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1933年10月17日—2019年7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长乐镇水竹安村,原名闻樨,中共党员,黄土画派创始人,中国当代画家 、美术家 、美术教育家,第五版人民币“毛泽东头像”创作者,其主要绘画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祖孙四代》《解放区的天》《毛主席到陕北》《在毛主席身边》《同欢共乐》《关怀》《解放区的天》《毛主席和青年人在一起》《知心话》《枣乡金秋》《喜收苞谷》等 ,发表论文有“个性与生活”“要大力发展人物画”“为人民而创作” “深入生活,坚持创作”等。 人物生平 1933年10月17日,刘文西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长乐镇水竹安村。 1946年,入读于阳山中学;1949年,转入嵊县中学读书 。 1950年,入读于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 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师从潘天寿。 1956年4月,获评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江省委员会“优秀‘三好’积极分子”。 1957年,毕业于杭州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另创作毕业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 1958年,任教于西安美术专科学校(现西安美术学院)。 1959年,创作作品《在毛主席身边》《拉家常》。 1960年,创作作品《毛主席著作》,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在《人民日报》发表,年画作品《在毛主席身边》刊登于《北京日报》。 1962年,创作作品《同欢共乐》《祖孙四代》;1963年,创作作品《支书和老贫农》。 1964年,创作作品《炕头夜话》,素描作品《毛主席在延安》发表于《北京日报》。 1964年—1965年,创作作品《毛主席到陕北》。 1965年,创作作品《毛主席和青年人在一起》。 1973年,创作作品《薛海玉同志—1948年为毛主席东渡划船者》。 1974年,创作年画作品《幸福渠》《老贫农》。 1975年,创作作品《关怀》;1976年,创作作品《知心话》。 1977年,创作作品《银花朵朵》《奠基礼——欢庆直罗大捷》《毛主席在抗大》。 1978年,创作作品《老农》《阿坎州》。 1981年,先后访问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并陈光健一起举办二人作品展。 1982年,创作作品《陕北老农写生》《沟里人》;6月,任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4年,创作作品《解放区的天》《山姑娘》;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作品《解放区的天》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 1987年10月,获得“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88年,在新加坡举办画展。 1988年4月—1993年3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1年—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1991年7月,获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2月,回家乡参加长乐中学五十周年校庆。 1993年,当选为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另在北京举办个展,展出300余幅作品,以毛主席为题材的作品有50余幅。 1993年3月—1998年3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4年4月,任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文学与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7年,为第五套人民币创作毛泽东肖像;1998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1年,创作作品《相聚》《更喜岷山千里雪》;2003年,获评为首批百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2004年,创设黄土画派,任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2018年,创作百米巨幅长卷《黄土地的主人》。 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 2010年,获聘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委员会名誉主席;10月,率黄土画派画家王有政、崔振宽、张立柱、张立宪、杨光利、蔡嘉励、成文正、马忠义、刘丹、陈联喜、王田夫等赴陕北甘泉县、清涧县、横山县等地采风写生;12月,在西安参加“第二届近现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 2011年5月,在北京参加“长安精神——陕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 ;7月,任中国画学会顾问 ;11月,当选为中国文学与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13年,与靳尚谊、刘大为、周河河、韩美林、何家英共同出版《骄傲中国艺术特刊一一画坛巨璧》书画作品集;5月,作品《黄河子孙》《石头娃》《沟里人》《黄土情》参加在扬州市举办的“中国画名家‘烟花三月’扬州邀请展” ;7月,率领黄土画派赴宁夏写生,并为延安老区挥毫贩灾。 2014年,创作作品《沸腾》;2015年,创作作品《苹果之乡》。 2016年2月,率黄土画派画家马继忠、范华、巨石、刘奇伟、石村、朱尽晖、刘西洁、韩国栋、戴信军、陈联喜、刘军利等画家,到陕北各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 2018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委员会顾问。 2019年7月7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6岁。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刘文西的父亲早逝,其母亲一人养育多个儿女,生活艰辛。身为长子的刘文西,主动帮助其母亲分担家庭重担。他在坚持自己艺术追求的同时还承担了照顾和养育兄弟姐妹的责任。他用画连环画挣的钱补贴家用,在报刊投稿的稿费还解决了自己部分读书费用。为了节省一块钱的车费,他曾经翻越两座大山步行两天时间从老家走到杭州上学。刘文西学生时代就具备大山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来自于中国底层乡村,对农民有着天生的喜爱和亲切感,这也是他一直坚守的为人民创作的现实主义绘画理念的理论基础。 艺术天分 刘文西小时候看到母亲描摹刺绣花样,便也跟着画,逐渐培养出绘画的兴趣。中学时,刘文西已经展现绘画天赋。1949年的嵊县刚一解放,嵊县中学就挂出了大幅毛主席像,而这幅画正出自刘文西之手。 婚姻家庭 刘文西的妻子是画家陈光健,曾任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刘文西的儿子是山水画家刘丹,其女儿的是时任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山花。 回馈家乡 纵使离家数十载,刘文西却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家乡。每年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回家看看。刘文西每回故乡水竹村都会宣传中央的农村政策,多次自费为水竹村画巨幅壁画,引导村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希望家乡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在与村干部的座谈中,刘文西得知村里建造文化礼堂缺少资金,便当场承诺解决。此后不久,他就率领一批黄土画派的画家再访水竹村。一到嵊州,便不顾旅途劳顿分赴各地写生作画,并委托拍卖,共筹得资金40万元,全部捐给水竹村用于文化礼堂建设。此外,刘文西在84岁高龄已经公开封笔后,还不顾身体状况破例为家乡幼儿园题写“启蒙养正、向美而行”的园训和“嵊县的小朋友长大了要给国家作更大贡献”的寄语,并同意嵊州市经济开发区幼儿园更名为“刘文西艺术幼儿园”,足见一名人民艺术家对家乡的关心关爱之情。 助学基金 2005年10月9日,刘文西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刘家山乡马家沟拿出2万元作为教育奖励基金,并颁发“黄土画派和刘文西奖学金”。 深入生活 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里,刘文西走遍了陕北26个县的山川河流,踏遍了上千个村庄,结交了无数个农民朋友,绘制了数万张速写。刘文西的写生考察绝非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是真正融入生活,与农民打成一片。为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刘文西常年穿着灰色的中山装,戴着泛黄的解放帽,这几乎成为其个人的标志性装束。长期深入生活,不仅密切了他和陕北人民的感情,也使其从中获得了艺术滋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