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南北朝故事阅读1、农业农业技术 两汉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种水稻为主,火耕水耨。虽然铁农具在推广,毕竟还不很普遍,许多地区亦未开发。三国时期,孙吴建都建业,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东晋建立前后,自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他们南来,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尤其使铁制锸、铲、锄和犁铧等工具及深耕细作、积肥粪田等技术得到推广,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很大的进步。 水利 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事业有新的发展。东晋时期,在晋陵曲阿(今江苏丹阳)修建的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在乌程(今浙江湖州)修建的荻塘,溉田千顷。又修复芍陂(quèbēi却碑,在今安徽寿县),溉田万顷。南朝时期,在荆州枝江开获湖,堰湖开渎,通引江水,田多收获。这也是获湖名称的由来。 与兴修水利的同时,各地大量围垦湖田。刘宋时期,山阴县田少人多,有大量的贫苦农民迁移到余姚、鄞(yín寅,今浙江宁波)、贸(今宁波东)三县,开垦湖田。沿海的一些地区还修建了海塘,以保护农田,免受潮水侵袭。 上述这些情况,都是南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沈约曰:刘宋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忍),则数郡忘饥。 南方的农业生产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鄱阳湖、洞庭湖沿岸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广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其他地区仍相当落后,铁农具和耕牛缺少,以火耕水耨为主,耕作粗放。 官僚地主庄园 官僚地主主要是士族地主。他们的庄园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庄园广大,田地众多——一般庄园,都有良田数十顷至数百顷,甚至还会更多。庄园内有山有水,灌溉方便,生产条件比较好。这些田地并不都报官纳税。 二、依附农民多——一般庄园的劳动者都是依附农民。他们当中有土著农民,也有来自北方的侨人或其子孙。这些依附农民多在官府无户口,是地主的私家农奴。 三、自然经济——一个地主庄园自成一个经济单位,按照满足地主的生活需要和保证进行简单再生产的要求,进行多种经营。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蔬菜、桑麻、药草等等。此外,还有手工业,如纺织、刺绣、酿酒、制饴(yí仪)、冶铁、铸铜、制竹木器等。手工业者多由农民充当。就整个庄园内的生产和生活来说,是自给自足的,依靠市场上购买的商品很少,为市场提供的商品也不多,所以商业不甚发展。 四、封锢山泽——山林川泽在东汉以前,都归国家所有,劳动人民可以进入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东汉后期虽有官僚、大地主侵占山林川泽,但所占数量不多。可是东晋、南朝时期,地主们把许多山林川泽圈占为私产,不许劳动人民进入。《宋书·武帝纪》(中)曰: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值)。这实际侵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部分重要生活来源,因之也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地主在庄园中拥有武装,又有众多的佃客、部曲和奴婢,经济力量也很雄厚,实际是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他们与官府既勾结,又有矛盾,情况一有变化,就成为一方的割据势力。 寺院地主庄园 南朝的不少皇帝就笃信佛教,并大造佛寺。如宋明帝造湘宫寺,梁武帝造大爱敬寺,都是有名之事。可是所费之钱,都是搜刮人民而来的。当时虞愿就曾当面批评宋明帝造湘宫寺说: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梁武帝时,建康一地就有佛寺五百余所,僧尼十余万人。每个佛寺都力求宏大壮丽,亦都拥有大量的田地和其他财产。各个郡县也有很多的佛寺,每个佛寺同样都拥有众多的田产和僧众。 寺院经济和世俗的官僚地主的庄园经济差不多。上层僧尼就是寺院地主,他(她)们坐食、空谈,生活奢侈,勾结官府,欺压人民。寺院中有人数众多的一般僧、尼和白徒、养女,多来自破产的农民或其子女,是寺院中的被剥削者,他们终年为寺院种田、劳作,不得温饱。寺院还占有佃客,为他们耕种田地。僧尼、白徒、养女乃至佃客,多无户口,是寺院地主的私有人口。寺院除经营农业外,还兼营商业和高利贷。借贷要以黄金、白银、衣物、耕畜、农产品或其他财物为抵押。这样的借贷关系是我国早期的典当业。 2、 手工业东晋南朝时期,手工业相当发展,这是南方的社会经济的一大进步。 冶铁业 冶铁业以官营为主,当时著名的冶铁地点有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和冶唐(今湖北武昌)等。所制铁器有锄、斧、凿、釜等农业和手工业及生活用具,还有各种兵器。地主庄园内也多冶铸铁器。冶铁时,多用水排以鼓风。在炼钢技术上,也有很大的进步。陶弘景的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放在一起冶炼,再加锻打,可以成为优质钢。还有一种横法钢,是经过百炼而成的。 青瓷业 青瓷业有很大的发展,三吴地区是青瓷器的主要产地。所产瓷器多饰以莲花纹,光泽度也在不断提高。三吴地区之外,不少州郡也烧造瓷器,技术水平相当高,有的接近于三吴地区的水平;在造型和釉色方面,又有自己的特点。由于瓷器的大量生产,部分陶器、金属器和漆器,已为瓷器所代替。 纺织业 纺织业有丝织业和麻织业,相当发展,主要是与农业结合的家庭副业。许多地区的农民,掌握了很高的养蚕抽丝技术。如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一年培育四、五辈蚕;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一年培育八辈蚕,都能做茧抽丝。所以每年三至十月,都是育蚕、抽丝季节。 江南在三国时期,丝织技术还较落后,没有织锦业。东晋末年,刘裕灭后秦时,将长安的百工迁于建康,建立锦署,让他们生产锦,从此织锦技术也传于江南。 用亚麻织布的技术也有进步,夜间浣(huàn换)纱,天明即织成布,叫做鸡鸣布。 造船业 江南多水,自古以来重视造船业。三国以后,南方的人口增多,经济发展,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内河有较小的船只往来运输,海上有巨型船只远航各地,或远达外洋,大船载重可达二万斛。刘宋时,荆州作部已能装战舰数百千艘。侯景之乱时,出战舰千艘。可见当时江南船只之多。 造纸业 南方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的造纸业的迅速发展。造纸的原料除用麻、楮(chǔ楚)皮外,还有桑皮、藤皮。三吴地区及剡(shàn善)溪(今浙江嵊县)、由拳(今嘉兴)等地产的藤纸,都很有名。由于造纸原料多了,造纸技术有提高,纸的产量增多。质量提高,成本降低,所以纸就代替了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