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清朝故事阅读 晚清末年,常熟翁同,仗着自己状元及第,又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以一人而兼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督办军务处、户部尚书等显职,煊赫一时。然而这位翁常熟却是一个擅用权术的人,他的同僚吴县潘祖荫曾说:叔平虽为君之座师,其人专以巧妙用事,未可全信之也。潘祖荫又说:吾与彼同时贵公子,总角之交,对我犹用巧妙,他可知矣。这是说翁行事权H,做事无准绳,即使在朋友之间,也不肯坦诚相见也。那么他对于皇帝、他的学生又是如何行事的呢?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回护文廷式试卷之误。 据当年任阳湖知县的李超琼日记载: 常熟翁大司农同,今时所谓贤者也,然顷间闻赵伯含述其二事,殊为可诧:庚寅殿试榜眼文廷式策中闾阍两字,于闾字之下误书而字,遂改作面字进呈。后皇上疑之,问有无出处,同明知其因误,为瞒之举。乃以似有所出对,且曰:此曾有与檐牙二字作偶者。 又本年大考,翰詹王懿荣《华林马射》诗中以射侯对华林,虚实弗谐,平仄尤误。同事者疵之,同欲援懿荣,袒之甚力,持至上前请示,并曰:射侯有作仄读者。询所出,尤不认咎,则曰:似曾见过,一时不能记忆也。 这是李超琼在光绪二十年八月初九的日记,他是听同僚好友赵伯含说的,并郑重地记录下来。这里不知是整理者的错误还是李超琼日记误书,文廷式卷中策论的闾阍当作闾阎,而文廷式误写成而字,翁同知道其误,改而为面。这是作假。而到皇帝质疑时,翁同又急中生智,想出檐牙来对,表示闾面的说法是存在的。闾阎者,百姓也,《史记·列传第十一》:甘茂起下蔡闾阎,显名诸侯,重强齐楚。而闾面则无此用法,此为不典。而生造典故,则视其严重与否,科举排名要下落不少,不但不可能榜眼及第,很可能进翰林院成为庶吉士也困难的。而王懿荣一事,病在对偶平仄不谐,也为科举时代大病,而翁同仗着帝师,编着故事糊弄皇帝,以遂其援引王懿荣,并让其知恩报德的目的。 解读这两个故事,会有两歧发生。一者,翁同爱才心切;二者,翁同欺君罔上。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爱才不假,欺君有据。问题是,他的所谓爱才,乃是爱的门下士,有汲引私人的嫌疑,朋党因此而成,同时也阻塞了别人上进的路途,所以,他的所谓爱才,其实即是为了徇私揽权而已。 光绪在这方面并不惑于翁同的巧言,据记载文廷式在召对时,光绪又问起这个事情,天颜咫尺,他不好瞎编,承认是自己写错了字,失误了。可惜错误既已发生,再也很难改正了,皇帝也只能马马虎虎,承认既成事实。 1894年翰詹朝考,光绪皇帝还曾向文廷式,自己妃子的老师卖好:汝卷乃朕所特取,汝知之否?这样一来,也彻底为文廷式洗白了身份。 李超琼对翁同所为甚表不满,他在日记中发表评论说: 噫!身为师傅,事为荐进人才而敢为是面欺也。其视当今,不直如婴孩哉。使遇康熙、雍正之时,其能保首领乎? 翁同后来被慈禧斥逐,主要还是与汲引康梁有关,虽然他在自己的日记中不肯承认,但也不能否认他的立身行事,给别人留下了很多把柄,待一并发作,翁师傅就只能吃不了兜着走,以待罪之身回虞山看看夕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