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画家刘传的详细介绍: ### 基本信息 刘传原名刘永传,1916年1月16日出生于广东佛山石湾镇,2001年逝世. ### 艺术生涯 早年经历与启蒙:出生于石湾陶工之家,12岁因家境困窘开始做工当学徒,在艰辛劳作中学习了整套石湾陶瓷工艺技术,并通过“窥师习艺”的方法,钻研前辈名家作品,开始了艺术生涯,1928年其作品《张飞》使其在石湾艺坛崭露头角. 风格形成与发展:青年时期已享负盛名,其作品曾在英国伦敦博览会上获得好评 。抗日战争后,艺术生命迈向辉煌期,他刻意创新,作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以至美、英、日诸国渐享盛誉. ### 艺术风格 写实与写意结合:刘传的作品既注重写实,又兼具写意的韵味。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人物的形态、神情等细节真实地刻画出来,同时又通过夸张、变形等写意手法,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艺术感染力,使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线条与造型的独特处理:其线条刚劲有力、简洁流畅,能够准确地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和动态,展现出人物的性格与气质。在造型上,他善于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突出人物的特征,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作品《钟馗》,通过对钟馗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夸张表现,将钟馗的刚正不阿和威严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色彩的运用:刘传在色彩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他善于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使作品的色彩既鲜艳夺目又和谐统一,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芭蕉罗汉》中,通过对芭蕉叶和罗汉服饰色彩的巧妙搭配,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 代表作品 《张飞》:这是刘传的成名作之一,作品中的张飞形象栩栩如生,通过对张飞面部表情、体态动作以及服饰等细节的精心刻画,展现出张飞勇猛、豪放的性格特点,体现了刘传高超的写实技巧和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 《弃官寻母》:该作品塑造了母子情深的场景,人物形象逼真,情感表达细腻,展现了刘传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卓越能力,让人观之动容动情. 《芭蕉罗汉》《铁拐李》《瘦骨仙》:这些作品曾在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展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是刘传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他对传统题材的创新和发展. 《屈原》《海瑞》《李时珍采药》:为北京历史博物馆创作的两米高的陶塑作品《屈原》、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的陶塑作品《海瑞》以及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的《李时珍采药》等作品,不仅展现了刘传的艺术水平,也体现了他的作品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方面的重要意义. ### 艺术理论贡献 1960年代刘传归纳总结出富有创见的陶艺理论,提出了“宜起不宜止,宜藏不露”“十浊一清,十清一浊”“奇而不怪,丑而不陋”等美学原则, 还提出了“由、甲、申、田、同、王、国、日、用、风”人物形象十字诀等艺术理论,是对石湾陶塑理论进行系统总结的第一人. ### 艺术地位与影响 行业地位:1979年刘传在全国工艺美术创造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国家第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是第一个获得此称号的石湾陶艺家. 对石湾陶艺传承的影响:刘传丰富的创作经验,直接引导着新一代陶塑艺人的进步,受其影响较大的庄稼、刘泽棉、廖洪标、黄松坚等,后来都成为艺术成就卓著的陶艺大师. 对石湾陶艺发展的推动:刘传将石湾陶艺的创作技艺与美学理念结合起来,形成学术著作,丰富了石湾陶艺创作的理论宝库,推动了石湾陶艺在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的发展,让石湾陶塑技艺进入了更高更广的艺术殿堂,其作品和理论对中国陶瓷雕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