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1904年4月6日—1994年6月2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油画家、敦煌学家、艺术理论家,被誉为“敦煌守护神”。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 - **童年与求学时期**:常书鸿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满族军官家庭,祖父为清代驻防浙江杭县的“世袭云骑尉”,父亲信奉实业救国。他自幼爱好绘画,随三叔父学画、填色。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染织专业,学习染色和织物图案画,在校期间参加了西湖画会。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浙江大学工业学院美术教员。1927年,带职自费赴法国留学,先考入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预科,后考取里昂中法大学公费生,在里昂美术学校专攻美术。1932年秋,获得里昂市公费奖学金,转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继续深造,在新古典主义大师劳朗斯的画室学习。留学期间,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如油画《病妇》《裸妇》等参加里昂春季沙龙获金质奖,《沙娜像》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购,《紫葡萄》获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劳朗斯画室第一名。1935年,他在巴黎举行个人画展,当选为巴黎美术家协会超选会员、巴黎肖像画协会会员。 - **回国与敦煌之前的经历**:1936年,常书鸿回国,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38年抗战爆发后,随国立艺专迁校云南,任代理校长。1940年离开艺专,任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 **敦煌岁月**:1943年,常书鸿等6人以先遣人员的身份,沿着古丝绸之路前往敦煌,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敦煌莫高窟。1944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任所长。1945年春,研究所因政局不稳、财力紧张被宣布解散,常书鸿到重庆奔走呼吁,经过努力,1946年6月研究所恢复。他带领新聘人员返回敦煌,开始有计划地对敦煌石窟进行保护和研究,包括对壁画进行临摹、对洞窟进行清理和编号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常书鸿被任命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在20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对莫高窟南段窟区崖壁、栈道进行了加固,对洞窟重新进行了合理科学的编号。“文革”期间,常书鸿和研究所的工作受到巨大冲击,但他和同事们艰难地捍卫着莫高窟。 - **后期生涯**:1982年后,常书鸿先后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94年6月23日,常书鸿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常书鸿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的研究与保护事业,他组织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众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壁画精品,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世界介绍敦煌艺术,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