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清朝故事阅读 不管怎么说,淮军已经编练成形,接下来就该上战场历练历练了。如何从安庆开拔到上海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安庆与上海不仅相距遥远,而且要经过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 要想突破太平军的防线,千里跃进大上海,难度不小。搞不好,还没到达上海,就把新组建的淮军打完了。 原来计划这支新军由陆路派往镇江,但上海的士绅们等不及了,再说,走陆路也不是十分安全。 于是,在1862年3月,上海的士绅们派出向一家英国洋行雇佣的7艘轮船到安庆,准备运送这支新军沿江到上海。经过商议后,为了安全起见最后决定由水路东下,直赴上海。 离别在即,曾国藩对李鸿章还是不放心。毕竟,李鸿章的发迹离不开曾国藩的训导和提携。如果李鸿章这次援沪成功,是为曾国藩长脸,如果失败,丢的是曾国藩的人。 一次离别前的长谈就免不了了。 "少荃,你肩上的担子不轻啊。" "一定不辜负恩师的重托。" "虽然你有能力不假,但心高气盛,急躁,傲慢,任性,这些致命弱点如不改正,后患无穷。" "学生谨记在心。" "有军则有权,一定要摆正练兵学战和吏治洋务的位置。只有练就精兵,学会作战,才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否则将一事无成,甚至有性命之忧。" 李鸿章连连点头,为恩师曾国藩的谆谆教导和深谋远虑所折服。 最后,曾国藩又送了李鸿章两个字:深沉。其他好友也纷纷提出忠告,让他受益匪浅。 1862年4月5日至6月上旬,李鸿章统率的淮军13营分三批由安庆顺江而东,躲过太平军的监视,抵达了上海。 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一到上海就傻眼了,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睛都不够使唤了。因为眼前的繁华在梦中也没见过,如今就摆在眼前,淮军把眼睛擦了有擦,还是不能相信。 更惊奇的是,一望无际的上海滩上,不仅住着中国人,还住着蓝眼睛、白皮肤、黄头发的洋人。 以前,很少见到洋人,也许有的人一辈子也见不到,现在遍地都是洋人。真搞不懂大清为什么放这么多洋人来到中国,还让他们住在这么繁华的地方。 原来,夺得大清最高政权的慈禧和恭亲王很快就加紧了与洋人勾结的步伐,他们明显倾向于"借师助剿"。 虽然李鸿章凭借手里的几千淮军在上海能够立足,但也需要联盟,毕竟孤军奋战不是什么好事。 既然上面有"借师助剿"的倾向,那么和洋人联合就不算是出格的行为了。 再说,这个世道,有奶便是娘。没有人会可怜弱者。 于是,李鸿章也试图和美国人华尔的常胜军联系,准备与外国列强结为联盟,共同抵抗太平军的进攻。 当然,李鸿章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并不是一味地为了联盟而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