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朴(1915年1月—1996年11月),江苏南京人,别名璞、丁甫、夏仁波,是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 **早年经历与学习**:1915年出生于南京。1930年进入苏州美专,1931年进入上海美专西洋画系。在校期间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艺思想影响。1932年,其油画作品《一·二八战迹》参加“火柴画会”与“野风画会”联合举办的青年画展,这是他以人民革命为题材创作历史性题材作品的开端。1933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 **抗日救亡时期**:1934年,与同学一起组织“上海国难宣传团”,辗转于上海、南京、华北、西北和内蒙各地,以创作巨幅宣传画的方式宣传抗日,鲁迅对他们的行动给予很高评价。1935年回到南京后,将各地见闻整理成《中原古代艺术巡礼》和《河套纪游》发表。1936年,油画《逃亡》《红顶屋》《琴师》参加全国美展,其中《逃亡》因触动反动当局神经,未能通过第二次全国美展的政治审查。全面抗战打响后,莫朴与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密切联系,后在中共地下组织保护下转移到皖东新四军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任《战斗报》《抗敌报》美编,苏皖地区文委兼出版部长。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成立后,担任美术系主任和教授,在艰苦环境中为革命培养美术人才,并组织创作。在此期间,他开始木刻创作,还和吕蒙、程亚君一起创作了110幅木刻连环画《铁佛寺》,该作品取材于淮南抗日根据地的真人真事,是抗战文艺史上的杰作。1943年,莫朴从淮南到达延安,在延安鲁艺任教。 -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到华北,先后在华北联大和华北大学美术系任教。 - **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北京美术工作队,不久南下参与接管杭州国立艺专,先后担任教务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还担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大力推行写生活动,鼓励学生到各地寻找创作源泉,自己也身体力行进行写生。1957年及此后20余年,莫朴遭受不公正待遇,但仍坚持创作,画了《湖畔冬日》《温州五马街》《湖边小巷》《女青工》等一批写生作品。“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划为“右派”,撤消一切职务,但他从未停止艺术创作,坚守现实主义方向,坚持以革命历史和人民生活为创作源泉。后来,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顾问等职。1996年11月,莫朴因病去世。 莫朴的作品丰富,如《鲁迅》《百团大战》《我们战斗在苏北》《平型关大战》《火烧阳明堡机场》《毛主席会见农民诗人孙万福》《清算》《宣誓》《鲁迅和祥林嫂》《南昌起义》等,许多作品在国内外展出或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他出版有《莫朴画集》《莫朴之路》,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