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故事阅读 孔子一生勤学好问,周游列国,教授生徒,出仕为官,历尽了坎坷。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的经历,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境遇,都成为孟子议论、评价的内容。 传说孔子在卫国居住在卫灵公宠臣宦官痈疽家,在齐国居住在宦官瘠环家。孟子断然认为这是好事者编造的故事,事情的真相是: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在齐国,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孟子之所以对这两件事具有敏感性,是因为宦官宠臣心理阴暗,地位卑下,如果孔子确实在痈疽与瘠环家居住过,表明孔子是一个小折不扣无义尢命之人。为了维护孔子形象,正天下视听,孟子还从逻辑上论证了这个传说的不可信性,他说: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出仕为官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政治追求,孟子埘于孔子和他的弟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欣赏。魏罔人周霄问古之君子仕乎?孟子在明确回答仕之后说:孔子.二月无村,则皇皂如也。出疆必载质。孔子认为: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孔子与他的弟子参与政治不是为官而官,而是为了事道,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要坚持可以仕而仕。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由此可见,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参与政治,首要目的是为了实践他们的思想学说,而不是单纯的爵位利禄。孔子曾先后担任过委吏、乘田、司寇等高低不同的官职,不论担任何种官职,他都能够在其位谋其政,认真负责,恪守职责。孔子尝为委史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孟子为了进一步说明孔子严谨的政治作风,还特意列举了燔肉小至。不税冕而行和猎较两个事例。 关于燔肉之事,孟子说: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村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孔子讲究仁,同时也注重礼,把礼作为仁的外在标准。所以,孔子在处理燔肉之事的时候,宁肯被人误解为争要祭肉,也要按照礼法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