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五代十国故事阅读 低调的王子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是个低调的人。 当然,他也必须低调。虽然贵为帝王家的皇子王孙,可他的身世实在尴尬。他的父亲是北齐文襄皇帝高澄,母亲却连个姓氏都没有。兄弟六个中,他排行老四。其中老五安德王高延宗的母亲不过是广阳王妓也,可正史也明确记载其姓氏为陈。由此推算,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妓女也不如,后人猜测她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下的宫女罢了。在讲究血统和门阀的时代,兰陵王的莫名身份给他带来的尴尬和压力便可想而知。所以,他必须低调,夹着尾巴做人。 除却身份地位外,就个人才情和社会关系而言,与其他兄弟几个相比,兰陵王也必须低调。老大河南王高孝瑜不但长得容貌魁伟,精彩雄毅,而且谦慎宽厚,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可谓才貌双全。更重要的是,高孝瑜和九叔武成皇帝高湛一起在祖父的神武宫中长大,同年相爱,关系很不一般。待高湛即位后,对高孝瑜是礼遇特隆,到晋阳巡幸时,还不忘远在北齐都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的同岁族侄,写信告诉他:吾饮汾清(山西名酒)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两人关系如此亲密,连史官都不禁要赞叹亲爱如此。 老二广宁王高孝珩也颇有才情,有着爱赏人物,学涉经史,好缀文,有伎艺等诸多优点,特别是绘画技能非同一般。他曾在自家大厅墙壁上画了一只苍鹰,见者皆以为真;还画过《朝士图》,亦当时之妙绝。另外,高孝珩还有着出色的行政才干。北齐的皇帝走马灯式地变换,可他却一直都担任高官要职,历任司州牧、尚书令、司空、司徒、录尚书、大将军、大司马等要职,辛苦地支撑着北齐摇摇欲坠的高氏江山。 老三河间王高孝琬虽说才干不如两位兄长,可性格率真,胆识过人。当初,突厥与北周军攻陷太原,武成帝高湛为避敌军锋锐,准备东撤,他拉住皇叔的马头不让撤,并光着膀子出阵,誓要与敌军死拼到底,后来北周军败退,他也因此被拜封为并州(今太原)刺史。另外高孝琬还有一大心理优势,那就是他的母亲是文敬元皇后,并因此骄矜自负。身为差点就要做皇帝的文襄世嫡,人家骄傲也是有资本的。 老五安德王高延宗,虽说身世和兰陵王相比也高不到哪里去,可他命好,从小被二叔高洋(文宣皇帝,北齐实际第一位皇帝)收养,很受宠爱。12岁的时候,高洋还让他骑在肚皮上,甚至纵容到令溺己脐中的荒唐地步,尿完后高洋还欣然感叹道:可怜止有此一个。 老六渔阳王高绍信年纪太小,自不需再做比较。 兰陵王夹在这些兄弟中间,上不得,下不来,颇有几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心理孤苦和地位尴尬。 如果细究兰陵王不被疼爱、不被重视的缘故,除却母亲身份低下外,我想也与他的相貌有关。史载他长得貌柔心壮,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个皮肤白皙,眉清目秀,颇有中性之美的花样美男。可无论是与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的祖父高欢相比,还是与神情俊爽的父亲高澄相比,兰陵王的长相都缺乏一种必要的英武之气。在这个崇军尚武的皇族家庭里,他这样既不魁伟,又不雄毅的小白脸,肯定不符合皇室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二叔偏偏喜欢坐则仰,偃则伏的超级大胖子高延宗了。 兰陵王低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还与他童年时遭遇父亲横死的变故有关。作为把持东魏命脉的大丞相高欢的长子,他的父亲高澄从小就得到政务上的历练,16岁时便任京畿大都督,入辅朝政,加上其器识不凡,机略严明的才华,很短时间内就使得朝野振肃。29岁时,他更是以大将军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可谓登至人臣的最高位置了。可年少得志、野心勃勃的高澄并不满足,把控军政大权的他早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也因此根本不把东魏的孝静皇帝放在眼里。有一次,他不怀好意地拿了一大杯酒,强行给孝静皇帝劝酒。孝静不高兴地说: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如此生!高澄一听便大怒,大声喝道:什么朕!朕!狗脚朕!骂完竟还让身边的侍臣崔季舒打了皇帝三拳,然后奋衣而出。这还不算完,事后高澄让崔季舒入谢,孝静觉得惹不起,只好忍气吞声赐其彩帛。那么赐多少呢?崔季舒还得请示高澄,高澄说那就取一段吧。孝静给了400匹,可高澄还说:亦一段耳。由此观之,高澄是那种得势不饶人、飞扬跋扈的主儿。 这种太过高调的自负性格,也让高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日,他与几位心腹在城北东柏堂里密谋如何受禅当皇帝时,一个叫兰京的厨子奉命进食,高澄也不知为何看他不顺眼,就顺口对身边人说道:昨夜梦此奴斫我,宜杀却。兰京可不是一般的奴才,他是梁国将军兰钦的儿子,因战争为东魏所虏。兰钦想用钱财赎之,可高澄不许。可能在他看来,他要的就是一种胜利者的骄傲感,想看的也是失败者的屈辱相。因此兰京求请好多次,高澄都不准许,后来还打了兰京一顿,并威胁他更诉当杀尔。此次高澄的命令,使得绝望的兰京不得不铤而走险,他集合六名同党闯进堂里,将高澄刺杀。对于这一蹊跷的刺杀事件,因为太多的巧合而令后人一直存疑。譬如在事发前几日,城里就有童谣四处流传:百尺高竿竿折,水底燃灯灯灭(澄字的拆解会意)。另外,还有侍臣崔季舒在诸大臣于北宫门外等候上朝时,竟无缘无故哭诵鲍明远诗句: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因此,高澄的死,最大的可能是缘于一场蓄谋已久、计划缜密的政治谋杀。那些看似迷信的谣言,恐怕只是政敌精心筹划的心理战罢了。 父亲的横死,对兰陵王的性格形成和处世态度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无论做人,还是处事,若太过张扬、太过高调、太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时,都有可能让自己随时陷入绝地。由于身份特殊,估计也尝尽世态冷暖炎凉,所以兰陵王很懂得体谅别人,正因如此他将军做得不像将军,王子也当得不像王子。史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这说明他是那种能与将士同甘共苦的亲民型皇家干部,并且兰陵王的宽厚仁义,绝非只是摆摆样子。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他对政敌的态度。当初他在瀛州(今河北河间)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他也因此被免官。等到他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他的军营中,因此很害怕兰陵王会借机杀了自己。但兰陵王却为此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里还是不踏实,央求惩罚,兰陵王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20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 《北齐书》还记载了一个关于兰陵王很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是有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兰陵王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观之,他平常对待下人,也一定是非常宽厚仁慈的;要不,奴仆是不会有这么大的胆,敢把他这样的王子不放在眼里。在君臣有别、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特别是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的疯狂时代,兰陵王温情和宽容的一面,焕发出温暖的人性光辉,更显得难能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