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五代十国故事阅读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生年不详。曾自称为唐朝平阳郡王敬晖的后代,曾祖父敬琬,做过绥州(今陕西绥德)刺史,祖父敬忻,做过同州掾,即刺史的属官,父亲敬衮,官至集州(今四川南江)刺史。 年轻的时候敬翔就聪明过人,反应灵敏,他酷爱读书,尤其擅长写文章,人称少年英才。按照历来的传统习惯,学而优则仕,他也在唐朝末年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 试,结果未能金榜题名,因此心情郁闷。或许他还想着下次再满怀信心地去应试,但黄巢的起义军却在这时攻占了长安,乱世之中,敬翔只好逃奔他乡,暂寻出路。 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此敬翔走上了人生的转折之路。正所谓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如果敬翔没有转投他乡,仍沉于科举考试一条路,那也许就很难有朱温的霸 业了,同时,敬翔自己也难有一番成就,最多不过是科举及第后做个普通的官吏,适时地转变观念,重辟蹊径,敬翔这种思路很值得我们学习。 敬翔先到了汴州(今河南开封),投靠了同乡王发,王发当时在刚上任的宣武节度使朱温手下任职,做观察支使。可是王发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将他引见给朱温, 敬翔并未怨天尤人,而是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替军营中一些不识字的将士代写书信、奏章,同时也暂时解决了生活困境。敬翔的文笔流畅优美,通俗易懂,很受官 兵的喜爱,有时他写的一两句话竟被当成警句在军营中广泛流传。机遇终于降临到他的头上。朱温也很喜欢这些浅显通俗的警句,当听说是部下王发的同乡所写时, 便对他说: 听说你有位老乡很有才华,你带他来让我见见。 见到敬翔,朱温便问他: 知道先生很精通《春秋》的大义,我现在有些根基了,很想学习《春秋》里边的方法来作战,以图更大的事业,不知道先生意下如何? 敬翔朗声答道: 自古至今的用兵之道,贵在随机应变,出奇谋而制胜。古代的礼俗到现在都没有沿袭下来,变化极大,况且是用兵之道。一味学习《春秋》就是因循守旧,结果只能是徒有虚名而无实效,百战难以百胜,那么大王的大业也就很难有希望了。 朱温听后连连点头,非常高兴在军中得到这样的智谋之士。他马上让敬翔担任了军职,每逢行军打仗,敬翔都追随左右,时间不长,敬翔向朱温提出改换文职,因 为他发觉自己不太喜欢做武官,更不擅长领兵打仗,指挥作战,而做文职却是他的特长。朱温很爽快地答应了,改任他为 馆驿巡官 ,专门负责文书奏章的起草工 作。从此,敬翔成了朱温的重要幕僚,他的才华也有了很好的崭露机会。 朱温自从有了敬翔这位军师的辅佐,争霸事业逐步走向了成功。敬翔 的才干初次显露是在与秦宗权的争夺战中。黄巢死后,部将秦宗权称帝,并且攻占了河南西部地区,成为朱温在中原的最大对手,秦兵压境,以三十六营兵马围攻汴 州,朱温兵少难敌,一方面派人招兵,一方面向外边求救。在这个过程当中,敬翔的奇谋良策接连不断,料事如神,最终在汴州北边的孝村大败秦宗权,使之势力大 衰,后来朱温又调集重兵围歼,秦宗权被捉,押赴长安处斩,朱温也因此而进封东平郡王。朱温对敬翔大为赞赏,说他与敬翔相见恨晚,还异常感慨地说: 天降奇 人,以佐于我! 可惜的是,许多史书未能将敬翔的智谋详细记载下来。此后,凡是遇到军机大事和施政方略等问题,朱温都要向敬翔询问讨教对策。 为辅佐朱温,敬翔的计谋有时也很奇特,或者称之为诈计,这也是在刚做朱温幕僚的时候,朱温极想扩大自己的势力,但常常苦于兵力不足而无所作为。想出去征 兵又怕各地的军阀阻挠,所以,常为此而愁眉不展,敬翔趁机献出了良谋奇计: 明公如果要图大业,难免要和四邻有所冲突,与其固守不如立即出击,可以让您的 部下将士假装叛变而投向敌方,然后您再奏明圣上以及四周诸侯,以袭击镇压叛徒为名,击溃敌方。 朱温照计行事,果然大有收获,不但小胜敌手,更主要的是每 次都能借机招兵扩军达十倍之多,朱温的兵力逐渐得以扩大。兵不厌诈的计谋被敬翔运用得灵活自如,原先曾援助朱温抗击秦宗权的朱瑾兄弟,最后也被朱温扣上一 个诱降其兵士的帽子,然后出兵攻击,最后俘杀了朱宣,朱瑾被迫南逃投奔了杨行密。朱温则占领了他们原有的领地,势力也超过了河东地区的李克用。 但是,朱温有时也刚愎自用,不肯听从敬翔的忠告。在打败赵匡凝之后,朱温的欲望陡然膨胀,先是上表向唐昭宗强要淮南节度使的官职,然后就想乘刚战胜赵匡 凝得其部属的余威,一举扫平淮南的割据者杨行密。敬翔赶忙进谏阻止: 我们这次出师征伐不足一个月,就已平定两大镇,辟地达数千里,远近闻之,莫不震慑, 我们应该珍惜这种威慑力,暂时收兵休整,然后再待机而动。 但朱温根本听不进去,一意孤行,结果冒进的军队在中途遭到暴雨袭击,士气低落,最后攻城时又连 连失利,大败而归,不到黄河不死心,吃了大亏的朱温这时才醒悟过来,后悔当初没有听敬翔之言。这次反面的教训使朱温更加器重这位精明而能干的谋士。 经过了长期实践考验,敬翔成了朱温时刻不离左右的心腹军师。 朱温本性狡诈多谋,人们很难猜透其意,而且经常猜疑众将,动辄斥骂滥杀,文武群臣对他都很畏惧。而敬翔做事却非常机警多智,他极少在众人面前向朱温进 谏,为的是不使他难堪,敬翔用的是心智,注意观察朱温的言谈举止和表情的微小变化,凭此就能揣透其内心所想。有时朱温所做之事有所不当,敬翔便因势利导, 予以暗示提醒,朱温也是一经察觉便心领神会,然后必然改正。有时如果朱温指挥部署不太周全,敬翔就设法及时予以补救。因此,敬翔对朱温的辅佐形迹,众人竟 难以察觉,更不用说知其内情了。外有敬翔全力佐助,内有贤妻张惠指点,朱温有幸得内外贤人相助,其霸业也就有了很坚实的基础。 敬翔不 但辅佐朱温成了诸侯的霸主,而且在后来朱温灭唐建梁的过程中也是他多方出谋献策,促使称帝成功,敬翔的官职也随之越来越高。在朱温发兵迫使李茂贞交出唐昭 宗,从而取得对唐昭宗的控制权后,由于朱温的全力保举,唐昭宗封敬翔为检校右仆射、太府卿,还被赐号 迎銮叶赞功臣 。 朱温称帝后, 更是对敬翔倍加重用,朱温将昔日唐朝的枢密院改为崇政院,任命敬翔为知枢密院事。在唐朝时枢密院一直由宦官掌管其大权,此时由敬翔任首任长官,可见朱温对 敬翔极为器重。事实上,知院事一职甚至比宰相职权更重,可以先和皇帝议事于禁中,然后再向宰相宣旨施行。至于宰相的日常奏请,也要先通过崇政院送达皇上。 受此重任后,敬翔更是勤于政务,内外事务无不用心。例如在开平二年(908年)四月初夏时,朱温派刘知俊征讨西边经常侵扰边界的割据势力,但又担心作战是 否会取胜,就设宴召敬翔来询问。敬翔在宴席间侃侃而谈,详细剖析了当地的山川走向,郡县的虚实情况,甚至出征部队的多少都了如指掌。在座的人无不惊叹敬翔 的才干,连朱温也是赞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