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喜,字长卿,生于汉昭、宣帝之时,约公元前90 - 前40年前后,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家庭背景与早年经历**:出身于经学世家,父亲孟卿是当时的大儒,善治《礼》和疏氏《春秋》,后世所传的《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自孟卿。孟卿因觉得《礼经》内容太多,《春秋》又过于烦杂,便让孟喜跟随田何的再传弟子田王孙学习《易》,孟喜与施雠、梁丘贺成为同学。 - **学术争议**:孟喜“好自称誉”,得到《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后,诈言老师田王孙临终时枕着他的膝盖,独传此书于他。但同门梁丘贺予以反驳,称田王孙去世时施雠在旁,而孟喜已回东海,不可能有此事。此外,蜀人赵宾曾称其师为孟喜,孟喜也一度承认,赵宾死后,孟喜却又不肯仞,因此“以此不见信”。由于这些事件,孟喜在当时的学术圈中引发了诸多争议。 - **仕途经历**:孟喜举孝廉出身,起家为郎,担任过曲台署长,负责掌管供给之事。后因病免官,又成为丞相掾。当时朝廷博士缺位,众人举荐孟喜,但宣帝听闻他改师法,遂不用他。 - **学术成就与传承**:孟喜虽在个人品德和学术诚信上有争议,但在学术方面有一定成就。他以阴阳灾异解说《周易》,将六十四卦分配气候,以卦气言《易》,占验吉凶,其易学以“卦气说”为核心,开创了西汉今文《易》学孟氏学,对后世易学发展影响深远。他的学说传授给同郡的白光(字少子)、沛郡的翟牧(字子兄),形成了“翟、孟、白之学”。 孟喜在易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卦气说”开启了两汉《周易》象数易学体系的建构,对后世易学及政治、社会和自然科学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其不遵“师法”“家法”以及学术品德上的瑕疵,也为当时及后世所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