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汉朝故事阅读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在评价一个时代或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司马迁会以史学家的眼光,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和一定的时间跨度上,予以评论和总结,即"太史公曰"。 《史记》中很多这样的总结具有着深厚的意蕴和内涵,非常值得细细品味。比如,《史记高祖本纪》最后的"太史公曰"便是如此。 《高祖本纪》是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司马迁在文章最后作的总结虽然寥寥数语,却立意深远,在范围上了夏、商、周、秦、汉五个朝代,横跨历史几千年,总结出朝代的变化规律,和统治者们治理国家的大策略和总方针。原文如下: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闲,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夏朝的为政手段是"忠",而"忠"的弊病是使得百姓粗野少礼。当是时,夏朝的民众多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所以他们的统治者们一般都是靠着个人威望来统领部下子民,在管理方面也是很松懈、粗鄙的,他们在事务的处理方法上带有一定约定俗成的因素在里面。故而,他们的民风比较淳朴、粗犷,是以百姓普遍粗野无礼。 等到殷商朝代,则进入一个部落兼并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统治者们觉得百姓太过粗俗野蛮不好控制,认为统治民众还是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选择了"敬"的统治手段,即崇尚鬼神文化。这实际上是一个恐吓的方法,以鬼神来恐吓威胁民众听从命令,而对那些不老实安分的人,统治者们则以鬼神的名义以武力进行镇压屠杀,是以夏朝一万多个小部落陆陆续续地被湮灭或被兼并,到殷商只剩下不足三千个部落。 在殷商统治者们大肆宣传"鬼神文化"后,全国百姓普遍迷信鬼神、相信天命。在殷商时代,大到国家政治制度,小到个人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要求神问卜,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但是,倘若一个国家的管理策略仅仅依赖于虚无缥缈的鬼神文化,是绝对不靠谱的。"不问苍生问鬼神",用来形容殷商时代真是再合适不过。 到了周朝,统治者们决心改变殷商时代的管理状态,所以制定了礼仪,用"文"的方式治理社会。当时是,诸侯部落有八百,对周朝统治者而言,还不足以将他们全部兼并,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所以,周朝想出来一个方法,分封,是以有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周朝统治者和个诸侯国之间是一种从属关系。周天子不管诸侯国的任何事情,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也就是说,诸侯国发展好坏,都是盈亏自负。只要诸侯国承认周天子,承担缴纳贡物、服力役、军事保卫和述职等义务就可。这就像是一种"做买卖"的形式,彼此之间的约束是比较脆弱的。故而周朝统治者们为了维护统治,为了约束各个诸侯国,便制定了完备的礼仪制度。 如若一个诸侯国对周天子不够尊敬,那么周天子则以对方不守礼仪为由,可以联合其他诸侯国予以制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周天子的实力越来越弱,礼仪的约束力也就越来越小,各诸侯国口头上对周天子示以尊重,但是实际上的行动却不是如此。比如繻葛之战。郑庄公与周桓王战于繻葛,结果周王的军队大败。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