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祥(1910年2月3日-1998年4月27日),出生于中国台南县柳营乡,毕业于东京文化学院,画家。 其是最早到法国学习绘画的中国台湾人之一,创立“高雄美术研究会”、“台湾南部美术协会”等团体,代表作品有《少女》等。1998年4月27日,刘启祥逝世。 个人简介 刘启祥,其十二世祖茂燕公为郑成功参军,金陵之役时战殁,迨成功定东都,怜惜幼孤,招其子求成奉母蔡氏一起渡台,为开台始祖,绵延三百年,为南县之世家望族。父亲焜煌,字德炎,为豪农,曾任区长;兄弟清井,东京大学医学博士。战前他在优裕的家境支援下,专念于画业,是四位留法画家之一。战后,卖尽田产,在南部培养业余画家与艺术风气。 创作历程 13岁即赴日习画,先入“川端绘画学校”,师从藤岛武二,1928年考入东京文化学院,师从有岛生马和山下新太郎。这几位后印象派、野兽派的画家对刘启祥的画风均有深刻的影响。1930年毕业后返台举办个展,1932年与杨三郎同赴法国进修,遍访罗浮宫及其它博物馆,领悟西洋绘画的精髓,临摹多幅19世纪末期的人物画及风景画名作,画艺大进,1933年作品《红衣少女》入选巴黎秋季沙龙。1935年返台,作品参加第9次台湾美展,甚获好评。1936年定居日本。战后返台,创立“高雄美术研究会”、“台湾南部美术协会”等团体。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全力以赴于美术创作与美术教学,是其艺术创作的颠峰时期。1977年患中风,然于1980年恢复健康后仍孜孜不倦于美术创作活动。 作品风格 题材 刘启祥是台湾老一辈著名画家。其画作无论什幺题材:风景、人物、花卉,都不追求表面的华美好看,而追求含蓄的内在美感。笔触宽大开朗,色调淡雅清爽。论者多认为近似法兰西绘画风格。画家与世无争的淡泊性格,长期孤独于艺术的追求,宁静的内心世界,都在作品上积淀出纯粹而幽雅的美感。晚年作品更显淡雅儒静。 油画《少女》是一幅非常有特色的力作。画面描绘了一位台湾少数民族少女,形体健美,姿态大方,略带忧郁的神情,浑身都透出一股健康活泼的青春活力,两只置于画面前部的手,大小略有夸张变形,手背丰满而有力,特具质感,引人注目。暗示着这是一位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农家少女,决不是那种弱不禁风,无病呻吟的大家闺秀。 构图 在构图上,居于画面中心的人物主体占据了整个画面的2/3,背景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是单纯的色彩的称托,浓淡不同的绿色调,既突出了作品的主体人物,又贴切地暗示了人物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玒。构图简繁有度,避免了喧宾夺主,主体鲜明突出。整幅作品笔触洒脱奔放,在人物的身体与衣饰的刻画上不追求细节的修饰,但对人物的面部表情与眼神的刻划,却有独到之处,表现人物生动,神形兼备,少女带着些许忧郁表情的眼睛,似在凝视,似在沉思。这种奔放的笔势,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主体的非确把握。画面下部少女的裙饰,非具象地运用色块的强烈对比,大刀阔斧,艳丽而粗犷。色彩以暖色调为主,运色讲究,色感隽永,表现出主体内在的青春活力,极具感染力。在静止中透出了几分动感,使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激情。有一种感动人的效果和冲击力。 刘启祥 人物年表 启祥于1917年入柳营公学校。 1923年毕业,受美术老师陈庚金影响。赴日入「青山学院」中学部。 约1927年进川端画塾练习素描。 1928年毕业,入文化学院美术部洋画科。 1930年入选「二科会」。 1931年毕业,入选「台展」。 1932年与杨三郎同船赴巴黎,由颜水龙接待。入选秋季沙龙,至罗浮宫临摹马奈、塞尚、柯洛等人画作。 1935年返台。 1936年又赴日定居东京。 1937于东京三昧(时?)堂举办滞欧个展,与笹本雪子结婚。 1939年以〈野良〉获得「二科赏」并成为会友,此时作品达到成熟阶段。 1940年组织「立型洋画同人展」。 民国三十五年返台,居柳营。 「耕者有其田」之后失去大部分田产。 三十七年在张启华邀请下移居高雄。 四十一年组织「高雄美术研究会」。 四十二年与郭柏川组织「台湾南部美术学会」。 四十五年成立「启祥美术研究所」。 五十四年于省立博物馆举行战后首次个展。曾到台南家专与东方工专任教。 六十八年以后较有展出机会。 七十七年于北美馆举行回顾展。 作品选粹 画室 1939 年 油彩u2027画布,162 x 130 公分 说明:画室的空间始自右下方有狗护守著,侧坐的妻子与出浴状的裸女,延伸至街上行路的情侣与左右两侧玩球的少女,乃至於悬挂在上方闲汤於空中的裸女画。画家探索画面空间错置的极限,乃至於人物组像之间交错互应的可能。最核心的妻子坐像穿著橙红有光泽的衣服,其後的裸女以及黄衣女郎都是暖色主调,其馀人物则为配衬色,墨绿色隐隐发光的墙面烘托出绚丽雅致的情调 。 摇椅中的少女子 1979 年 油彩u2027画布,45.5 x 38 公分 说明:线条的抽象美,是这幅画中最清楚的旋律。摇椅的棕色垂直线有如管风琴的表徵,端庄大方。侧脸的少女,身材纤长而结实,横置的双手与斜摆的双脚,形成有趣的曲线迂回变化。上半身的线条特别松活以取其灵活变化的轻松感觉,下半身则多涂抹成面,以求稳重效果。 太鲁阁峡谷 1972 年 油彩u2027画布,117 x 73 公分 说明:两侧山峰挟峙,右侧直刀劈砍成陡峭、直上天霄的岩壁,左侧圆石累累,和缓活泼;两者色调明暗对比强烈,右侧致密坚硬,左侧则松动多变,中央主峰则在阳光下,好像蒙著薄雪般闪闪发光,特别耀眼。三面直壁一气呵成,占满画幅,然而又各有特色,互争光辉。 白衣女郎 1983 年 油彩u2027画布,73 x 60.5 公分 说明:女郎家居闲坐的神态,平常的一景在画家的笔下却有几分华丽的神采。女郎侧坐的脸相当平静,但一袭白衫好像饱吸阳光中的五彩光辉,隐隐透出红色、绿色的光彩。肌肤的色调反而加重,配合黑椅子的稳重感,壁面则将全幅笼罩在绿褐色的光辉中。 故居概况 严格来说,这不算刘启祥本人的故宅,是他父亲所建,要说屋主是谁,应该是他父亲;但刘启祥父亲在他12岁,这住宅完工後不久就过世。刘启祥在这里度过了童年、青少年时光;并在留日、留法之後回家乡居住过一段时日,终战後才搬去高雄,成为高雄西画(油画)之父,高雄的现代美术史,就是从刘启祥写起。 洋楼所在的地极大,目测约300坪,大部份是草地、空地;其中洋楼本身所占土地约30坪,洋楼前方有一排砖造木构架农舍约20坪,推测是建造洋楼前的合院护龙(也有可能与洋楼同期)。这护龙中有一房间,据目前经营咖啡业者所述,为刘启祥画室,中并有壁炉。壁炉并非台湾气候所必需,应是日本时代由日人引入成为时尚;或是刘启祥赴日本、法国留学後所带回的流行时尚或生活习惯。 刘启祥故宅在终战後,据称被蒋介石政权以欠税为由进行迫害,导致故宅一段长时间无人居住,不过目前所有权仍在刘家後代子孙手中。刘氏家族原本自清朝起就是柳营一带大地主、大财主,祖先并有人在清朝做官,但1949年後外来政权来台後,被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等土改政策清算,光辉不再,後代子孙甚至几乎搬离祖厝。 目前此宅已列入台南县文化局列管(但产权仍属刘家子孙),可望在未来几年後正式修缮(目前只有初步鉴定没有立即明显的危险),目前在这里因有咖啡厅进驻,有人照顾所以房子有维护。可惜的是里面除了有块招牌写「刘启祥画室」,几张老照片外,并无画家刘启祥的系统性介绍或画作、遗物。 这座洋楼西侧,尚有多座三合院,都是刘氏家族所有;院前有大埕,并有旗杆等物,显见在清朝年间刘家有人为官,并为附近大地主。 台南县政府未来应该会在这里创造一些新的文化活动,以纪念台南柳营画家刘启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