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1901年11月20日—1998年4月30日),字肖堂,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和首届理事,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 胡焕庸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他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黑河—腾冲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这条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焕庸(1901—1998),字肖堂,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 1915年,考取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今常州中学)。 1919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 1923年,胡焕庸在南高师毕业,即赴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史地教员。同年赴法国,在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进修。 1928年9月,回国担任中央大学地学系教授、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1930年,中央大学地学系分成地理系和地质系,胡焕庸任地理系主任。 1930年代,地理学界有“南胡北黄”之说,江南以胡焕庸教授为首,北方以黄国璋教授为首。中央大学地理系迁川后,缺乏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的教师。为此,胡焕庸改教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课程,并且结合教学工作完成一系列的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专著,并公开出版。 1940年代,和张其昀被遴选为全国地理学领域的两位部聘教授。1941年中央大学研究院成立地理研究部,胡焕庸任主任。 1953年起,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今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 1957年,胡焕庸在华东师范大学创办人口地理研究室,这是全国大学中第一个有关人口的研究机构。 1998年4月30日,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终年9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