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广东广州名人 叶恭绰

叶恭绰

广州市 番禺区名人录

[公元1881年-1968年]中国近现代学者、书画家、社会活动家、收藏鉴赏家

叶恭绰(1881~1968)

字裕甫(玉甫)、誉虎,自号遐庵。广东番禺人。祖籍浙江余姚。历任北洋政府交通部司长、局长、次长、总长。曾赴欧美、日本等国,考察政治、经济、交通、教育。提倡交通救国,著写《交通救国论》。在交通部总长任内,指派部员分赴交通部所属各校调查,于民国9年(1920年)提出“以南洋(即上海南洋大学)为中坚,合并成一所学校,名为交通大学”的主张,并着手筹备改组,次年2月,组成交通大学校董会。3月,经校董会选举、国民政府批准,叶恭绰为校长。同年12月,奉系军阀上台,被通缉,出逃日本。抗日战争期间,以卖字画度日,多次拒绝日伪收买,保持民族气节。民国36年,交通大学命名51周年校庆,校友们出于对他的敬意,改工程馆名为恭绰馆。

名族出身

叶恭绰于清朝光绪七年十月初三日(1881年11月24日辰时出生在北京城内米市胡同,其祖父叶衍兰当时在京官拜军机章京。叶恭绰籍贯广东广州府番禺县,其先祖叶梦得定居浙江余姚,故余姚为祖籍。到乾隆年间,叶恭绰的六世祖叶谦亨才入广东为官,遂迁籍于番禺。因此,叶氏属于“捕属”人,即由外省落籍广东者。因为这个缘故,后来叶恭绰遇到广东人、浙江人、北京人,均称“老乡”。 

叶恭绰是叶衍兰的第三子叶佩琮与原配俞氏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因为二哥叶佩玱没有后代,所以叶佩琮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遵父命把虚岁十一岁的叶恭绰出继给叶佩玱。

叶氏家学渊源深厚,时人称“番禺人文之盛,素著东南,而潘氏、叶氏尤为名族”。 叶恭绰秉承家学渊源,熏习有自,少年时即向名师授业。当列强入侵,国难频仍,少年叶恭绰便关心时务,“醉心”新学,志在“经世”,养成“未尝一日废书不读,兼好采访询问”,探讨问题的习惯,在中外史地方面,用功尤勤。至于诗词、文章,则属家传,更是不在话下。

求学时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叶恭绰应童子试,作《铁路赋》,为张百熙所赏识,以第一名录取为府学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肄业于京师大学堂。入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曾在上海广雅书局任主编评事。

涉足交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湖北方言学堂教员并兼上海《时报》湖北访员。还曾在南路高等小学任教。 

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叶恭绰兼两湖师范学堂之普通中学教员。同年捐官为通判。是冬,清廷创设邮传部,任职邮传部文案处,后任路政司科长、主事、郎中等职,曾致力于从比利时商人手中赎回京汉铁路路权。

宣统元年(1909年),升任邮传部承政厅副厅长、厅长。

宣统二年(1910年),升任铁路总局提调,7月派往欧洲游学兼任考查材料事务。

宣统三年(1911年)9月,任铁路总局代局长。辛亥革命时,任内阁议和处参议。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5月任北京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兼铁路总局局长。同年任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副会长,曾撰写《中国铁路之过去与未来》。

民国二年(1913年),仍任交通部路政局长,7月兼代次长。 9月,被授予二等文虎章。 

民国三年(1914年)6月,任交通部次长兼邮政总局局长,次年(1915年)6月,因涉嫌与津浦铁路舞弊案有关,被停职候传四个月。同年12月,袁世凯宣布改次年为洪宪元年,复辟帝制,叶恭绰任大典筹备处会办。 

民国五年(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叶恭绰去职。 

民国六年(1917年)7月,张勋复辟,皖系的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讨张,任叶恭绰为讨逆军总司令部交通处处长,负责筹集军饷。复辟乱平,叶恭绰被任命为北京政府交通部次长兼邮政总局局长。

民国七年(1918年)10月,认为西原借款不应牵涉交通事业,遂辞去交通次长职。是年冬赴欧美、日本考察,翌年(1919年)冬回国。

民国九年(1920年)初,任劝办实业专使,8月任靳云鹏内阁交通总长。 

叶恭绰为北洋政府时期深谙铁路交通事业的人才、旧“交通系”的重要成员之一。在交通总长任内,废除中国海军部与日本缔结的无线电信条约,另与美国非德拉公司缔结新约。

民国十年(1921年)3月,交通部将原北京邮电学校、交通传习所、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叶恭绰以交通总长兼校长,至5月辞校长兼职。同年12月,叶恭绰任梁士诒内阁交通总长。梁内阁受奉系的张作霖支持,因赦免被通缉的皖系军阀政客,极力抑制直系首领吴佩孚,并接受日本政府要求把胶济铁路改为中日合办,遭到直系的吴佩孚极力反对,引发第一次直奉战争。最后,奉系失败,叶恭绰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去职,被迫流亡日本。 [3]居神户期间,阅读了不少的日文书籍。 

南下北上

民国十二年(1923年)5月,叶恭绰前往广州,孙中山任其为大元帅府财政部长,又兼理广东财政厅厅长,未几辞兼职。同年7月,因建设部长林森未到任,由叶恭绰任建设部代部长,并为统一广东财政委员。后任广东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1月,受孙中山委派前往东北,与张作霖洽商讨伐直系事宜。12月,任广州大本营财政委员会委员。 

民国十三年(1924年)4月,叶恭绰兼广州政府盐务督办。8月,任中央银行董事。9月,去财政部部长职。10月,去盐务督办兼职。曾奉孙中山指示,北上从事“孙、段、张三角反直同盟”活动。11月,任北京段祺瑞临时执政府交通总长。

民国十四年(1925年)9月,兼关税会议特别委员会委员。11月,去交通总长职,闲居于天津。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张作霖为对抗北伐而组织的安国军政府成立,叶恭绰任财政讨论会副会长,后任全国第一次美术展览会评审员。 

专心文艺

民国十七年(1928年),安国军在与北伐军作战中连连失利,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军炸毙后,安国军政府解体。

民国十八年(1929年),叶恭绰与朱启钤组织中国营造学社,与朱祖谋、夏剑丞、冒广生等组织词社,又与龙榆生创《词学季刊》。同年,兼故宫博物院常务理事、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

民国二十年(1931年)12月,孙科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任命叶恭绰为铁道部部长,翌年(1932年)1月去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任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国学馆馆长、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10月,倡建上海市博物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被聘为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委员会委员,并主笔撰写《中国书画学之概述》;又被选为中国红十字会监事。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香港发起组织中国文化协进会,并主办广东文物展览会。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叶恭绰发起编印《广东文献丛编》。

民国三十年(1941年),辑刊《广东丛书》。12月下旬,香港沦陷,他移居九龙。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0月,在日方监视下迁居上海,以诗画自娱,闭门谢客,拒受伪职。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编辑刊印梁鼎芬的《节庵遗诗续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叶恭绰由上海到达广州。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叶恭绰移居香港。

晚年时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叶恭绰于1950年由香港经广州到达北京。

1951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后代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1953年10月,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4年,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参与制定《常用字分类简化表》等;兼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等职。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任中央普通话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他还是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之一,曾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 

1957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停止全国政协常委职务和解聘代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职务。1959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迫害。 

1968年8月6日,叶恭绰病逝,终年87岁。

1979年,改正了1958年将他划为右派的错误。1980年3月全国政协为他举行追悼会,平反昭雪。遵其遗嘱,骨灰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仰止亭旁。

所收藏品

叶恭绰的收藏包罗广泛。他继承了叶衍兰收藏的六分之一左右,包括明赵左《雪窦山图卷》、清张见阳《仿米山水小卷》与罗聘《鬼趣图》。他成年后也花了大量财力,收藏稀世珍宝,如西周毛公鼎、晋王羲之《曹娥碑》等;收藏了大量乡镇专志、清人词集、清人传记、名僧翰墨、文物图录,如清人词集有5000余种,《全清词钞》有3196家。其藏品类型主要分为五类:

1.

书画名迹。叶恭绰的藏品,早期巨迹包括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唐高闲《半卷千文》,宋元名作如宋徽宗《祥龙石图》卷,梁楷《布袋和尚》轴,文彦博《三札卷》,黄庭坚《伏波神祠诗》卷,王诜《蝶恋花词》卷,陈容《夜饮书楼诗》卷,赵孟坚《春兰图卷》,赵孟頫《胆巴碑》卷,鲜于枢《手写老子》卷、《雪庵和尚书草庵歌》长卷,周伯琦《篆书宫学国史二箴》卷等,无不精妙。

2.

闺秀翰墨。幼年时,叶衍兰收藏中的闺秀笔墨曾经令叶恭绰目眩神迷,其成年后也开始收集本地闺秀的灵墨妙绘,所藏品目自谓“以明末清初为最夥”,见于著录者有宋代朱淑真《璇玑图》卷、元代管道昇《墨竹卷》和《十八尊者图》绣片、明代薛素素《竹兰卷》、邢慈静的白描《大士卷》、马湘兰的《画兰卷》及《兰石》、明清之交黄媛介的《山水》小册、李因的水墨《花鸟卷》、清代王韵香的《空山听雨图》册(叶衍兰旧藏)和《兰花卷》、清代新止夫人绣纱《花卉卷》。书法有明代歌女张二乔摘选《明末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创作的诗文书法,明清间蔡玉卿手书《孝经》。 

3.

乡邦文献。因袁世凯复辟失败,叶恭绰为了洗刷自己先前的袁党形象,开始收集乡邦文献(吴中、广东)。在《矩园余墨》中,叶恭绰写道:“每诵明清间载记所述仁人义士艰难筹策及慷慨捐生,而卒于大局无补诸况,令人陨涕。”这可以说是他的自况之语。启功曾评价叶恭绰,并作《楝亭夜话图》跋语,特意提到了书画鉴赏中,“若只是以神妙能三品从赏玩的角度,其实未足,更重要的是可以见乡贤的行谊,才是上上之品”,这也是对其收藏的赞誉。 

4.

金石。除最有名的毛公鼎外,叶氏旧藏的青铜器有三四十件,其中有8件曾著录于商承祚的《十二家吉金图录》之中。在他收藏了端方旧藏的王莽量器之后,就开始广泛搜求王莽时期制作的器具,其所藏宣德炉亦有近百具。

5.

佛教艺术。郑逸梅在《艺林散叶》里曾记一笔:“叶恭绰喜藏佛教图书文物,实则彼并不信佛。”但叶恭绰曾自称“奉佛四十载”,并加入佛教协会、在上海修筑“法宝馆”储藏佛教文物。不过他对佛教艺术品的观点是:“余好藏方外书画,非止以信仰故。盖识田所蕴,与众不同;且手眼攸殊、炉锤别具,斩关夺隘、翻海移山,皆视作寻常,故不为时习所囿。” 

因藏书丰富,叶恭绰与李盛铎、傅增湘、罗振玉并称“民国四大家”。 他曾将大批珍贵古籍和文物捐献给图书馆、博物馆。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将地理类藏书等906种3245册捐赠上海合众图书馆;珍藏的文物或捐赠,或出售,尽归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有关文化机构收藏。如《鸭头丸帖》归上海博物馆,《楝亭夜话图》归吉林省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他及家人曾于1960年、1962年和1971年先后三次将所藏书画、织绣、铭刻类文物20件捐献故宫博物院。

艺术

叶恭绰除早年致力于交通事业外,生平于艺术、书画、诗词、文物鉴藏无不精通。他致力艺术运动五十余年,至老不倦,是中国现代书画大师,20世纪著名文人、收藏家,重要的美术活动家和组织者。

书法

叶恭绰的书法精湛绝伦,“气魄沉雄,风姿挺劲,一扫三百年来的呆滞衰弱风气”。与之交往甚深的后辈启功评其书云:“天骨开张,盈寸之字,有寻丈之势,谓非出于异禀,不可得也。”他早年在家庭的熏陶和自己的努力下,奠下了良好的书法基本功,最初以颜真卿、柳公权为宗,先后临习了《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诸碑,进行了正统的唐楷训练,后对家藏《胆巴碑》真迹临摹甚勤,笔法取赵孟頫,却淘汰了赵书的柔媚甜俗,一变而成挺拔刚劲。其书结体取自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在谨严中求变化,并掺入些许险笔。此外,他还受康有为碑学思想启发,精研《广艺舟双楫》,一度笃好碑学,从先秦两汉刻石到六朝墓志均有涉猎,在学习中提出了“书法应当以篆、隶为根本……学书应以出土木简,汉、魏、南北朝石刻和晋、唐人写经为基础”的理论。这一时期,“他主张写碑,而不赞成临帖”,还重视从最新的考古发现和时人书法创作风格中汲取精华,尤为难能者是他对近代名家书风均有客观的认识和独道的见解。居闲时,叶恭绰与张善子、张大千、吴湖帆、陈巨来、郑孝胥、傅增湘、张伯驹等来往密切,经常通过各类雅集活动,切磋技艺,交流心得,于活动中见到了众藏家私人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进而提升了其自身的审美情趣。 

随着视野开阔,叶恭绰中年以后逐渐认识到帖学书法必成复兴之势,故将注意力再次转向帖学,作书多以行草面目示人。他钟情于宋黄庭坚草法,并以此确立了自己的方向,由于常年文化之积淀和学养之侵袭,使其草书发生了质的飞跃。总体而言,叶恭绰的草书在继承“二王”传统之上,将褚遂良、赵孟頫与北朝碑刻相结合,以黄庭坚体势加以舒展,最终形成了一种体势雄肆、碑帖兼容的行草书风,此风既有碑之稳健,又有帖之灵动,于厚实凝重中充满了放纵的自信,书作中时现碑派之险笔,并辅之以清新隽永的书卷之气,使其书格远超于常人之上,一派古典新生之风采。对于其书法,画家黄苗子曾回忆道,叶恭绰在“六七十岁以后,更是得心应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特别是二尺以上的大字,写得神采飞扬,气势饱满;一直到八十多岁,写小字还是手不发抖,通篇精力充沛,结构浑成。” 

民国时期,叶恭绰因其在书法上的卓著贡献而成为帖学复兴的重要人物,他出身政界,富收藏,善交友,勤著述,诸多身份和优势把他的书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和同时期帖学名家相比,叶恭绰书法在格调上较沈尹默更高雅,在笔法上比溥心畬更为随意,在气势上精悍过于白蕉,所以其书风可雄瞻二十世纪帖学书坛。因此,当郑孝胥投向伪满后,遂有论书者遂将叶恭绰推为国内书法第一。

绘画

叶恭绰的画多绘竹梅松兰,尤善画竹,多取元人神韵,秀劲隽上,直抒胸臆。画就辄题诗词。全国性美术展览及书、画团体无不参加。

诗词

叶恭绰是卓有影响的人物。他兼擅文学、书画、收藏,精于赏鉴,词学业绩尤胜。他的词学渊源于曾祖叶英华和祖父叶衍兰的家学以及谭献、文廷式、朱祖谋等清末民国时期的重要词人,在词学思想上经历了与常州词派先离后合的过程。中年以后,叶恭绰致力于清词汇辑、编选和评述,除编纂《广箧中词》之外,也曾协助朱祖谋编纂《全清词钞》,并在朱祖谋去世后主编并最终完成《全清词钞》的编选。 

为弘扬传统文化,叶恭绰刻印了很多典籍,尤笃于师友风义,文廷式、罗瘿公、潘兰史、曾习经等人的遗作,均系经他整理出版的。

叶恭绰在梳理清代词史的同时,也将自己对清代词史的认知以评点、专文以及讲演等方式表现出来,并以清词为词体变革之基础,大力提倡以“诗乐合一”为基本特征的“歌”来传承词体,主张融合中西新乐,创制在句式上自由灵活、在内容上迎合时代的新体乐歌,以承续韵文文体变革之规律,适应时代之风会。叶恭绰的词学兼有新旧两种特色,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宗教

建寺弘法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继杨仁山居士遗志,主持金陆刻经处,校勘刻印佛经。1918年,开始筹设“支那内学院”,苦于经费无著。到了1921年,始得叶恭绰联络熊希龄、梁启超、蔡元培等发起组织院董会,并由叶恭绰等联名呈请北京政府,请予以拨款补助。叶恭绰并与熊希龄、梁启超等以彼等在北京政界之影响力,经北京的财政部与教育部会商,咨文江苏省政府,由江苏财政厅拨出基金十万元,补助内学院成立,并每月由国税项下拨款一千元,作为经常费。由于有了这项经费来源,支那内学院始向内务部、教育部备案,于1922年正式成立,开学授课。后来并开办法相大学特科,使内学院成为佛学研究重镇,追本溯原,叶恭绰等支持维护之功,实不可没。

1918年初春,叶恭绰与在京佛教居士蒯若木、蒋维乔、江味农、徐蔚如等发起讲经会,推徐蔚如南下宁波观宗寺,迎谛闲法师入京讲经。谛闲三月进京,在江西会馆讲《圆觉经》,七月讲经圆满,叶恭绰以北方佛法不振,希望请谛闲留在北京办一佛学院,培育弘法人才。谛闲以观宗寺工程未了而辞谢,叶恭绰与蒯若木居士各致赠香仪一千银元,其他居士亦各有馈赠。谛闲以此款,把观宗寺附设的佛学研究社改组为“观宗学社”,自任主讲,扩大招生名额,培育人才。后来,观宗学社人材蔚出,如倓虚、常惺、仁山、宝静、戒尘、妙真诸师,都毕业于观宗学社,而弘法于中国各地。

1931年夏,叶恭绰与一位陈飞青居士,同在青岛避暑,鉴于青岛是一个国际性的都市,各种教会都有,唯独没有佛教寺院。适有他的同乡陈研卿、梁少廷二居士,想在青岛成立一处念佛会,找到叶恭绰,希望他出面向地方政府要一块土地。于是叶恭绰约集诸位善信及青岛地方上有力量的人士,在交通大楼开筹备会,倡议修佛寺,他并当场首捐一万元,在场人士也附和认捐。后来,叶恭绰在外埠又捐了一笔钱,并请青岛市长胡若愚拨了一块公地,修佛寺的事就成了定居。叶恭绰并推荐早年曾随从谛闲到北京的倓虚法师,到青岛负责佛寺的兴建,这就是青岛湛山寺的起因。

佛学贡献

1930年,朱子桥在西北放赈,于西安城内的卧龙寺和开元寺,发现了宋版的《碛砂藏》,叶恭绰在上海,与沪上居士发起影印。其间克服种种阻碍,终于1935年,影印出宋版藏经五百部,在版本文献史上有极大的贡献。叶恭绰一向重视佛教经典文物的保存,早在1923年,他在北京即发起影印日本的《卍字续藏》。1932年,由于查访西安发现的《碛砂藏》的缺册,在山西赵城县的广胜寺中,又发现金代的藏经,叶恭绰即与时在北平的周叔迦居士等共同发起,将金藏中有关法相唯识的典籍六十四种,选出来影印,名之曰《宋藏遗珍》。

叶恭绰在上海时,于上海赫德路佛教净业社的社址“觉园”内,成立“法宝图书馆”,专供佛教学者研究佛学,这亦是他重视佛学研究的功德。

抗战胜利后,叶恭绰由上海回到广州居住。1948年,以时局动荡不安,迁居香港。他已年近七十,闭户隐居,不见外客。在青岛住持湛山寺的倓虚老法师也到了香港,在国内时局的剧变下,许多青年学僧也逃到香港避难,以人地生疏,食宿无著,有的被诱入基督教在道风山设立的“宗教研究院”。倓虚有鉴于此,找到叶恭绰商酌,决定成立一所僧校以收容之。僧校成立,定名为“华南佛学院”,叶恭绰与王学仁、黄杰云、楼望缵、林楞真诸居士担任护法董事,支持佛学院的经费。

1953年六月,他也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大会,当选为佛协理事。

历史评价

1980年3月政协为叶恭绰举行追悼会,悼词对叶恭绰的总评价是“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者”。

茅以升:“叶先生在教育、美术、文学、建筑各方面,都有超人的造诣和独特的创造。同时,伟大的人格更感化了不少的青年。” 

张中行:“他的最大的特点是有才;才的附带物是不甘寂寞;稀有的经历深深地印在言谈举止中,具体说是,文气古气之中还带有时多时少的官气。” 

轶事典故

保护毛公鼎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叶恭绰准备避难香港。临行前,秘密将珍藏的7箱文物寄存在公共租界英商美艺公司仓库,其中一箱就是毛公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他的姨太太潘氏为侵吞财产,大兴讼事,并向日本宪兵队透露了毛公鼎藏在上海的消息。叶恭绰闻讯,急电侄子叶公超去上海主持讼事,并谆谆嘱托:“毛公鼎不得变卖,不得典押,决不能流出国土。”毛公鼎终于没被日军掠去。后来此鼎为发国难财的商人所得,抗战胜利后交“上海敌伪物资管理委员会”处理。上海市政府聘叶恭绰为毛公鼎保管委员会委员,并从军统局领回拨交南京中央博物院保存。 

与孙中山

叶恭绰性格正直豪爽,胸怀宽厚博大。他原为前清重臣,又出任北洋政府之交通总长,后来竟追随孙中山,主政重要部门,这在民国政治史上可算是不多见的奇事,这主要在于他服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当孙中山去世以后,叶恭绰撰写挽联道:“人道先生未死;我唯知己难忘。”后在中山陵旁修建了一座“仰止亭”,以表达他对孙中山“高山仰止”的敬仰之情。据说叶恭绰的遗愿是葬在仰止亭旁。

与毛泽东

早在20世纪20年代,叶恭绰的书画艺术就已享誉海内,当时年轻一辈如徐志摩等,都曾以索得他的字画为快。他也能作得一手好诗词。对于叶恭绰的名望,毛泽东早有所闻。叶恭绰知道毛泽东喜爱旧体诗词,1952年初,曾写信并附萨镇冰的一首诗给他,不久又寄了自己所作的词二首。同年5月,他又与柳亚子、李济深和章士钊联名写信给毛泽东,要求保全并修葺北京城内明代名将袁崇焕的祠和墓。毛泽东接信后,立刻把此信转给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并在信上批示道:“请彭真同志查明处理。我意如无大碍,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然后,过了约十天,毛泽东又给叶恭绰写了一封回信,说明此事已转告彭真,叫他们以后有关此事的问题,可与彭真直接联系,全信如下:

誉虎先生:

数月前接读惠书,并附萨镇冰先生所作诗一首,不久又接读大作二首,均极感谢。萨先生现已作古,其所作诗已成纪念品,兹付还,请予保存。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市长接洽为荷。顺致敬意

毛泽东

五月二十五日

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过70岁生日时,叶恭绰又有幸与毛泽东会面交谈。当时毛泽东只办了两桌酒饭,除了自己的亲属之外,外人只请了四个,他们是:叶恭绰、章士钊、程潜和王季范。叶恭绰当时已是82岁高龄,依然兴致勃勃地赴了宴。


  叶恭绰相关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1921年夏 -1922年夏



  同年(公元1881年)出生的名人:

杨济川 (1881~1952) 江苏省镇江京口区

金邦平 (1881~1946)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

管鹏 (1881~1930) 安徽省淮南寿县

张肇桐 (1881~1938) 江苏省无锡

金世根 (1881~1920) 浙江省绍兴嵊州



  同年(公元1968年)去世的名人:

杨柳风 (1901~1968) 上海市奉贤

唐元华 (1911~1968) 江苏省盐城大丰区

胡秉圭 (1911~1968) 浙江省嘉兴平湖

孙克基 (1892~1968)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

陈浩天 (1918~1968) 上海市青浦

姜有方 (1907~1968) 上海市青浦

13
驻马店市名人录
中国漫画家
元代画家
中国当代实力名家
中国香港男演员,画家
四川美协副主席
白银 平川区名人录
国家一级美术师
清末民国初画家
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
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
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图案设计者
四川省公安厅历届厅长
原宁波市历任市委书记
烟台市 莱阳市名人录
原佛山市历任市委书记
十大元帅,共和国36位军事家
西安市委副书记
原青海省工业厅副厅长
巢湖市名人录
开国上将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
中国内地男演员
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桑枣中学原校长
中国广东籍画家
中国近现代学者、书画家、社会活动家、收藏鉴赏家
上一篇:高剑父
下一篇:胡海天

最新评论


免费八字算命 缘主八字测算 免费八字排盘
免费八字算命姓名:
免费八字算命性别:
免费八字算命生日:
出生时辰:
√ 在线测试
广州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1030633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