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岑(1915年6月28日 - 2008年6月9日),是中国著名的雕塑家、中国画画家,贵州普定人。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 - **早年经历** - 1915年,出生于贵州省普定县一个偏僻的独家村的半耕半读之家。 - 1924年至1929年,在普定沙家马场小学就读。 - 1930年至1937年,在贵州省立师范学校、云南省立昆华中学学习。期间,他结识了“选文斋”裱画店老板梁选文,得以反复临摹名画家景小楠的作品,还研读美术理论书籍,并师法南齐谢赫的“六法”理论,苦练中国画笔墨功。 - 1935年,20岁的袁晓岑只身到昆明,考取国立云南大学,但因无高中文凭,毅然插班昆华中学。在昆明,他通过画店店主认识了岭南画派。后来,他获得高中文凭,再度考入国立云南大学文史系,系统学习中国画、雕塑及诗文。 - **艺术探索期** - 1938年,首次在昆明举办个人画展,百余件作品销售一空,赢得书画界前辈及社会名流称赞,在云南画坛崭露头角,也坚定了他师承并光大岭南画派的决心。 - 1941年,徐悲鸿先生来到云南大学,经熊庆来校长引荐,袁晓岑结识了大师。大师对他多加指导,让他受益匪浅。 - 1943年至1947年,举办个人画展,闭门潜心作画,期间与熊秉明、刘文清、邵芳、孙福熙等成立谷风画社。 - 1948年至1952年,任教于昆明师范艺术科、昆华中学、昆一中,雕塑《丰收》《母女学文化》发表于《美术》《人民文学》。 - **新中国成立后** - 1953年,调云南省文联任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从这一年开始,他对孔雀写意画法的探究付诸实践,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写意孔雀画法。 - 1953年至1958年,先后任云南文联创作研究部主任、云南省文化局美工室副主任,参加云南文联美协筹委会工作及北京十大建筑民族音乐厅的雕塑工作。 - 1954年,雕塑《母女学文化》《牧羊女》《庆丰收》入选第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受到各大报刊关注和评论。 - 1959年,任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母女学文化》入选前苏联主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同年,他与中央美院一批著名雕塑家合作完成了北京民族文化宫的民族团结大型浮雕。 - 1960年至1966年,先后任中国美协云南分会主席、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系主任。 - 1963年,任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 - 1966年至1976年,受“文革”冲击,遭受不公正待遇,托病在家集中精力创作。1973年应邀为北京饭店作画,后被打成“黑画家”,回昆明遭到批判。 - 1977年至1986年,任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当选中国文联委员,6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被文化部推荐,为外交部驻外各大使馆作画;1980年应中国画研究院邀请作画;1982年遭冤案,闲居家中进行蜡画探索,创作50余幅作品,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袁晓岑的蜡画艺术》;1983年《鹤舞图》被中央领导作为礼品赠送日本前首相铃木善幸;1984年应北京人民大会堂邀请作画《白鹤》,作品《孔雀》被人民大会堂收藏;1986年,北京荣宝斋与日本西武财团在东京合办“中国现代花鸟画家袁晓岑作品展”,并出版画册,同年12月光荣退休。 - **晚年及逝世**:退休后的袁晓岑依然笔耕不辍,继续为艺术事业贡献力量。2008年6月9日晚,袁晓岑在昆明去世,享年93岁。 袁晓岑在绘画和雕塑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当代中国花鸟画的铺路者,其孔雀和仙鹤等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为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