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天健(1891年—1977年4月2日),原名贺骏,又名贺炳南,字健叟,别署健父、阿难等,江苏无锡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画家、书法家。以下是其详细生平: - **幼年时期**:1891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幼年家贫,4岁入塾读书。因父亲早逝,由祖母抚养成人。他自幼喜欢绘画,9岁从邑人孙云泉学肖像画,在业师指导下,养成对客观景物凝神谛视的习惯。10岁时有机会临摹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书画大家的山水画,并通过实地写生,领悟画理。暇时则阅读古典诗词及古人有关书画的著录,视野日见开阔,画技日益提高。16岁时就画出巨幅卷轴《石门摩崖》(惠山名胜)。 - **求学与早期工作经历**:1907年考入苏州单级教员养习所。1909年以书画为业,曾任中华书局图画编辑、上海民国第一图书局筹备处编辑部国画教授、无锡积余高等学校国文教员兼美术教员。1910年去南京求学,因经济困难,秋天转至上海,进中华书局任编辑员。1911年考入南洋中学,并在民国第一图画局从事绘画,开始探索西画技法,学习透视学和色彩学,同时在书法上学“龙门十二品”和张猛龙碑。1914年任无锡积馀小学国文教员兼美术教员,1915年辞去教职,寄寓上海,专事画艺创作和研究。 - **艺术活动与教学经历**:1920年在无锡创办锡山书画会。1921年和友人创办无锡美术专科学校。曾先后在无锡美术专科学校、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22年至1924年先后在无锡、南京艺专任山水画教师,1924年任上海美专山水画教师。1929年与人在沪组织蜜蜂画社。1922年至1924年先后在无锡、南京艺专任山水画教师,1924年任上海美专山水画教师。43岁时主编《画学月刊》《国画月刊》,45岁起以卖画为生。1942年主编出版《中国现代名画汇刊》。这一时期,他临摹了中国历代各派名画,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创作出《黄山深处》《善卷下洞》等作品,人们对他这一时期的画风评价是:豪迈、英发、跌宕、瑰丽。而抗战8年中,他蛰居上海,所作则充满了沉雄、抑郁的情调。 -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任上海画院副院长。1959年创作国画《九皇山梅山水库》,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作品《东风吹到好江山》参加世界美术博览会荣获一等奖,还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创制一幅《河清可候图》。1960年受聘为丹麦康纳美术家协会会员。1962年在丹麦举办个人画展,被誉为“水墨画大师”,同年7月出席第三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坚持读书、研究、写生、创作。 - **晚年及逝世**:贺天健长期蛰居在上海襄阳南路一所公寓里,名曰“开天天楼”。1977年4月2日病逝于上海,终年86岁。逝世前嘱将作品300件捐赠给上海中国画院。 贺天健精研山水画,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出入传统诸法而自创新境。他的山水崇尚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法度与精神,主张山水画研习历代名迹。他善于运用各种笔法、墨法、皴法及金碧青绿等用色的手法,或工或写,或水墨淡彩,或青绿重彩,变化丰富。同时,他还注重画史、画论方面的研究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常游名山大川,并将传统笔墨与在自然中发现的笔法融为一体进行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