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汉朝故事阅读 在时代,最有意义的政治事件便是天子树立思想和儒生的绝对权威。正是这些行为,让整个古代中国都在顺应着它的方向发展,但这决不是一蹴而 就,而是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汉武帝一生重视思想对政治的影响。这条路上,他最大的障碍便是外戚皇族对其自身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属窦太后。 一开始,汉武帝重视辕固,认为辕固能将刘氏江山的地位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但想到辕固被窦太后押入猪圈,忍辱负重的一幕时,汉武帝呆了。他认为,自己虽然 渴望刘氏江山走上“天道正统”,却在窦太后集团的压制下,显得力不从心。多年之后,窦太后驾崩,国家的实权渐渐向汉武帝倾斜时,天下人似乎又看到一种新气 象。事实上,汉武帝也在酝酿改革的情绪。最终,即公元前134年五月,长安城中的春意犹存,但不甚严寒。暖暖的春天已夹杂着一些火的味道。绿色的青草还能 让人产生生机勃勃的欲望。自从汉武帝改元元光之日,朝廷便传达了一道圣旨,其目的是招纳贤良之士,为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言建策。很快,京城中聚集着大量 知识分子,每个驿馆都人满为患。 在这群应试的知识分子中,有一位不显眼,年龄偏大的中年人,他就是董仲舒。当时,他喜欢走在长安的大 街上,看着满城张贴的告示,他阅读了不下于百遍,几乎都能背下来,内容基本是:汉帝国自建国以来,始终仰慕三王和夏商周时代的繁荣,但大汉帝国却始终不能 超越。为了能让国家富强,让百姓安康,汉帝国的皇帝苦思冥想,却始终得不到良方。现在向天下知识分子求教,希望能出现旷世奇才,为汉王朝兴盛建言建策。 董仲舒走在大街上,看一遍告示便产生一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认为,天子脚下,卧虎藏龙,我这等书生如何能脱颖而出呢!回到驿馆,他又转变了思想,“既来 之,则安之”,不如拼死一搏,不枉来京一趟。他再次将竹简展开,拿起刻刀,打算题记。就在此时,他又痛苦起来:早在建元元年,我还参加过一次应考,却不了 了之。这次,规模更大,人才更多,规格更高,我真的能吗? 想到这里,董仲舒不禁长叹一声,但这样的挣扎已不是一次、两次,简 单调整之后,他还是硬着头皮写下去了。经过艰苦的思考和痛苦的挣扎,他终于将一份应考文章作完。谁都未曾想到,这篇文章即汉武帝至为欣赏的《天人三策》。 它不但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汉武帝,而且对之后的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谓绝代之作。 董仲舒将文章呈现给面试官,官员认真阅读,认为 有必要交予陛下审阅。一天,汉武帝将一堆应试文章看完,认为都是平庸之作。于是就坐在龙椅上,休息片刻。精力缓解之后,他再次拿起竹简,看起来。他劈头就 看到“董仲舒”三个字,并不为奇,然后认真地阅读起来。过了半个时辰,终于读书完了。汉武帝觉得语言晦涩、片面,而且有些自圆其说,但他却被其中的思想和 政治见解深深吸引,认为是一篇奇作,决定安排董仲舒上殿两次面试。宫中的侍从得到诏令,直奔董仲舒所住驿馆。 得到消息的董仲舒欣喜若 狂,整理好衣装,与宫中侍从径直奔向皇宫而来。汉武帝见到董仲舒,非常高兴,让侍从赐座,然后翻开这篇《天人三策》的文章,认真地跟他交谈起来。首先,汉 武帝根据文章的要义,也是自己最关心的话题——“天命说”,即皇帝的地位是上天赐予的,还是自身奋斗得来的。根据当时天下人的观点,上天是最权威的,没有 上天的庇荫,天下任何事物都是不合法的。 汉武帝首先问他,朕仰慕三王盛世已久,但始终不明白,他们怎么能做到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 登,而无山崩地震之事发生呢?这是上天对他们的宠爱吗?董仲舒很谦逊地站起来,施礼回答他的。具体内容是:谁获得天子,的确是有“天命”的。灾异,其实是 人与天之间的一种对话。当天下人的行为有悖伦理,走向无道时,那上天就要惩罚他们。皇帝要管理好天下人,否则皇帝是第一罪人。皇帝不体恤民情,助百姓生活 安康,道德有序,那上天就会降临灾难。如果皇帝依然不改变局面,那上天就会将天下换个主人。王者若能获得天下,必定是有征兆的,譬如,周武王伐纣时,就有 人看到白鱼跃入其船舱之中。天降灾异,必是皇帝“轻德教而任刑罚”之故。总之,世事有因果、善恶之轮回,天下人有德教,上天就欣悦,不会降临灾异;反之, 上天则会为难天下人,皇帝必不能好过。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涉及到汉王朝国家发展路线问题,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道家子弟与儒生们政变的 论点上,即国家应该“无为而治”还是“”。这一点,董仲舒作出了惊人的解释。他认为,早在三王时代,国家实施“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到 和周武王时则终日忙碌,,披星戴月,国家才得到长治久安。从以上事实可以得出,治理天下的方式并非一种,而且因时、因人、因地而易,所谓“所遇之 时异也”。当年,三王顺应时代,实施了“无为而治”政策,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康;而到周文王、周武王时代,因社会秩序混乱,社会成员等级关系不明确,国家 需要塑造一个全新的社会图景。因此,帝王不得不培养“奋进”精神,励精图治。今汉承秦制,国家秩序不稳定,上下关系不明确,因此,大汉朝唯“非力行有为不 可”。 最后一个问题,即是国家的人才选拔问题。针对这一点,董仲舒将矛头直指汉朝政治制度。他认为,汉朝廷一贯实施的“郎选(在皇帝 近身侍卫任期皆满之后即可升迁为官)”、“任子(即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可以选送自己的儿子为朝廷官员)”和“资选(即花钱买官)”三种人才任用制度必须彻底 改革。汉武帝表示认同,问及如何改革时,董仲舒认为建立一整套政府官员选拔制度至关重要,例如让地方政府选送优秀人才到中央,然后由中央考核,选才而用。 以上即为董仲舒《天人三策》思想的全部内容,汉武帝基本上能接受,但有一点却让他心存不满,即顺应了“天人感应”说,却又提出皇帝地位的稳固与人心向背 有密切联系。其实,民众一旦不能支持皇帝和政府,那这个皇帝的宝座就不稳定。如果皇帝没有德政,就会使用酷刑,必然会丧失民心,天理不容。于是,天下出现 种种反常现象,甚至山崩地裂,洪水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