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个人介绍资料本名:文徵明 别名:文壁(或作璧)、文衡山、文贞献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苏州府长洲县德庆桥西北曹家巷 出生日期:1470年11月28日 逝世日期:1559年3月28日 主要作品:《真赏斋图》《绿荫草堂图》《甫田集》等 字号:字徵仲 官职:翰林待诏 谥名:贞献 历史时期:明朝人物名人录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徵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人物生平早年时光 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11月28日),文徵明生于一个武官家庭。 成化八年壬辰(1472年),父林举进士,担任温州永嘉县令。携家赴任。母祁氏相继携文徵明兄弟前往文林赴任地。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年),文徵明小时候生性迟钝但是为人忠厚。同年五月廿七日,母祁氏卒。于是被抚养于里中外祖母家。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7岁的文徵明还不能说话,但父亲文林认为他会大器晚成。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年),11岁开始能说话,于是就读外塾。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年),父文林起复知博平县。徵明随侍。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年),文林因为政绩考核要前往京城,徵明随侍。不久提拔为南京太仆寺丞,请假回归故里。返吴后,文徵明与唐寅、都穆结为朋友;并且跟从都穆学诗。唐寅也经常来到文徵明家,向文林请教。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年),随父在安徽,读书并且认真体会古人之德,能自会有所得。后其父担任太仆寺少卿,文徵明作为官属,陪侍父亲文林左右。 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1488年),从安徽归还故乡,成为乡里的秀才。岁试时,宗师批评文徵明其字不佳,评价为三等。因此文徵明开始精研书法,刻意临学。与蔡羽、吴爟结为朋友。 书文同进 弘治二年己酉(1489年),当时学官严厉,拘文法,循章句。文徵明虽然练习程式之文,但是心底里却很是不愿意学习。于是在间隙读《左传》、《史记》、两《汉书》及古今文集。与祝明、都穆、唐寅提倡为古文辞。祝允明、杨循吉皆折辈行相交。初识沈周,观沈周画《长江万里图》于双娥精舍,很是羡慕和赞赏他的绘画技艺,于是跟从沈周学画。周刚开始不希望文徵明因为绘画妨碍了他的科举大业,但是最终还是倾尽全力将所有的画艺教授给他;并且非常喜欢和器重他。 弘治四年辛亥(1491年),跟从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迹清古,将其书诀传授徵明。 弘治五年壬子(1492年),父林移病归,这个时候李应祯致仕,同舟东归,相从甚乐。抵家后,于所居隙地筑停云馆。娶昆山吴愈第三女。徵明内行淳古,和妻子白头偕老,一生之中从未变过心。 弘治七年甲寅(1494年),为王银钩勒竹题诗。跋夏昺画《云山图》。得到一古砚,取名五星,诗以纪之。当时唐寅放诞不羁。徵明虽然其性格和唐寅完全不一样,两人却亲密无间。 弘治八年乙卯(1495年),以父命从吴宽游,时宽丁继母忧于家,悉以古文法授之,且为延誉于公卿间。秋,第一次赶赴南京参加乡试,考试不中。认识金陵顾璘、陈沂、王韦、徐霖。画《金焦落照图》。曾经与唐寅商酌画法,认为作画应以六朝为师,设色以闲淡为贵。又谓南宋李唐丘壑布置,可为初学之师。 屡试不第 弘治十年丁巳(1497年),与徐祯卿、钱同爱、朱凯、张灵等交往同游。徵明既博古善议论,又通晓元、明之际旧事,为时推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号称为吴中四才子。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年),春,父林出任温州知府。秋,二试应天不利,唐寅考试应天府乡试第一。父林在任,还书诫慰之。有《咏文信国事》诗,又画信国公像。 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年),唐寅被罢黜,撰写长文给文徵明,以表达其志向,文徵明因为都穆检举唐寅开始疏远都穆。当年文徵明远游闽、浙、湘、赣。六月七日,文林病逝,享年五十五岁。文徵明携带医生前往去帮父亲检查疾病,却晚了三日才到。 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七月,文徵明三试应天,考试不中,陈淳同行。观唐阎立本画、元赵孟頫书,跋之。友人曾经掘地得宋高宗与岳飞手敕刻石,沈周与文徵明皆题《满江红》词。又沈周画山栀以配徵明画菊并题。 正德二年丁卯(1507年),兄长文奎因事遭到麻烦,文徵明千方百计为兄长调和维护,满了一个月事情才得以成功化解。五月十一日,前往相城访沈周。周命钩抚无锡华氏藏《唐摹万岁通天进帖》。秋,四试应天,考试不中。 正德四年己巳(1509年),春,为金陵严宾题旧作《桐阴高士图》。朱应登自南京户部主事升延平知府,文徵明为之作《剑浦春云图》送别。功名未就,以笔墨为生计,不无食指之忧,有寄陈钥乞米诗。 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正月廿八日,为朱承爵跋所藏苏轼父子帖。五试应天,考试不中。应吴兴吴琉邀请,撰送刘麟擢守西安叙。 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六月,小楷抄录《铁崖诸公花游倡和诗》并追和一首,赠与弟子王守。六试应天,考试不中。顺道至滁访叔父森。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秋,七试应天,考试不中。重阳日,小集唐寅北园,有诗。时寅已治圃舍北桃花坞中,结亭曰梦墨,自号六如。 入仕乞归 嘉靖二年(1523年),文徵明接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以贡生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 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居官三年,考满,当赴吏部,而因有所顾虑徘徊不前没去赴职。再上疏乞归,再次没有答复。大概自官京师,归思未尝稍释,多有怀归之作,如《病中又怀吴中诸寺》等诗。张璁既用议礼骤贵,讽徵明主之,徵明辞。至是,杨一清与璁谋,欲迁徵明官。徵明乃多次上疏乞归,始得致仕。十月十日出京,阻冰潞河。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巡按郭宗皋为徵明建坊于德庆桥西。徵明以书与知府王仪请辞,未果。三月,《停云馆帖》卷二唐抚晋帖上石。五月十七日,王榖祥过访,谈及画竹,为写竹册并识。 游山作画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年)三月七日,七十五岁的文徵明与诸友游东禅寺及南城,见桃花盛放,归写《桃源洞小景》并书《桃花源记》。望日,与朱朗、周天球、彭年及子彭、台至宜兴,游史济玉阳洞天。此行曾为宜兴吴俦作《沧谿图》。七月,行书《兰亭序》扇。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年)三月,文徵明与汤珍、钱同爱及甥陆之箕游宜兴善权洞。过吴氏,观吴伦旧藏赵伯驹《春山楼台图》并题。四月十日,小楷《千字文》于玉磬山房。六月八日,为华云写生十幅,用细笔白描,而神明不衰。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年)二月四日,跋米芾临《禊帖》。是月,《停云馆帖》卷十国朝名人书摹勒上石。三月既望,病愈,行书《早朝诗》十首。观仇英画《玩古图》,作《玩古图说》。是月,跋《兰馨帖》,考定为唐张旭书。 执笔而逝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年),二月既望,行书《山居篇》及前后《赤壁赋》。春,久雨。客携沈周《溪山深秀图》至玉磬山房,借留半载,摹临一过并题。偶得古纸数翻,作墨戏并录旧作。四月既望,仿倪瓒作小幅。是月,雨窗作《云山卷》并题。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二月二十日,为御史严杰母书写墓志,没有写完就离开了人世。其弟子私谥贞献。 主要成就成就综述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 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绘画成就 初期作品 文徵明初期的作品,可以看见其纤细而精密记忆及有力的组织能力的表现方法。用普通线条的细心描写,不但很精致,一旦使用模糊的效果,在微妙的灰色部分就会生动起来。浓墨通常只作重点式地使用,色彩也就淡多了。这么做的结果,根据画册中的《风雨孤舟图》或米芾风格的《春山烟树图》,就要被归入宋末绘画的样式。然而在同时,这图甚至连《雨余春树图》使用青绿色的古风或《溪山深雪图》的雪景技巧都谈不上。当时活跃于苏州的画家们,尤其是承教于沈周的弟子,封元代大家都有相当的敬慕之意。《仿王蒙山水图》是文徵明透过其生活体验,所做的一连串相同主题的作品中最早的一幅。在《东林避暑图》中——稍稍大胆地使用沈周的风格——可以看出倪瓒的格调。在纤细的小品《秋山图》里也可看到吴镇的影子;现存于上海的《天平纪游图》(1508年),即是用黄公望的格调。而代表性的《听泉图》里的敏锐和简洁,以及简拙的古风,都比较接近赵孟頫的风格。 此时文徵明的山水画有两种比较典型的风格:粗文和细文。他的粗笔山水主要取法沈周和吴镇,在粗简中表现出层次和韵味;细笔山水则取法于赵孟頫、王蒙,用笔细密,布景繁密。设色多以青绿重彩或间施浅绛绘之,清雅宁静,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文徵明性情温和儒雅,尤推崇秀润、细丽、含蓄的画风,作品以细笔山水为主。这与沈周的雄强刚健、粗犷张扬的画风明显不同。收藏界历来有粗文细沈之说,他的粗笔山水因数量较少而更受藏家钟爱。 后期作品 文徵明后期作品,将青绿法和浅降法结合运用。文徵明的青绿山水有两种,一种是较浓的,另一种是较淡的。前一种作品如《仿赵伯骕后赤壁图》、《春深高树图》、《晓春高树图》等,后一种作品比较多,如《兰亭序》、《雨余春树图》、《浒溪草堂图》等。文徵明在青绿山水的设色方面继承了赵孟頫的设色方法,赵孟頫的设色与宋代院画相比,已不是那种浓艳俗气的设色法,他本人也对宋人浓艳的设色方式大加批评,尽管如此,赵孟頫有些精工秀丽的青绿山水中仍有宋代院体画作浓艳的遗风。文徵明在青绿山水的设色上可以说已经完全摆脱了宋代院体浓艳俗气的画风,从他的作品来看,文氏巧妙地将青绿法和浅降法融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既清丽雅致,又富有笔墨情趣。文徵明是文人画家中非常重视色彩效果的画家,在中国画的设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明代青绿山水画的新风格。 从现存世的文徵明作品来看,以元四家笔墨为主要取法对象的作品非常多,反映出文氏对元人笔墨的偏爱。他的画中并不是单一地运用元四家中某个人的笔法和墨法,而是善于把各家的笔墨、构图以及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绘画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文徵明对于元人笔墨和形式美感的研习是相当深厚的,元四家的各种笔墨特色和造型手法在他的画中得到完美地承继与转化。 书法成就 文徵明于书法则是博飞专精的典范。文徵明的小楷造诣最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 文徵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他在形成这两大类风格之前,同样经历过博采阶段,他不仅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法帖,还深入临习过颜真卿《争座位》、《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瀛州帖》、苏东坡《前赤壁赋》(并为此以苏体补书所缺三十六字)、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竹枝词》以及米芾、赵孟頫等行书大家的墨迹。有时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扬弃,最后求得适合己性的自家笔法。 文徵明的草书除学二王以及智永小草之外,也学怀素、黄山谷的狂草。最常见的还是前一类小草,且时常融入他的小行书中,狂草作品很少,仅见他分别作于43岁、50岁、51岁的三件作品。43岁应友嘱作《东林避暑图卷题诗》(现藏纽约美术馆)以黄山谷行书、狂草及苏体行书各书诗一首。其中狂草《上巳日独行溪上有怀》十七行,体由山谷及狂素。50岁所作《草书卷》(现藏无锡博物馆)则是学山谷狂草《竹枝词》后有所得而拟其笔意所作。51岁所作《八月六日书事秋怀七律诗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则已脱去山谷狂草形骸,直逼怀素神意。此幅与以狂草见长的祝枝山相比,毫不逊色。李登在此卷后跋云:书家拟仿,虽极品皆可致力,所谓步步趋趋,惟草圣如颠素不可拟仿,何?危波以纵逸。而以拟仿,神先乖隔。故能逼真,所谓飘逸绝尘而膛乎其后者也。 文徵明的隶书作品不多,但他颇为自得。主要学钟繇、梁鹄等。他有时以隶书作跋,如《跋范庵石湖诗卷》、《跋康里子山书李白诗》等;也常作四体千字文(正、草、隶、篆);有时以大字隶书作引首。他的大字隶书与小字隶书大异其趣。 此外,他曾集汉隶书写《汉隶韵要》(祝允明校韵,国家图书馆藏)可见他于隶书用功之勤,推广此体也不遗余力。文徵明的隶书虽不是他最擅长的书体,却也是明代隶书风格的典型,恐怕与此举不无关系。文徵明的篆书与其他书体相比算是弱项。但在写篆书风气沉寂的明代,他的篆书仍是相当难得而珍贵的。《艺苑巵言》由于文徵明常书千字文作日课,故其篆书自有相当的基本功力。 文嘉《先君行略》曾云:公平生雅慕元赵文敏公,每事多师之。论者的公博学,诗、词、文章、书、画,虽与赵同,而出处纯正,若或过之。由此可知文徵徵明不但诗文书画皆绝,而且于书法一门亦篆隶正行草皆擅,比他的前辈师友吴、王、李、沈、祝等更多能于篆隶两体。因此,他能继祝允明之后主盟吴门书派。 诗歌成就 文徵明前期为东庄十友与吴中四才子之一,后期又主风雅数十年。文诗宗宋与宗中晚唐,融各家之所长,如陆诗之工整、苏诗之文人意趣、白诗之雅致、柳诗之幽深等。于此之外,文徵明自身的性格、趣尚融化于诗中,形成了雅饬之中,时饶逸韵的诗风。 其一,雅饬之中,文诗的雅,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诗在结构和辞句上的安排,亦偏雅化。在文诗中,其结构严谨,句式工整,体现了整饬的特点。徵明曾学陆游,二者诗中均喜用对偶句。在文诗中,对偶句比比皆是,其常用的对偶句有四类:数字对、叠字对、色彩对和人地名对。 其二,逸韵诗风 ,文诗中的逸韵主要体现在隐逸之情和飘逸之美。文徵明有浓厚的隐逸情结,自然在诗中有所流露。而其隐逸情怀的超凡脱俗,尤使其诗表现出飘逸的神采。再者文徵明的雅致和隐逸情怀使其诗脱离尘俗,染上一缕不食人间烟火之气。其部分诗作写得飘逸洒脱。如《醉仙图》。 综上,文v明诗风既雅饬,亦饶逸韵,吴中地域特色鲜明,充满雅之气息,与当时吴中俚俗诗歌形成鲜明反差。受吴中俗文化的影响,文徵明亦作有极少量带有俚俗特点的诗歌,但雅致诗歌占绝对主导地位。文诗取盛唐之下,依照当时七子派的标准,文诗格调不高,而其部分诗作体现出来的飘逸奔放之气,使其诗摆脱了柔靡的格调,只是所占比例不大;同时,文诗不能纯粹以七子派的标准来衡量,需用辩证的眼光来看,自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富余藏书 文徵明家藏书籍、书画极富,真赝纵横。收藏的古籍中,善本较多,宋刻本有《周易》、《资治通鉴》、《洪氏集验方》、《冲虚至德真经》、《杜工部草堂诗笺》、《白氏文集》等10数种,近千卷。其藏书楼名众多,今从其藏书印知道有玉兰堂、辛夷馆、翠竹斋、梅花书屋、梅溪精舍、玉盘山房、烟条馆、悟言室、清白堂、归来堂等。藏书印章还有竺坞、悟言室、江左、停云等。卒后,其子文彭、文嘉,皆能保藏其书籍和书画。 人物评价明散文家王世贞《艺苑言》: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明散文家王世贞:待诏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笔不能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文四体,征仲恒自负隶法则不尚古人,而歉于篆。然余得《千文》一本,亦在吴兴堂庑也。 清代词人朱彝尊:今《甫田集》诗十五卷,集外流传者尚多。盖先生作书最勤,兼画必留题,予尝见所写朱竹,即以朱书题诗其上。惜无好事者,广搜为续集也。 文徵明孙子:文元善《墨龙图》作品 文徵明孙子:文元善《墨龙图》作品 明温州知府(文徵明父亲)文林:此儿他日必有所成,非乃兄所及也。 明文学家谢在杭:(历朝)无真正楷书……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清文学评论家朱和羹:明楷以文衡山为第一。 明书画家文嘉:隶书法钟繇,独步一世。公平生雅慕元赵文敏公,每事多师之。论者的公博学,诗、词、文章、书、画,虽与赵同,而出处纯正,若或过之。 文徵明的故事愈老愈妙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起点,书法技艺通过坚持练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为人造杯 苏州城里有位向慕儒风的大富翁特别钦羡文徵明,专诚恭请他来家宴饷。时值夏秋之交,宴毕天已晚,主人衷诚地挽留他住宿,翌日再还家。文氏感到盛情难却就留下了,当他入睡榻从罗帐中见到榻前桌上摆列满了一整套银铸餐具——主人原意是明晨先生还家时以之作相赠礼品。文氏并不知其赠意,猜测可能主人在炫富献殷勤吧。正当文氏刚躺下,从帐中望出去只见有个人悄悄地从桌间摸去了两只银杯,原来这个人也是日间宴席上的一名陪客。此时文氏并未声张,只是暗想:若吾说出来,这个人与主人的交情从此就断绝了!可是少了两只杯子呀……他一清早就独自返还了,临走留下了一张便条:杯两只吾暂时借去一用。还到家文氏就探询明了杯为某银匠所制,于是他就请此银匠复制了两杯子(花时半个月),送偿还大富翁家了事。 吃亏送银 一私塾先生失业后将50两银子存放于文徵明家中,并希望按照市面利率逐月取息以作家用。文徵明接见了他告诉他文家从不经营借贷事务,劝他存入某个钱铺中好,孰知老儒某竟对文徵明说道:这一些情况吾都知晓,只是吾不相信任何一家钱铺,只信任你文爷一人。文徵明在了解了对方的养家困难后二话不说就收下了五十两银子,从此开始老儒某家逐月来文家领取月息(自然是文徵明私人贴补的)。几年后的一天,老儒某因家有急需就来文家从文氏手中取还了那五十两银子,不久他就去世了。但是老儒某却未曾及时告知自己儿子,五十两本金已经取回了,故而其儿子于月头上又来文家领取月息,文徵明并不说穿它还照旧付出了月息。当晚老儒某的儿子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责骂自己说:文先生是一长者,吾往昔因有急需已取还五十金了,吾在某书书尾有记文,望尔将多领之息银奉还。其子醒来后赶忙在书箱里找出某书,翻至书尾果然见父所记已取还五十金之文。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文府见到文徵明就叩头致歉,并奉还上一两二钱半的月息银子,孰知文徵明非但没收纳那息银,反而又拿出了五十两纹银给老儒某之子,诚恳地对他说道:日前令尊迫于急需,五十两本金确已取还。今日得悉他已仙逝,这五十两银子算作吾文某敬令翁之赙布。 入仕退仕 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江南春图员,亦即所谓的秀才。文徵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徵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个人作品文徵明传世画作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 》、《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潇湘八景册》、《江山揽胜图》、《山居雪霁图》、《惠山茶会图》、《春到寒林图》、《吴山秋霁》、《溪山对弈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前赤壁赋》、《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锺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仿王蒙山水》、《东园图》等。 文徵明传世书作有《西苑诗》、《渔父辞》、《北山移文》等。 文徵明著有《甫田集》,编有《停玉馆法帖》等。 亲属成员
后世影响其一,众多文氏后裔与门生,汇成蔚为大观的吴门书派,使文家笔法风靡江南,大有笼罩一代之盛。从周道振、张月尊同纂的《文徵明年谱》中所附《后裔表》与《及门表》来看,文氏后裔中有擅长文艺者及门生各达五十多人,其后裔则跨越明清两代,门生中则有三十余人兼善书法。在文徵明后裔中,文彭、文嘉、文振孟等均非常杰出。文彭不仅书画继承家风,而且开创吴门印派,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开山之祖。文振孟则有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其曾祖相之誉。这一时期文家笔意风靡江南,此间情形在翁方纲一段题跋中有所反映:予尝见明初人手迹,每多深得赵书神致,实遥接周驰之后。明中叶,而犹未大变。宋、沈、詹、解虽自成格,而所津逮,无若吴兴之绵远、。直至文衡出山,而江左字体,乃多用文家笔意,不仅赵体。即使到明末董其昌将松江书风推至巅峰,吴门书派衰微之时,吴中一带的文氏书风仍未被董氏取代。其实董其昌的成功也离不开文徵明对他的影响。 其二,对董其昌的影响。文徵明的书艺风靡江南,影响巨大,但吴门书派至明末却日见衰微。而董其昌在此间崛起为一代大师。董其昌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师文徵明之迹,而师文徵明之心,师文徵明之径一力追古人。董其昌在学书之初即以文徵明为参照与竞争的对象。参阅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我们可以了解了董其昌的评论,研习过晋、唐、宋人法书名帖基本上也是文徵明所研习过的,此外董常以己书与赵孟府相比。这些正是文徵明的学习途径。可见董其昌能在吴门书画衰微之时异军突起,文徵明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 其三,文氏书艺,远播日本。文徵明生平立下三不应的规矩,即宗藩、中贵、外国三不应。文徵明书画不肯应酬外国人,恐怕与他痛恨当时楼寇经常从海上来犯骚扰有关。尽管如此,他的书画还是流传海外,以日本的最多,并以书法为甚。这一时期,文徵明的书法在日本得到传播。而当时中国己进入清朝康熙年间,书法专重董其昌时代,至于有清一代,帖学书家并重赵董,而文徵明不与焉。 后世纪念墓地 文徵明墓坐东朝西,墓道东端的坟冢呈圆形,墓道两旁有石兽和石马。墓地1982年被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背后的文徵明墓重修碑记记载,1984年维修过一次,2007年省、区和街道共同出资49万元再次维修。 诗碑 《太湖诗碑》高1.77米,宽0.9米,碑阳和碑阴各刻文徵明自作自书的七言律诗一首。每面刻六行,每行十至十三字,为大字行书。字径大者25厘米,小者10厘米。碑阳为《太湖》诗,碑阴为《涵村道中》。 史籍记载《先君行略》 《明史 文徵明传》 影视形象《风流少年唐伯虎》李晔饰。 《金装四大才子》林家栋饰。 《江南四大才子》李立饰。 《唐伯虎点秋香2》周立波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