快的改革是建立外汇调剂市场。李灏上任不久,遇到著名的“特发外汇案”。深圳特发公司参与“倒卖”外汇,被中纪委派出的专案组调查,专案组准备拘捕特发公司总经理和一名副总经理。李灏了解案件经过后,认为深圳已在准备外汇调剂改革,特发公司做的合理不合法,外汇也只在自己企业内部调整,个人没有从中牟利,不应该抓人。“特发外汇案”给李灏的震动很大:同一件事情,置于不同的政策法律环境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就会有不同的结局。深圳特区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若不建立新的“游戏规则”,各项工作就如同捆住手脚,无法施展。不改革外汇制度,诸如“倒汇”的问题还会发生;不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是一句空话。李灏上任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市长办公会,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外汇调剂中心等四个机构。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这项被称为阻力最大的改革,在深圳破冰。1987年12月1日,深圳会堂座无虚席,一场从未有过的土地拍卖会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李灏陪同李铁映、周建南、刘鸿儒等悄悄坐在后排,前来观摩的还有参加全国市长培训班的市长们。这一天,敲响了新中国历史上土地拍卖“第一槌”。土地在中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宪法》第十条第四款明确写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改革突入到禁区,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违宪”这项罪名可是不轻。李灏不是鲁莽之人,在实际操作中慎之又慎。派人考察香港土地制度,几度邀请专家学者来深圳专题研讨。不仅如此,他还到北京全国人大面见彭真委员长、王汉斌秘书长,直陈土地制度的弊端。正是由于深圳的改革实践,七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第十条第四款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住房制度改革是最费精力的一项改革。1987年,深圳成立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房改方案。深圳提出“提租出售”的思路,房改办工作人员走访了5000多人,统计出14万个数据,经过反复测算,广泛征求意见,1988年6月,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实行“双轨三模式”:一种由政府提供福利房,解决公务人员和教职工的住房问题;第二种是由市场提供商品房,房地产公司开发销售;第三种是微利房,面向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困难职工。当时,深圳基本解决了公教人员和企业职工的住房问题,同时满足少部分富裕起来人士的需求。但遗憾的是,这项改革制度并没有被巩固下来。随着住房货币化、市场化潮流兴起,深圳也开始“随波逐流”,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福利房制度被取消,两条腿走路仅剩下市场化一条。回头看,当时的房改方案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比如,福利房、微利房作为周转房,应优先由政府收购,要卖只能卖给政府,这一条没有实行。另外,对租房的认识不够,在当时条件下,可能还做不到“居者有其屋”,但可以朝着“居者有房住”的方向努力。
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是产权制度改革。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股份化就是私有化,无人敢碰。李灏回忆说,他还在国务院工作时,曾看过一份世界银行关于中国问题的调查报告。这个报告很委婉地提出中国国企改变现状的思路:在不触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实行股份制改革,把笼统的“国有”变成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持有,分割成若干个利益主体,并逐步推进员工持股。这一思路给李灏很大启发,国企改革只能从股份制突破。1986年深圳推出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国企股份制改革的政府文件,由此,深圳打响了国企改革的攻坚战。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国内第一家股份制银行,都在深圳诞生。深圳的改革试验,触到了产权问题。当时,私营企业身份不明,没有合法地位。李灏一直在思索:为什么连外资都可以办企业,中国人反而不能办?可否绕过所有制这一敏感区域开启一扇试验的窗口?在他的推动下,深圳市政府1987年出台《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不仅资金可以入股,而且商标、专利、技术等可以无形资产入股办企业,不受雇工人数的限制。深圳华为就是那时诞生的,不少中央、省里领导慕名来华为公司参观考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没有中央和地方的投资,华为是怎么搞起来的?”华为老总任正非如实回答道:“我们是靠一份红头文件起家的。”任正非所说的“红头文件”,就是指深圳市政府出台的《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规定》。这一政策的出台,点燃了无数怀揣梦想的科技人员的创业激情。
风险最大的改革是建立证券市场。当时很多人认为资本市场就是搞资本主义,反对的声音特别厉害。深圳市政府1988年成立资本市场领导小组,迫于压力,后来把“资本市场”改为“证券市场”。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试营业”。第二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补办了开业仪式。在开业典礼上,李灏很高兴地说:“今天,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是我市在经济、金融活动中逐步走向按国际规则打篮球所迈出的关键一步。”深交所开张前,股票黑市交易近乎疯狂。在交易所开张的同时,深圳市政府发布了取缔黑市交易的通告,同时调整涨停板的幅度,但没想到带来的后果却是长达9个月的股市暴跌,面临全面崩盘。深交所负责人禹国刚找到李灏,请求政府出面救市。李灏说,股市下跌,政府出手救市,最重要的是恢复股民的信心,不能再等了。李灏和市长郑良玉、副市长张鸿义等一起商量,市政府动用两亿调节基金秘密救市。从9月7日悄然救市开始,到10月3日不足一月,股市冲出谷底,市场人气重聚。建立证券市场,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缺乏经验,管理不善,也会酿成大的风险。深圳股市“8?10”风波就是这样发生的。李灏说,股票风波是他平生最惊心动魄的事件。作为市委书记,出了那么大的事,对深圳特区造成那么大的影响,他心里很不安。好在中央支持了深圳证券市场的改革,并没有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关掉深交所。2007年由中国证券市场周刊发起“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杰出贡献人物”评选活动,李灏名列十名杰出人物榜。颁给李灏奖牌上的评语是:“视野开阔,证券市场摸着石头过河;胆识过人,开设证券交易所不惜赌乌纱。”
最费时的改革是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这项改革从1987年酝酿,经过考察、反复论证,到1992年出台方案,前后历时五年。过去实行供给制,保到老死,搞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不与个人贡献挂钩,这显然不符合改革的方向;照搬西方,特别是高福利国家那一套办法,寅吃卯粮,过度消费,我们也搞不起。通过考察,反复比较,深圳社保方案参考了新加坡、智利的一些经验,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这项改革方案覆盖了养老、医疗、工伤三大领域,一项改革解决了三大难题。199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李灏和郑良玉去北京拜访劳动部负责同志,征求他的意见。这位负责人爽快地说,“你们是特区,也有一定条件,你们搞这个试验我不反对。但目前我们国家财力有限,你们这个方案恐怕还很难在全国推开”。不久,市政府就颁布了《深圳市社会保险暂行规定》;同时颁发了《职工养老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实施细则》、《职工医疗保险实施细则》。
深圳的改革需要立法权,在大力推动各项改革的同时,深圳也在积极争取立法权。当时只有国家和省一级有立法权,授予一个经济特区立法权,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没有先例,其难度和阻力可想而知。李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立法权就没有改革权。”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不断吸引外商投资,可是却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外商对特区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心存疑虑;另一方面,深圳特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地,同样也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驾护航。几经周折,全国人大终于授予深圳立法权。有了立法权,意味着特区法规只要符合法律的基本原则就可以了,深圳具备了进行改革的重要条件。李灏说,“获得立法权,这是中央对深圳最大的支持”。
两手都要硬
李灏南下履新前夕,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尉健行找他谈话,询问有什么困难?李灏坦率地说,很多困难通过努力都可以克服,惟独对两件事没有把握,一是发行特区货币,一是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如何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脑海里盘旋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李灏在民主法制、行政体制、思想文化教育、新闻舆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
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监察局。借鉴香港、新加坡的做法,1987年成立的监察局,与检察院、反贪局不同,监察局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同级”,重点是监察市政府领导班子,从市长开始。首倡“立法、教育、办案”的六字监察方针,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其次是教育,最后才是办案。李灏说,与香港、新加坡不同,我们提倡预防为主,教育为主,既体现出法律的尊严,也体现出爱护干部,善待同志,保证我们的事业不受大的损失。
注重新闻舆论监督,鼓励批评报道。在1986年深圳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上,李灏指出,特区的新闻工作者要以主人翁精神,着重抓好三个方面工作:首先是抓好新事物的宣传报道,热心地为新事物鸣锣开道,促使其茁壮成长;其次,注意抓倾向性问题的报道,善于抓住一个时期带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批评揭露,尽可能使一些不良倾向解决在萌芽状态;第三,要抓好典型报道,包括人和事,也包括对一些专题的调查剖析。李灏认为新闻报道要以正面报道为主,也要适当登些批评稿件,既要报喜,也要报忧。报纸不开展批评是没有生气的。即使是他本人或市政府的某项具体工作,如果确实做得不好,批评一下对于改进工作有好处,应该欢迎。
深圳率先在全国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早公开招考局级干部,对干部的选拔和使用作了大胆尝试,推动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对行政体制改革,深圳也做了一些探索,曾尝试设立政务咨询委员会、立法委员会,将决策、执行、监督有效整合。
一座城市要有高扬的精神旗帜。1986年,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深圳提出“开拓、创新、献身”的特区精神。对“特区精神”,李灏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深圳特区是多元化的社会,可以表达多种意见,自由空间大,但不能没有主旋律,“开拓、创新、献身”就是主旋律。特区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世界文明中一切优秀成果,形成一种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9年,李灏在《求是》发表《抓好法制、道德、理想教育》文章,再次阐述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李灏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应该从法制、道德、理想三个层面提升精神文明水平。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人们的行为靠什么来约束?主要靠法制。商品经济最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自由和平等,是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竞争,要求人们尊崇诚实守信、质量至上、追求效益等观念。理想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思想教育,一个社会,需要有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和道德,更需要有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就是人的理想。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这几个方面都抓好了,全社会就会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必定是一片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小平教诲终身难忘
李灏主政深圳8年,最令他难忘的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视察。李灏回忆道,这次小平很兴奋,一路看一路讲,充分肯定了深圳的发展成就。那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在深圳基本搭起来了,小平感到有抓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走得通的。他高兴地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要敢闯,往哪里闯?小平同志点破了中国改革的敏感禁区——市场经济。他说出了那个著名的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李灏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在陪同去华侨城参观的路上,他向小平汇报说:特区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要反哺内地,1989年深圳成立了经济合作发展基金,每年从市财政收入拿出一定比例,以低息贷款方式帮助扶持贫困地区,发展造血项目。小平听了很高兴地说,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可带动后发达地区,将来用转移支付的方式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
“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小平所说的八年,正好与李灏主政深圳时期相吻合,这是对特区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李灏人生的最大褒奖。
变革时代经受艰苦磨难
半个多世纪的内忧外患和时代变迁,在李灏身上打下鲜明的印记。可以说,时代的滚滚洪流推动他不断进步与成长。
李灏少年时代酷爱读书,渴求知识,立志学到知识和本领,报效国家。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在他脑海里萌芽。李灏的家庭是一个特别的家庭。1939年、1941年,李灏的父母先后病逝,他的二姐李嘉、二姐夫梁之模和表哥郑奎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对李灏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从1941年开始,中共茂电信地委和电白县党组织就以李灏家为秘密据点开展工作, 1941年至1949年间,地区和县领导人在此活动和隐蔽长达八年之久。
李灏1943年高中毕业后,本来打算去昆明投考西南联大,因家庭困难筹措不来旅费,他只好在当地找事做,先后在两个乡村小学担任校长。李灏先后安排中共电白县委负责人严子刚及刘俊才、黎成儒担任教导主任,学校骨干也多是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1946年,李灏的三位亲人被国民党残忍杀害。国难家仇,对李灏触动很大。李灏这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在党组织的影响和安排下,他积极配合党组织做了许多工作。
1946年初,李灏从家乡步行到广州,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广西大学等院校举行的招生考试。放榜后他惊喜地发现,所报考的学校均录取他,并且名列前茅。李灏就近选择了中山大学,成为农业系的一名学生,师从著名的水稻专家丁颖教授。大学期间,李灏在投身学校各种进步活动的同时,还与刘积昌、李卓儒等成立“电白留穗同学同乡会”、“秋白社”,秘密出版《电风》、《电声》刊物,同时多方筹款、筹物运送到茂电信游击区。1947年他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地下学联,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由于李灏的身份暴露,党组织决定让他从学校撤出,调到粤桂边区茂电信地区工作,从而开始了他的职业革命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州期间李灏开展了对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最出色的成果就是策动陈赓桃起义。陈赓桃是李灏的一个疏堂舅父,原是国民党正规部队的团长,山东战役后回广州,任广东保三师少将副师长兼保九团团长。李灏利用关系主动做陈赓桃的工作,吸收陈的两个儿子参加地下学联,共同做策反工作;乘陈招兵买马之机,介绍一些可靠人士进入保九团。1949年10月,陈赓桃率领保九团及保十团一营共1000多人起义,茂电信一带局面发生很大改观。起义部队整编后,粤桂边纵任命李灏担任边纵暂二团一营教导员。
1950年,粤桂边区全境解放,李灏从部队调回电白县工作,参加支援前线、民主建政、恢复经济和土地改革等工作,先后任电白县政府党组成员、秘书、科长及土改工作队长、代理区委书记等职务。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大批技术干部归队,李灏奉调北京,这一去就是32年。这个期间,李灏经历了农业、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对外经济贸易等不同岗位的历练。
最初李灏被分配到国家计委工作,参加了国家“一五”计划农村部分的调研和起草工作。1956年国家计委一分为二,李灏被分配到国家经委工作,任国家经委农业局综合组组长。两年后,国家经委的职能调整为主管工业、交通方面的工作,李灏的工作从农业转到工业上。1960年李灏担任经委领导的秘书,直至1965年。1965年3月,他调到新组建的国家建委工作,任党组办公室副主任。
“文革”开始后,李灏一度受到冲击。1969年恢复党组织生活,重新开始工作。其间,曾调到小“计委”工作一段时间,参与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第一稿的起草工作。以后,李灏又回到国家建委工作,直到“文革”结束。
1979年8月,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成立了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一个机构两个名称),李灏任“两委”的副秘书长和专职委员,从事对外经济工作。1982年,国务院各部位机构调整,他调任新组建的国家经委委员、秘书长。1983年5月至1985年7月,李灏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机关党组副书记,组织参与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列席中央书记处会议。
李灏在中央机关工作,虽然只是“幕僚”,但对农业、工业、交通、建设、外经贸等都有较多了解,他熟悉了国家经济运行的机制,锻炼了个人的工作能力,又培养了宏观经济观察能力。多年积累的知识财富和工作经验,为他日后在深圳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特区招牌不能丢
1993年4月,李灏从深圳市委书记岗位上退下,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第一副主任(正部级)。他分工主要抓立法工作。八届人大期间,财经委员会负责证券法、银行法、国有资产法、破产法、期货交易法等10部法律起草工作和几十部法律草案的审议工作。
2004年9月,李灏经中央批准离职休养。李灏说我干了几十年,年事已高,要开始做一个清闲人。其实,他离休后依然忙碌,非常关注深圳的发展。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特区内外一体化、深港合作、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学城建设等,都是他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李灏离休后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对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的回顾和科学的总结,既对历史负责,也启示后人。在李灏的倡导下,经深圳市委批准,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于2005年12月正式成立,李灏担任研究会第一任会长。他对深圳特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曾风趣地对特区研究会的同志说,“你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守住特区,别把特区搞丢了”。
在改革开放30年历程中,深圳无疑是中国最传奇的城市之一,李灏也无疑是传奇的人物之一。2008年11月,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举行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论坛及评选活动”,李灏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杰出人物和30名社会人物。这是对李灏当年改革实践的公正评价。李灏获悉这一消息后谦虚地说:“虽然是我个人当选,但实际是对深圳这座改革城市的肯定。”
重温邓小平1992南巡讲话
在实行统一政策的同时,如没有留下一些能根据实际采取灵活措施的空间,国家的创新能力便会受到影响
深圳未来的发展,最值得重视的是与香港的合作。深港两地的合作应有战略性大思路
除了深港,中国具备条件建设世界级大都会的还有京津和上海地区
“15年了,我确实很怀念小平同志!”和两年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一样,李灏又习惯性地挥舞起右手,“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看问题,的确让我们非常受益。”
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二次南巡时,李灏任职深圳市委书记。他于1985年到深圳主政,在特区“非常时期”一度给人以“铁腕”印象。现虽已久居二线,但他对“一都两市”或“一都两区”的深港一体化憧憬,对深圳经济特区使命及前途的思考,从未停止过。
值此小平二次南巡15周年,作为该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人,80岁高龄的李灏再次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如果没有15年前的讲话
《第一财经日报》:1992年小平南巡时的一个大背景,是当时国内出现改革开放“姓‘社’还是姓‘资’”等争论。当时深圳的情况是怎样的?作为深圳的“一把手”,您对小平南巡有着怎样的期待?
李灏:深圳特区从建立开始到小平南巡,其间对特区的非议、反对声音一直不断,主要便是围绕建立特区是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特区进行的各项改革,是顶住各种压力,冒着很大风险进行的。
这期间,我们在致力于发展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的同时,率先进行了物价、劳动工资、国有企业、外汇、证券市场、土地住房、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监督等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但这些改革对或不对,期待着小平同志来检查指导。当小平同志给予充分肯定,并斩钉截铁地说特区姓“社”不姓“资”时,特区人真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当然,我们也想将今后要做的事,向他汇报,听取他的指示。
由于行程比较紧张,一直没有找到更多汇报的机会。在小平同志要离开深圳的前一天,我盘算了一下,还有几个问题我还没有向他汇报,于是在第二天去蛇口的路上,我在车上向他汇报了今后的几点打算:
第一,进一步放开一线、管好二线,也就是要构建一个类似香港的自由港区;第二,搞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金融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第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第三,撤销宝安县,建立三个区,逐步推进特区内外的农村城市化。
这三个打算当场便得到了小平的首肯。他说:“我都赞同,你大胆去干。”如今看来,其实这几个设想都还在逐步实践中。
《第一财经日报》:小平南巡时曾寄望深圳“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试敢闯”,“你们要搞快一点”。您当时是如何理解这一精神的?
李灏:我的理解是,这句话不仅是对深圳、也是对全国讲的。大家知道,小平同志心中装的是我们整个中国和人民,想早日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况,早日实现现代化。他对深圳人的叮咛,不更是对全国的期望吗?
小平南巡并不是我请来的,我之前曾几次请他来深圳看看他都没来,这次我还未来得及邀请,他就主动要来了(大笑)。
深圳成为小平南巡的目的地是必然的。因为深圳是他推行改革开放的实践地,如果实践是成功的,也就证明了他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走得通的。从创建特区开始,他时刻关注着深圳每一步的发展,关注着牵动全局的试验。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小平同志南巡及发表的重要讲话关键解决了什么问题?
李灏:南巡讲话对全国而言,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南巡讲话后,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写入党章和宪法。最重大的意义就在于用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走得通的。
要处理好普遍政策与特殊政策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地方,不统一不好,统得过死也不好。在实行统一政策的同时,如果没有留下一些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措施的空间,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便会受到影响。假如当初中央不让广东、福建在改革开放上先走一步,不允许特区作改革试验的话,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改革开放将如何向前推进,也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第一财经日报》:小平南巡时在深圳、珠海等地视察的企业,大都已今非昔比,深圳更是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民营企业,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李灏:深圳的确在之后的15年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这一现象一点也不奇怪。首先,深圳在当时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便已开始发生改变,国有企业在进行政企分离后,也不再占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同时,为搞活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我们还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我们对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再次,1987年,我们便出台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决定,鼓励兴办各种形式的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发展,体制环境很重要,不是说政府下命令办好哪个企业就能办好。而在同样的环境下,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成功,还须要有一批富有才干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这些企业能在深圳诞生,按照华为公司老总任正非的话,是因为深圳当时能为他们提供“准生证”,是因为深圳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李灏:传承改革精神续写春天故事
20年前,他们亲历了邓小平同志南方之行,见证了“春天的故事”,20年后,他们受邀来到深圳莲花山,与习总书记一起回顾广东改革开放历程,他们表示要老当益壮,“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习近平总书记在莲花山视察时,深圳原市委书记李灏作为陪同的四位老同志之一见证了全程。近日,李灏在深圳麒麟山疗养院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
在李灏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来深圳视察,没有封路,没有安排宴请,没有入住迎宾馆,而是住在一间普通套房,吃饭也只是自助餐,这些都体现出习总书记身体力行践行新八条规定,态度鲜明。
回忆习总书记向小平同志塑像敬献花篮的场景,李灏无比激动,“我很幸运,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新一届领导人视察深圳,能看到改革开放精神的传递与坚守。20年的路,足以证明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改革的步伐不能停顿”。
李灏还回忆了邓小平南巡的情景。李灏说,特区人最感谢邓小平,如果没有小平同志的指引、支持和信任,就没有如今的深圳。1992年,在全国都在讨论经济特区“姓资姓社”的时候,邓小平来到了深圳,一番谈话,为深圳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李灏看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第一站就到深圳,就是说明中国仍然要坚持邓小平的道路,要把改革开放坚持下去。
“尽管我们的环境与20年前大不一样了,但小平同志的讲话仍然指导我们前行,经济特区仍然要敢闯敢试,小平同志当年重视试验田作用的做法,也应继续引起我们的重视。”李灏说,20年前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是一阵春风,给处在改革十字路口的广东送来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广东视察像一道阳光,给转型中的中国以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我希望,南粤大地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窗口,续写‘春天的故事’。”
李灏认为,作为改革的先锋城市,深圳一直在改革,改革任务仍很繁重,例如如何使人民币国际化,如何携手香港创建国际化城市等。而且,作为改革“试验田”,深圳仍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尝试,如财富的二次分配、遗产税等。“其实,深圳的改革空间还是很大的,毕竟中央此后再也没有增加过特区。

  同名人物:

李灏 安徽省合肥庐江县 [当代]



  同年(公元1926年)出生的名人:

李和 (1926~1988) 黑龙江齐齐哈尔讷河

李刚 福建省福州市

李启生 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区

杨培先 (1926~2000)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

秦杰 (1926~2012) 江苏省南京雨花台

22

送花
13
中央政治局委员
真名李润刚,陈翔六点半演员
菏泽市 鄄城县名人录
法学博士
成都市公安局历届局长
革命英雄
榆林市委书记
十九届中央委员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香港名人录
茂名市 电白区名人录
茂名市 电白区名人录
茂名市 电白区名人录
菏泽市 郓城县名人录
晋江市名人录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
十九届中央委员
盐城 滨海名人录
朔州市名人录
临沂市名人录
汕头市 潮阳名人录
上一篇:林国兴
下一篇:吕志金

最新评论


免费八字算命 缘主八字测算 免费八字排盘
免费八字算命姓名:
免费八字算命性别:
免费八字算命生日:
出生时辰:
√ 在线测试
茂名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11358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