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膺个人介绍资料本名:李方膺 所处时代:清代 出生地: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 出生日期:1695年 逝世日期:清乾隆甲戌(1754年) 主要作品:《题画梅》 历史时期:清朝人物名人录李方膺(1695年—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中国清代诗画家、官员,能诗,擅画松竹兰菊,尤长写梅。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苍劲有致,为扬州八怪之一。为官刚正不阿,廉洁爱民。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人物生平雍正六年(1728)雍正帝为更新吏治,实行全国荐才,李方膺以贤良方正受到举荐。次年,李玉鋐到京城述职,三十四岁的李方膺随父进京。觐见时,雍正皇帝怜悯李玉鋐年老,问:有儿子和你一同来么?对曰:第四子方膺同来。问:何职,且胜官否?对曰:生员也,性赣,不宜官。雍正笑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即召见,特旨交主管河南、山东的河东总督田文镜委派为沿海知县。 雍正八年(1730)李方膺任山东乐安知县。当年夏秋之际,乐安大水成灾,万家漂橹,情势紧迫。李方膺未得上司批准,开仓赈济,下令动用库存皇粮一千二百石,以工代赈,募民筑堤,缓解了灾情。但随即因私开官仓被青州府弹劾。总督田文镜未予置理,反而称赞李方膺胆识过人,有功于民。灾后,经实地考察,李方膺写下《小清河议》、《民瘼要览》、《山东水利管窥》等著作。雍正十年(1732)因功升任莒州知州。雍正十二年(1734)他奉调返任乐安知县,同年冬改任兰山知县。 雍正十三年(1735)他因反对新任总督王文俊的垦荒令,上书直陈弊端,触怒上司,被罢官入狱,成为当时震惊朝野的兰山冤案。民哗然曰:公为民故获罪,请环流视狱,兰山、莒州一带农民成群结队,自带鸡黍米酒前往青州监狱探视。狱吏不许见,老百姓就把带来的钱物、食品往监狱的高墙里扔,留下的酒坛子把监狱的大门和甬道都堵住了。这场冤狱,一拖三年。直到清乾隆元年(1736),乾隆追究起开垦失策忧民之事,罢王士俊,才得平反。那天二鼓,文书传到青州,当夜李方膺就被释放。 李方膺入都觐见,立候在军机房丹墀西槐树下,大学士朱轼指给诸王大臣说:这就是劝阻开垦的知县李兰山也。那些欲见而挤不上前的人,以手加额远望着说:就是那个瘦而长,眼睛很有神的那位吗?少宗伯赵国麟和李方膺的父亲是同年进士,握着李方膺的手说:李贡南有子矣 。觐见后,调安徽以知县任用,李方膺请假回乡奉养老母而不就任。 乾隆四年(1739)后,李方膺父母相继去世,在家服丧六年。守制期满,受命任安徽潜山县令,权知滁州府,不久调任合肥县令。这时又逢饥荒,李方膺按过去做法,自订救灾措施,且不肯孝敬上司,遭嫉恨,太守加之莫须有的贪赃枉法罪名,罢官。前后做县令二十年,竟三次为太守所陷,李方膺感慨万千地说:两汉吏治,太守成之;后世吏治,太守坏之。 李方膺罢官后在南京寄居金陵(南京)项氏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以资衣食,他在晚年有诗说:我是无田常乞米,梅园终日卖梅花,画上也常钤换米糊口之印。与居住在南京的大诗人袁枚和篆刻家沈凤过从甚密,时常联袂出游,时人称之为三仙出洞。 在南京,李方膺还结识了篆刻家丁敬。丁敬傲岸不群,当时千金难得其一印,但李方膺却得到过丁敬刻赠的好几方印。有人觉得很奇怪,丁敬自己在《印跋》言明: 通州李方膺晴江,工画梅,傲岸不羁。罢官寓金陵项氏园,日与沈补萝、袁子才游……予爱其诗,为作数印寄之,聊赠一枝春意。 乾隆十九年(1754),在南京卖画五个年头的李方膺因身体不适回乡。病重时,曾勉力致书袁枚:方膺归两日,病笃矣!今将出身本末及事状呈子才阁下。方膺生而无闻,借子之文光于幽宫可乎!九月二日拜白。这是托袁枚为己写墓铭。待到袁枚收到这封绝笔,李方膺已离世多日了。据送信人说:此此吾主死之前一日,命元扶起,力疾书也。也即清乾隆甲戌(1755)的九月三日,这年他59岁,得的是噎疾(食道癌),医者曰:此怀奇负气,郁而不舒之故,非药所能平也。临终前,他在自己的棺木上写下一生的遗憾:吾死不足惜,吾惜吾手! 李方膺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传世画作为《风竹图》、《游鱼图》等等。 艺术生涯南通籍著名画家李方膺既不是扬州人,又未如黄慎,金农等久住扬州卖画,何以得置身于扬州八怪之列?关于这个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三辑所刊管劲丞遗稿《李方膺叙传》已经作了考证,其要点为:一、人品、画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鱓,汪士慎、高翔、金农、黄慎、郑燮、罗聘)相当; 二、通州于雍正元年(1723)前,还只是一个属于扬州府的散州,李方膺于康熙五十七年(1 718)入学时,籍贯便是扬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广义的扬州人。李方膺跟扬州八怪之翘楚郑板桥的友谊,除从上面提到的几人共同创作的《花卉图》,《三友图》已可略见一斑外,更有可述者。 首先,板桥对李方膺的画艺极为佩服,评价极高。墨竹是郑板桥最拿手的绝技,但他《题李方膺墨竹册》仍认为李的墨竹东坡,与可畏之连画墨竹的圣手苏轼,文同都畏之,可见其评价之高。至于对李方膺最擅长的墨梅,则论述更具体,评价更高,郑板桥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后所作的《题李方膺画梅长卷》中说: 兰竹画,人人所为,不得好。梅花、举世所不为,更不得好。惟俗己俗僧为之,每见其大段大炭撑拄吾目,真恶秽欲呕也。晴江李四哥独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以难见工,以口口矣。故其画梅,为天下先。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划者,绝不刻画,乃真刻画。宜止曲行,不人尽天,复有莫知其然而然者,问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来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发,兴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夹杂飞舞,令人莫得寻其起落,吾欲坐卧其下,作十日功课而后去耳。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桥郑燮漫题。 在这幅画上,他还题了一首四言诗:梅根啮啮,梅苔烨烨,几瓣冰魂,千秋古雪。 据郑板桥在同一时间所作《题黄慎画丁有煜象卷》(《板桥书画拓片集》,原件藏南通博物馆)的跋语郝香山,晴江李公之侍人也,宝其主之笔墨如拱壁,而索题跋于板桥老人。郑板桥在乾隆二十五(1760)初夏他六十八岁时曾第二次来通州,李方膺的侍人郝香山拿出他所访藏的主人的画,请郑板桥题辞。郑有感于他与李方膺原来的深厚情谊和郝香山对其主人的一片忠义,便欣然命笔,写了上引题跋和诗,郑板桥这次来通州,住在城北二十余里的秦灶, 寓保培基井谷园(金榜《海曲拾遗》),并去游狼山,在他的集子中,留下了《游白狼山》七绝两首。 这篇题跋先批判俗工俗僧所画梅花之令人作呕;接着称赞李亏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并具体叙述其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最后表示对这幅梅画的新枝古干,夹杂飞舞十分倾倒,愿意坐卧其下,做十日功课而后去。这篇题跋写得如此具体深刻、充满感情,也反映了郑板桥跟李云膺结交已久,接触甚多,知之甚深,是他们深厚友谊的重要见证。 李方膺解任合肥知县后,在南京借寓项氏花园,题名借园,从此定居下来,直至二十年(1755)秋因病回通州,其间整整四年时间,常与当时文坛泰斗袁枚,画家沈凤过从,谈诗论画,关系十分密切。袁枚曾在给李方膺的赠诗中写道:我爱李晴江,鲁国一男子。梅花虽倔强,恰在春风里。超越言锯屑,落落如直矢。偶逢不平鸣,手作磨刀水。两搏扶摇风,掉头归田矣。偶看白下山,借园来居此。大水照窗前,新花插屋底。君言我爱听,我言君亦喜。陈遵为客贫,羲之以乐死。人生得朋友,何必思乡里。乾隆二十年乙亥初春,李方膺曾回通州一次,袁枚亦有诗相送。诗集卷十一收了《送李晴江还通州》三首,第一首有句云:才送梅花雪满衣,画梅人又逐飞。一灯对酒春何淡,四海论交影更稀。所写确为初春景象,并明点春 字。 李方膺喜画风竹。他的《潇湘风竹图》画一方丑石,几竿湘竹,竹梢弯曲,竹叶向一个方向飘动,显示出狂风大作的情景。画上小题诗: 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 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 李方膺画风竹是有深刻寓意的,他在另一首题《风竹图》中写道: 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 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 《苍松怪石图题诗》 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 青春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饱经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 迥干春风碧云里。 他当地方官三十年,遭受过几次沉重的打击。雍正八年(1730)他在乐安知县任上,因开仓赈灾来不及请示上司,而受到了弹劾雍正十年(1732)他在兰山知县任上,总督王士俊盲目地下令开荒,官员们乘机勒索乡民,他坚决抵制,竟被投进监狱,吃了一年冤枉官司,最后是乾隆十四年(1749)在合肥知县任上,因抵忤上司竟被安上贪赃枉法的罪名而罢官。凡此种种,就是他所说的波涛宦海几飘蓬。官场太黑暗了,他便弃官去学画竹,当了画工,他的性格依然未变,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丁有煜曾曰:(李方膺)谢事以后,其画益肆,为官主力,并而用之于画,故画无忌惮,悉如其气。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则促使他笔下的风化为使万物欣欣向荣的春风,使劳苦大众得到温暖的和风。他在《题画梅》诗中写道: 挥笔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实际上,李方膺爱梅,是爱梅的秉性,爱梅的品格,其实是自我人格的外射。识者谓李公为自家写生,晴江微笑而已。 为自家写生,一语道破李方膺画梅的心态和内蕴。其题《梅花卷》云: 予性爱梅,即无梅之可见而所见无非梅。日月星辰梅也,山河川岳亦梅也,硕德宏才梅也,歌童舞女亦梅也……知我者梅也,罪我者亦梅也。李方膺好友袁枚评价其梅称:傲骨郁作梅树根,奇才散作梅树花,孤干长招天地风,香心不死冰霜下。 诗作选摘《题画梅》 梅花此日未生芽,旋转乾坤属画家。 笔底春风挥不尽,东涂西抹总开花。 《墨梅图》 十日厨烟断米炊,古梅几笔便舒眉。 冰花雪蕊家常饭,满肚春风总不饥。 《竹石图》 人逢俗病最难医,岐伯良方竹最宜。 墨汁未干才搁笔,清风已净肺肠泥。 《题画中松》 一年一年复一年,根盘节错锁疏烟。 不知天意留何用,虎爪龙鳞老更坚。 《游鱼图》 三十六鳞一出渊,雨师风伯总无权。 南阡北陌槔声急,喷沫崇朝遍绿田。 《无题》 露压烟啼未有涯,通州城外夕阳斜。 饶他虎口浑身胆,依旧风中一叶槎。 自古沧江多险阻,几时笛管许梅花? 案前幸有玲珑月,长照春秋万物华。 《出合肥城别父老二首》 其一 罢官对薄已三年,故国他乡两挂牵。 行李一肩淝水外,计程千里海云边。 风尘历遍余诗兴,书画携还当俸钱。 莫道劳生空自负,几人游宦得归田。 其二 停车郭外泪潸然,父老情多马不前。 茅店劝尝新麦饭,桑堤留看小秧田。 一腔热血来时满,两鬓寒霜去日悬。 不是桐乡余不住,双亲墓上草芊芊。 《庐州对薄三首》 其一 堂开五马气森森,明决无伦感更深。 关节不通包孝肃,钱神无籍谢思忱。 官仓自蓄三千秉,暮夜谁投五百金。 能使余生情得尽,拂衣归去独长吟。 其二 三年缧绁漫呻吟,风动锒铛泣路人。 是我不才驱陷阱,信天有眼鉴平民。 情生理外终难假,狱到词繁便失真。 念尔各收囹圄后,老亲稚子泪频频。 其三 公庭拥看欲吞声,愁听羁囚报姓名。 万口同词天尺五,片言示法眼双明。 肯从世道如弓曲,到底人心似水平。 两度寒温诸父老,却因对薄叙闲情。 其四 红尘白发两无聊,赢得归来免折腰。 七树松边花满径,五株柳外酒盈瓢。 是非终古秋云幻,宠辱于今春雪消。 莫笑廿年沉宦海,转从三黜任逍遥。 《鲇鱼图》 河鱼一束穿稻穗,稻多鱼多人顺遂。 但愿岁其有时自今始,鼓腹含哺共嬉戏。 岂惟野人乐雍熙,朝堂万古无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