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应桂,1933年9月出生于济南大明湖南岸的一个教育世家,山东高密人。以下是她的生平介绍: - **童年与教育背景** - **家庭熏陶**:出生于教育世家,外祖父张步月曾任山东师范讲习所所长,1913年创办济南竞进女子学校。母亲、舅母都在该校教书。祖父是清末解元,一生从事教育,父亲半工半读获得高等文官资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她深受淳朴正直家风、为人师表品性以及深厚文化涵养的熏陶。 - **战乱经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济南城失守,4岁的她随父母开始逃亡。先是到济宁,一年后又逃到鲁西南乡下并在那里生活了八年。这段艰难的生活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沉重的痕迹,但也成为她艺术的启蒙,农村的生活以及农民的审美情趣、民间艺术,如大嫂们绣花、剪纸,过年时农家门上贴的门神等,都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 - **早期工作与学习**:1949年,不满16岁的单应桂离开女子师范学校,成为山东新华书店编辑部的一名美术助理编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岁月,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1956年,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她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受业于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等先生。在学院里,她刻苦努力学习,二年级创作的年画《和平幸福》,1958年入选“世界联欢节美展”,又被选参加“社会主义造型艺术展”,在画坛崭露头角。 - **职业生涯** - **任教与创作经历**:1961年,单应桂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被分配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但因怀念儿时农村记忆,在教了一年课后,她几经辗转回到山东。先后任教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曾任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此外,她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山东分会副主席,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理事,山东女书画家协会主席,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画研究会理事等职。 - **艺术创作成就**:单应桂从事美术创作、编辑和美术教育工作50多年,创作了大量作品,十余次入选全国美展,先后获国家级及省级奖励11次。她的作品风格独特,将水墨与民间年画相结合,代表作有《湖上婚礼》《山村妇女组画》《春风》《高原组画》等,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等单位收藏。从20世纪50年代起,作品先后在瑞士、芬兰、德国、伊朗、泰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20余个国家展出。她还出版有《单应桂画集》《单应桂国画选》《砚边寄情》等。 - **晚年生活**:2012年,年逾八十的单应桂回到菏泽“第二故乡”寻访温故。2016年7月,济南市民政局批准单应桂艺术基金会成立,她将自己从艺六十多年所创作的全部画品捐献出来,一部分捐给山东艺术学院,一部分捐给省美术馆,并将美术馆所给的200万元奖金用于建立基金会,希望为艺术传承弘扬贡献力量。 单应桂在艺术生涯中,将个人坎坷经历与时代发展相融合,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生活、关注妇女命运的作品,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