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历史人物故事阅读 唐景崧是清朝末年大臣,任台湾巡抚之职,同时也是清政府最后一位台湾巡抚。在其任期之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廷惨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此次条约中,台湾岛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既然他所在的任地都已经被朝廷割让给他国了,他自然就不能再在台湾为官,而清廷从此以后也再没有台湾布政使一职了。 唐景崧是一位不甘平凡,抓住时机就想往上爬的人。唐景崧中进士之后,便留在礼部工作,后补主事之职。此后的十八年间,唐景崧都郁郁不得志,一直做着京中小官。唐景崧不是淡于名利之人,只不过是没有合适的时机往上走而已。 后来法越战争爆发,唐景崧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他自请前往前线,联系刘永福黑旗军及其他民间组织,共同与清军抗击法国。战争前线虽然有丧命的危险,但是却也是他能摆脱现在的低微官职,往上冲的关键。事实上他也赌对了,此战后他被赏四品卿衔,后来被调往台湾,任台湾布政使。 历史上对于唐景崧此人的个人评价实际并不高,而一切都源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唐景崧的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台湾的抗日战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他任台湾巡抚后,查明敌情,上奏朝廷:查倭人虽鸱张于北,而志不忘台。六月以来,时有倭轮游弋测水,故台湾设防与临敌同。唐景崧此后再日本启动一级战备,足以见他在这一点上还是比较英明的。台湾逼近闽粤江浙,为南洋第一要害……欲固南洋,必先保台,台若不保,南洋永远不能安枕。对于台湾的重要战略位置,他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 首先他加强台湾的海防,以廖得胜统沪尾诸营,佘致廷带三营副之。……委知府朱上泮带四营助守澎湖,刘永福仍守台南。 他并募炮队前往协防;又开水旱雷一营,择要分置,顺便筹建牵拉电线,以便能迅速的指挥作战。 其次联络会党等民间武装,共同抵御日军的侵略。唐景崧在中法战争中,拉拢刘永福一部,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中日战争后,他再一次动了这个心思,请旨下号召海内豪杰,无论海寇、马贼,有能夺回失地一处者,予爵赏,世守其土;有能捐输枪械助人立功者,爵赏同。 最后他四处筹集军饷,以保证战略物资的供应需求。他除了积极向中央政府申请财政拨款外,便是四处游走在民间商户中,筹集各地经费。而这些筹集的军饷,大部分都被用来购买武器,以抵抗日本的船坚利炮。 看这上面三点,大家肯定觉得唐景崧做的还是不错的,为什么历史上却给他负面评价呢?关键就在接下来的事情上了。 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中有割让台湾岛一项,而清政府也同意了这一款项。 在台湾岛被割让给日本后,唐景崧仍然滞留台湾,带领军民共同抗日。他集台湾军政大权于一手,建立民主国家,其本人为大总统,共同抗日。为了得到国际上的支持,唐景崧还以台湾岛上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资本。不过《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抗日,并不是唐景崧爱国主义情怀,而是迫不得已。也就是说,并不是他不想离开台湾,而是离不开。等到后来,台湾独木难支之时,他毫不犹豫的就带着剩下的经费逃回到台湾对岸的桂林,在桂林隐居,致台湾人民于不顾。 唐景崧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表现有好有怀,是一个毁誉参半的抗日将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