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名人录 [公元1907年-1999年] 余菊庵,名潜,宇行,号海棠花馆主。为我国当代书画家、诗人,擅长中国画、篆刻,其“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同时他也被艺术界公认为艺坛上继陈子庄黄秋园之后的又一被发现的,被誉为走中国传统艺术一路的,“诗、书、画、印”造诣达到“四绝”境界的艺术家。 人物简介 余菊庵,名潜,宇行,号海棠花馆主。为我国当代书画家、诗人,擅长中国画、篆刻,其“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 他对历代名家墨迹及金石碑刻均有深入的学习研究,融铸诸家,自成一格,真草隶篆,各极其妙,有大家之风。画则以书法为根基,漫不经意,而高古奇逸,自然浑成。篆刻吟咏,亦清新不俗,意韵隽永。其从事书画艺术六十多年,生前曾任中山市政协常务委员、中山市美术研究会会长、中山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过《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第五回日本篆刻展览》、《当代书法家名人辞典》、《中国印学年鉴》、《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中外书法家展览作品集》、《澳门日报》、《华侨报》、《中山报》、《佛山报》、《书法报》、《南方日报》、《画廊》、《美术之友》等刊物,并分别被刻入惠阳碑林、汕头碑林、河南南阳卧龙岗碑林、四川灵山碑林、武汉黄鹤楼,以及出版有《海棠花馆印赏》(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海棠花馆吟草》诗集(澳门诗词学会印发)、《鞠庵吟草》诗集(中山诗社编印)、《余菊庵书画集》(中山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编印)等。1999年6月故于中山家中。他被艺术界公认为艺坛上继陈子庄黄秋园之后的又一被发现的,被誉为走中国传统艺术一路的,“诗、书、画、印”造诣达到“四绝”境界的艺术家。 人物生平 余菊庵,清光绪32年(1907年)生于广东中山沙溪下泽乡,少贫好学,酷爱书画艺术和文学。1919年随家迁居县城石岐,先后就读于粹存国文专修学校及县立乡村师范学校。 1931年到广州随关金鳌等师学画素描一年,并加入了“尺社”。但因生活所迫中断学业,返中山任小学教师,教授国文、英文、图画,为时四年多。后再到广州在山南画社继续学艺,随赵浩公、卢振寰习传统国画,学习北宋山水和院体工笔花乌画技法。同时,又随易大厂、邓尔疋学习书法、篆刻。日寇侵华时,又被迫中断学习,回乡避难。期间,幸得友人荐任县立中学美术及文学教师,才勉强维生。就在此时,他开始了写诗,抒怀言志。1949年秋,中山解放,他以无比兴奋的心情写下了“扫荡妖氛划一时,飘扬遍插五星旗。今年不作登高客,挤向街头看会师”一诗,表达了多年的向往和祈盼。当时,为了生计,他在石岐设摊接受书画篆刻书写和制作。但以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及不肯迁就俗流的个性,生活穷困是不言而喻的,但他仍安贫乐道。之后,他的妻子被批准赴香港定居,继而,长女和幼女也随母赴港生活,生活才有所改善。六十年代,他的小摊档被归并入刻字合作社。除日常工作外,经常还要下乡支农,但他仍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不久,刻字合作社也解散了。年近花甲的余老与全国人民一道遇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此时期中国的山水花鸟画亦被视作“封、资、修”的产物而被封禁。他唯有无奈地、偷偷地进行创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的妻子、小女及大女婿一年内相继去逝,这又是他一生中的一个极大打击,幸好他老人家还是挺了过来。改革开放的到来,令年逾古稀的余老看到了希望,并全情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达到了“人书俱老”的艺术高峰。 他的大半生坎坷、苦涩、穷困甚至潦倒。尚幸的是晚年欣逢盛世,在他有生之年渐渐被人们发现并被肯定,这是他比陈子庄、黄秋园的幸运之处。他以顽强而坚韧的执着在艺术的道路上走过了八个多个寒暑,致使他在艺术上达到了至高的境界,给中国美术史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艺术遗产。他的书法,碑帖味兼备,真、草、篆、隶无一不精,功力深厚精湛,形成鲜明的自家面目。他的绘画,早年偏重工笔重彩花乌画,之后,他完全走上传统文人画的路子,重气韵与笔墨,尤重传统。从青年时代始他就对装裱店、书画展览中的佳作心摹手追,揣摸品读。他坚持艺术从学养中来,并注重游历于名山大川、文化古城。八十年代初,年逾古稀的余老,携弟子畅游黄山、庐山、九华山、长江、黄河、北京、南京、西安、上海及苏杭等地,领略自然,参观艺术展览,不断净化自己的人格,开拓自己的胸襟。他的诗, 以陶渊明之作为典范,极少用典故,甚至以家常口语入诗。用最平常、最自然的语言表达最真挚、最深切的情感,也是他的真本性与真情的流露。他的金石,上溯秦玺汉印,下追西泠诸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古拙中显秀雅,方寸间见灵气。他的诗、书、画、印均明显地形成了自家风格。余老耗尽一生的精力追求艺术,他精湛的技法和高层次的格调,加上艺术天赋具有的大家风范,致使他的艺术达至极高的境界。他的一生,经历了生存的艰难困苦,炎凉的世态以及晚年欣逢盛世,他都能宠辱不惊的一一处之泰然。他不悲观自弃,不怨天尤人,他所书的隶书对联“不共世人争得失,须逢精鉴定媸妍”以及他的常用印“任其自然”正是他人生哲学的表达。他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一生安贫乐道,将艺术追求化作精神世界,超脱于物质欲望之外。体现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可在他的诗中得到诠释:“前贤作画志终身,耐得辛勤耐得贫。默默不求时辈誉,飘飘风格出人群”。这也是他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宗旨的写照。从有分量的艺术家及鉴定家的口中、笔下权衡出他的艺术成就和价值。他的作品无论是从技术层面、审美层面以至文化层面看,均显示出完美的结合和大家之风范。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广州学艺期间,著名艺术评论家沈演公偶见其榜书则评道:“非时辈所及也”。之后,夏承涛见其山水画作就十分赞赏,欣然亲笔题上“和云流出空山”之句。易大厂、吴子复、朱庸斋、李曲斋、王贵忱、傅静庵等,亦因对其书画赞赏有加而题诗、题句或撰文。这些赞誉和评价由于是来自偶然的机会,余老对此亦只视作一种鼓励而并没因此大做文章而大肆宣传,因此也没广泛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与他从小就养成的甘干寂寞、不求闻达的个性关系很大。也正因此奠定了他做学问、搞真艺术的先决条件。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当时作为县级市的中山文化部门,分别陆续为他举办了书画展览,出版篆刻集、诗词集和书画集,才逐渐引起了省内外艺术界的重视。这时候的余老已年逾八十了,也因为这个“春天”的迟到,令他老人家在这大半辈子中排除了诸多不必要的应酬和名利干扰,拥有极为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专注于“诗、书、画、印”的学习和研究,才臻至“四绝”的境界。大鉴藏家欧初博古通今,慧眼洞出余老之艺术“是有妙宰”和超卓,主动为其在广州筹办个人书画展览,撰文发表于省港澳报刊,并建议中山有关部门解决余老生活上的困难,认为余老不但是中山,而且是本省乃至全国艺术界之宝。中国美协副主席关山月为其作品集题上: “雪泥鸿爪”之词。中国美协副主席林墉在撰文中感叹其际遇道:“人世间怎么这等忽视艺术!”以鸣不平。广东美协副主席、广州美院院长郭绍纲被邀出席在中山的“余菊庵书画展”后,评道: “在全国范围内,在走传统路子的书画艺术家中间,他属于第一流的”,并邀请其赴广州美术学院讲学及举办个人书画展以及亲为余老绘画彩色肖像。广州美院副院长杨之光在“余菊庵艺术研讨会”上称余老的诗、书、画、印已达到了“四绝”,至少也是“四好”的至高境界。九十年代,余老越来越受到艺术界及海内外人士的尊崇,被聘为中国书协会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省美协会员、中山市美术研究会会长、市书协主席、市美协顾问、中山诗社顾问等。社会上对他艺术的肯定,越发激起他老人家攀登艺术高峰的“不达顶峰誓不罢休”的勇气以及对晚景倍加珍惜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心境,这正如他在诗中所述的“兴至竟忘倦,挥毫夜未休。深更万籁寂,细雨一灯秋。重染才完画,永不论艺俦。飞腾吾已矣,老境幸优游”的情景和心态。这也反映出作为一个穷毕生精力执着追求艺术的真正的艺术家所具有的奉献精神,就是这精神特质奠定了余菊庵先生达至极高艺术成就的基础。他以个人的成就为中国美术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必将使其带来身后乃至永久备受艺术界尊崇的地位和美誉。 相关事件 捐赠书画作品 余菊庵书画作品捐赠仪式于2006年3月30日下午在中山市博物馆举行。此次捐赠作品为余菊庵先生生前保存的部分书画精品,共32幅,有水墨山水、花鸟虫鱼、行书、篆书等,另外还有欧初、刘斯奋、王贵忱给余菊庵的题字。其中,余菊庵的《莲塘鱼乐图》、《烟江渔艇》、《墨梅》、《墨竹》、《寿石图》、《梅石图》、行书对联《晒书因阅画、闲坐但焚香》等十分珍贵。其中29幅作品由其女儿余洁婵、余秋文女士,3幅作品由其学生路京先生无偿捐赠给中山市博物馆。捐赠仪式上,余洁婵、余秋文女士、路京先生先后表达了他们此次捐赠的心意,追思余老先生一生献身艺术事业、热爱家乡的精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郑集思局长随后讲话,谈及余菊庵先生的许多往事,既为他的宝贵精神感慨,也诚挚地感谢余老先生的亲属和学生。之后,胡颂科副局长代表市文广新局接受了捐赠。郑集思局长向三位捐赠者分别颁发了证书和纪念品。 人淡如菊 余之爱菊,在众花之上,大半生之中有几年家住菊城,时至秋天,百花凋零,唯菊花独放,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倘碰上那十年一度或六十年一遇的菊花盛会,更是万民空巷,锦簇花城。由爱菊延至爱以菊为题材的诗书画又成了我的至好。余公名潜,乡中名人,以诗、书、画、印四绝闻名遐尔,尤以印功深。那年我陪被喻为中国当代诗、书、画三绝的刘海粟大师中山之行半月,期间亲耳听到大师对他的称赞。 余公作画题诗落款菊庵。其实,菊也带潜意,古诗云:春花已开尽,菊蕊独盈枝。菊不争春,潜隐于山野东篱,刚贞不俗,秋来时发,可见余公是个人淡如菊、心仪陶令公之人,恰巧陶渊明其名,也是一个潜字,潜渊之龙,何其深也。 我和余公交往不算很多,却是言浅交深,他长我一辈有多,我们也算是忘年交了,他称我世兄,我称他菊老。 我对菊老以四绝功夫描绘的菊花自然是情有独钟,最爱的是他那幅作于庚申年秋天的水墨《菊花图》,真令我陶醉不已,其中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全在这不经不意的轻描淡写之中,菊老用他那别具一格的行草书法撰写的题诗更是让人回味无穷:非关造物有偏私,装点秋容遣送迟,瞥眼纷华讵足道,任他桃李竞趋时。菊花不与桃李争春,菊老将其洒脱怒放之势,独步天下自得之乐,表现得畅快淋漓。此画现存市博物馆,为馆藏珍品。 他的另一幅专门为我作于壬申新春之磐石菊竹,则又是另一番境界,泼墨倾情,汪洋恣肆,粗犷豪放,将磐石之坚、山竹之节与菊花之淡,加上那点睛之金石,可谓是力透纸背,浑然天成。没有题诗,但却让我领略到了“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潇洒意境。 菊老无论是人品或是艺品,在故乡中都是深孚众望的,当年故乡的当家人谢明仁先生在为《余菊庵画册》所作的序中,评价他的艺术是“高古奇逸,自然浑成”;评价他的为人则是“淡薄名利,不事标榜,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冷落”。他的作品常被作为故乡对外交往的珍贵礼品,其本人则被公推为中山市第一届美术研究会主席。现任美协主席梁欣基评价菊老的艺术成就时说,菊老的艺术凝聚了他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他的文学修养和造诣极高,以诗言志,画言情,书入画,画入金石,炉火纯青,后人难以望其项背。八十年代初,我在广州工作,那天菊老来穗办个展,我前往参观祝贺,其影响之大,记忆尤深。期间,菊老访问广州美院,院长正给学生授课,闻讯立即放下手中笔,对学生说,现有大师来访,临时停课。说完匆匆赶往迎接,足见菊老声名犹如磐石秋菊,香远益清。 我下了几次决心跟他学画,他欣然应允,并同时收我母子为徒,为此,还亲手绘制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水墨入门简明教材,只可惜我是浅尝辄止,仅学了一回。可就那一回,我也感到是受用终生。那回他从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开始,边讲边动笔给我示范。遗憾的是缘份中遇到的这么一位诗、书、画、印皆通的大师,我就只跟他学了画柳枝,倒是我的母亲比我有毅力,花甲之年拜他为师,以画画疗疾,坚持不懈,菊老常给她予指导,甚至还给她的习作补笔,点石成金,使母亲信心大增,学有所成,老有所乐,兼且却病延年,应了那句“黄花晚节香”的咏菊金句。 菊老已乘黄鹤去,体现其诗、书、画、印四大成就的遗世大作有《海棠花馆吟草》、《海棠花馆印赏》、《余菊庵画册》等,对我而言,弥足珍贵的是那本大师的手绘教本,足令我学一辈子。正所谓:志士如菊,过时有余香。 作品价值 鞠庵先生生前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评价和地位,如今他的作品流传不多,国画更少,拍卖会上,国画价高于他的书法和印章,2008年国画拍品每平尺上万元,2010年后起拍价均会超过10万,追捧者从广东渐及至全国。广东天成兴宁拍卖行有限公司2010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专场余菊庵一幅60年代《梅石图》立轴,题识:一九六六年冬为达初仁弟写 菊庵。估价8万,如没题上款,价超10万。 1.教学成果 2.书法教育人才培养 3.书法艺术的深入学习 4.书法理论研究 5.逻辑专业的成就 6.对京剧的研究 同年(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容漱石 (1907~1996) 广东省中山市 黄煜棠 (1907~1992) 广东省中山市 黄祖芬 (1907~1992) 广东省中山市 李文祺 (1907~1987) 香港 程一鸣 (1907~1986) 广东省中山市 同年(公元1999年)去世的名人: 孙乾 (1908~1999) 孙中山侄孙,孙昌次子 广东省中山市 王侠君 (1916~1999) 广东省惠州市 刘秉楷 (1919~1999) 广东省中山市 叶君健 (1914~1999)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 黎沛棠 (1917~1999)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 郑秉业 (1931~1999)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