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朝代人物明朝人物名人 杨嗣昌简介-明朝后期大臣、诗人

杨嗣昌简介-明朝后期大臣、诗人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杨嗣昌个人介绍资料


杨嗣昌

本名:杨嗣昌

别名:杨阁老、杨阁部、杨武陵、盐梅上将

字:文弱,一字子微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湖广常德府武陵县

出生日期:万历十六年(1588年)二月二十七日

逝世日期: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初一日

主要作品:《杨嗣昌集》

主要成就: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略;玛瑙山大捷

历史时期:明朝人物名人录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朝后期大臣、诗人。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崇祯十年(1637年)出任兵部尚书,翌年入阁,深受崇祯皇帝信任。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但他的计划没能成功,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围剿农民军。他虽然在四川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但随后被张献忠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已患重病,闻此消息后惊惧交加而死(一说自杀),享年五十四岁。

人物生平


步入仕途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二月二十七日,杨嗣昌出生于明朝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他是三代单传之独子,父亲是杨鹤,官至兵部右侍郎、三边总督。武陵杨氏原籍安徽郎溪,在洪武年间因诖误而发配武陵充军,后代逐渐崇尚文学,追逐功名。杨嗣昌在家风熏陶下,自幼潜心读书,埋头科举,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及第,开启了从政生涯。

杨嗣昌步入仕途后,历任杭州府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福建司主事、户部江西司员外郎等官职,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擢户部郎中,同年十二月至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迁南京户部新饷司郎中,天启二年五月初二日刚上任就替登莱巡抚袁可立向皇帝请饷,"抚臣袁可立受命方新,请发帑金二十万安兵散民,似非得已。惟在圣明裁定,赐予若干。"(《杨嗣昌集》) 此时,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渐有擅权之势,与朝中东林党人矛盾日益尖锐,杨嗣昌为躲避政斗漩涡,遂称病挂冠,隐居家乡,到天启五年(1625年),其父杨鹤亦被魏忠贤罢官,返乡与杨嗣昌一起隐居,过着优游林下的生活。当时,后金侵犯明朝,辽东告急,军需吃紧,杨嗣昌留心边事,将他在户部参与财政管理的经历编为《地官集》二十卷。

获任边寄

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信王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不久后,魏忠贤被扳倒,杨鹤、杨嗣昌父子亦先后被起用。崇祯帝还未登基时,就看过杨嗣昌的《地官集》等书,赞叹杨嗣昌的才能。 崇祯元年(1628年),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后移霸州道,崇祯四年(1631年)九月迁整饬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此时,他的父亲杨鹤因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任上招抚流寇神一魁失败,被下狱论死,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求辞职,以代父罪。结果崇祯帝免了杨鹤的死罪,而改戍江西袁州,然而却没有让杨嗣昌辞职,还多次温言抚慰,激励他尽职任事。

翌年五月,杨嗣昌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永(平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他在任内整饬防务,修筑山海关两翼城。

崇祯七年(1634年)九月,他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镇总督,赴任后六次上疏陈述边事,并主张开矿招工以瓦解乱党,多所规划,给皇帝的印象是异才可用。 不久后,杨鹤去世于袁州,杨嗣昌回家丁忧,一年后又遭继母丁氏之丧。

这时,关外满清入塞大掠,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崇祯帝决定起复杨嗣昌,遂于崇祯九年(1636年)十月下旨夺情,命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杨嗣昌三疏请辞,崇祯帝不许,他便于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抵京赴任,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的中心。

张网剿寇

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时,明王朝已陷入内忧外患的泥潭中,清军多次入塞,威胁明朝京师安全;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几十万起义军在中原流动作战,更是明朝腹心之患。杨嗣昌莅任前的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陕西巡抚孙传庭在黑水峪大破起义军,生擒高迎祥,局面有所好转。杨嗣昌在守制时关心时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书后就已对明朝的未来有了详细的规划,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于笔札,富有辩才,每次皇帝召见时,都能思如泉涌,侃侃而谈,与前任兵部尚书的呆滞木讷之状迥然不同,因此崇祯帝每次召见他的时间都远远超过规定时间,对他几乎言听计从,甚至惊叹:"用卿恨晚!"

杨嗣昌对明朝未来的规划可归纳为三点:一、攘外必先安内;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荡寇。其对策主要集中于前两点。对于第一点,他认为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 ,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他主张先与清朝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农民军。对于第二点,他建议增兵12万,其中步兵74000人,马兵36000人,并增加饷银280万两,采取均输、溢地、寄监学生事例、驿递四个途径。于是崇祯帝在他的建议下先后向民众加派剿饷和练饷。

杨嗣昌所提的三点纲领,都是为了实现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来服务的。这一计划的执行依靠的是五省总督洪承畴和五省总理王家桢的配合,洪承畴已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颇建功勋,但王家桢被杨嗣昌认为是个庸才,不堪此任,于是杨嗣昌经密友礼部侍郎姚明恭的介绍,向崇祯帝推荐了两广总督熊文灿接替五省总理。

各省督抚在杨嗣昌的指挥下,围剿农民军有了很大进展,到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湖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刘国能、张献忠先后受熊文灿招抚,杨嗣昌鉴于其父招抚失败的教训,提出反对意见,并主张刘、张等杀贼自效才可信任,崇祯帝和熊文灿急于招安,杨嗣昌只好顺从皇帝意见,相信了农民军的投降。 结果刘国能确实效忠明朝,但张献忠却是假招安,最终和李自成一起埋葬了大明江山。而此时的闯将李自成正在洪承畴、孙传庭等的穷追不舍下势力锐减,到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率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逃亡商洛山中。杨嗣昌所说的"十年不结之局"似乎就要走到尽头。

和戎失利

就在杨嗣昌紧锣密鼓地指挥围剿农民军的同时,亦开始筹划对清议和的事宜,以缓解明朝的外部压力。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十日,杨嗣昌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力主对清妥协,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盗"。 同年五月三日,崇祯帝在中极殿以"剿兵难撤、敌国生心"为主题策试大臣,杨嗣昌在策论中以天象引入话题,接着列举历史上天象示警与异族关系的故事,如东汉时日蚀火星,汉光武帝与南匈奴议和,宋太宗时月蚀荧惑,宋军兴师伐辽而战败。其实他是借此影射他对清议和的主张,正如谈迁所说:"星历之学非嗣昌所谙,而推言之甚详,专为建虏而发,力主封赏。" 尽管多数朝臣反对此议,但崇祯帝却非常赏识,加上杨嗣昌无偏无党、勇于任事,崇祯帝对他更加信任,于当年六月提拔杨嗣昌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仍掌兵部事,故人称"杨阁部"。

其实,杨嗣昌已经在秘密启动议和行动。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辽东巡抚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沈阳,试探口风,皇太极对其相当礼遇,并表示:"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 杨嗣昌接到方一藻的报告后,立刻建议崇祯帝允许方一藻及总监太监高起潜便宜从事,办好议和,得到崇祯帝默许。周元忠回到宁远,带回皇太极致高起潜的书信,信中称:"仍言讲款,若不许,夏秋必有举动。"杨嗣昌极力劝说崇祯帝把握时机与清和谈 ,但崇祯帝只命方一藻、高起潜"细酌"。 杨嗣昌不依不挠,继续上疏批评言官不顾兵部处境,只会空言误国,请求"圣鉴允行",即明确批准方一藻与高起潜议和。此时杨嗣昌主导议和已经公开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议,掀起弹劾杨嗣昌运动,其中攻讦最力的是少詹事黄道周,他们表面上反对杨嗣昌"夺情入阁",实际上反对他主导的对清和议。崇祯帝于当年七月五日召集群臣于平台,让杨嗣昌与黄道周在御前辩论,最后崇祯帝袒护杨嗣昌,贬斥黄道周等弹劾杨嗣昌的官员。

尽管杨嗣昌摆脱弹劾,但崇祯帝碍于群臣反对,不敢接受杨嗣昌的建议,对和谈明确支持,方一藻、高起潜与满清的和议遂不了了之。同时,新被起用的兵部尚书卢象升亦坚决反对与清议和,与杨嗣昌形成尖锐对立。皇太极见此情形,乃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派兵大举入塞,对明朝展开惩罚性打击。由于明廷内部政见分歧,总督天下援兵的卢象升未能与杨嗣昌、高起潜良好配合,导致卢象升战死于巨鹿贾庄,七十余城先后失守,四十六万人被俘(包括德王朱由枢),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清军方才扬长而去。事后追究责任时,杨嗣昌虽被弹劾,但崇祯还是保住了他,并感慨:"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

督师身死

崇祯十一、十二年之交的清兵入塞,使局势急转直下。不但杨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和谈计划化为泡影,十面张网战略也因为洪承畴、孙传庭被调入京师勤王而使农民军死灰复燃,逐渐成为一张破网。张献忠在谷城厉兵秣马一年有余,终于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再举反旗,李自成前去会合,八月以后又分东西两头行动,至此"抚局"破产,明朝内地再度陷入干戈扰攘之中。

杨嗣昌自清兵入塞以后,就承受巨大压力,不仅李希沆、王志举等言官要求追究他的责任,他本人也屡次上疏引咎辞职。崇祯帝贬斥了弹劾他的言官,并令他落职带冠视事,不久以叙功名义使其官复原职。杨嗣昌已有脱身之意,遂推荐四川巡抚傅宗龙接替他的兵部尚书之职。没过一个月就传来张献忠撕毁招安、起兵造反的消息,杨嗣昌知道后颇为不安,因为招抚张献忠的熊文灿正是他本人推荐的,熊文灿被捕,他显然难脱干系;崇祯帝似乎也渐渐发觉杨嗣昌有点不靠谱,自己已经力排众议委以重任,如今不如令他外出督师,倘若成功,便可以对外面有个交代。 杨嗣昌揣摩帝意,请缨督师,崇祯帝顺水推舟,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二十五日下旨命杨嗣昌督师平寇,赐尚方宝剑。经过一番准备后,杨嗣昌于九月六日陛辞,当日平台饯行时崇祯帝赠诗曰:"盐梅今暂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杨嗣昌听罢,边哭边拜,随后离开京师,踏上不归之路。

杨嗣昌抵达湖广襄阳行营以后,便积极展开部署,以围剿张献忠。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杨嗣昌麾下的总兵左良玉在川东夔州府太平县(今四川万源)玛瑙山大败张献忠,杨嗣昌报捷战果"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张献忠的妻妾高氏等和军师潘独鳌都被俘虏,押往襄阳。 崇祯帝闻讯大喜,不仅加封左良玉为太子少保,还亲笔慰谕杨嗣昌。但是,由于杨嗣昌没能处理好诸将关系,导致左良玉和贺人龙两员骁将都不肯听命,陕西总督郑崇俭也对他阳奉阴违。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官军在夔州府大昌县土地岭吃了败仗,局面再度恶化。因为四川巡抚邵捷春无能,杨嗣昌亲自来到重庆主持围剿。张献忠流窜四川,杨嗣昌尾随追击,疲于奔命,张献忠曾作顺口溜挖苦道:"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 当时杨嗣

昌曾贴出告示说:有能擒斩张献忠者,赏银万两。不久后他的行营衙门惊现张献忠的传单,上面写道:"有斩阁部者,赏银三钱。"杨嗣昌瞠目结舌,对周围疑神疑鬼,身心更加痛苦。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张献忠又在开县黄陵城大破猛如虎所部,出川直趋襄阳。与此同时,一直被围困在奉节鱼腹山的李自成也利用左良玉与杨嗣昌的矛盾,突围转进河南,并攻陷了洛阳,处死皇叔福王朱常洵。二月五日,杨嗣昌一直认为安全的行营襄阳为张献忠所奇袭,襄王朱翊铭被杀,张献忠在处死朱翊铭时还说:"吾欲断杨嗣昌头,嗣昌在蜀,今当借王头,使嗣昌以陷藩伏法。"

当时杨嗣昌已须发皆白,罹患重病,他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八日就向皇帝感叹:"此身之忧劳病瘁,日呕痰血,夜不得眠,奄奄垂毙,不敢言矣!更兼襄库饷无半文,督臣移咨可骇,臣愈增忧愤,不知死所。" 二月二十八日,杨嗣昌为追击出川的张献忠而行军至夷陵(今湖北宜昌)时,得知洛阳、襄阳相继失守及二王被杀的消息时,深感无颜面对皇帝,彻底崩溃。从此杨嗣昌饮食不进,走到荆州沙市徐家园时便卧床不起,一切事务交给监军万元吉处理,并通知家属来荆州见他最后一面。三月初一日,杨嗣昌死于沙市。关于他的死因,有记载他是自缢或服毒而死,但都是传闻之词,其实是因为洛阳、襄阳失守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稻草,使本已重病在身的杨嗣昌惊忧交加而死。 他去世后,崇祯帝亲撰祭文,追赠太子太傅,并哀叹:"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 虽然他也下令追究杨嗣昌使二藩沦陷的责任,但最终以"议功"之例免罪。针对攻击杨嗣昌的上疏,崇祯帝也一概留中。他把六部九卿、科道等官召进宫内,宣布:"杨嗣昌系朕简用,用兵不效,朕自鉴裁;况尚有才可取。"接着他训斥上疏的臣工是"大家排斥,意欲沽名。……本该重治,尔等又说朕庇嗣昌,姑饶这一遭。"

杨昌以辅臣之礼葬于龙阳县,两年后张献忠破武陵,扒开杨嗣昌的坟墓并烧其灵柩,后来其子孙移葬其于桃源县金厂溪月宏山下。

轶事典故


预言民变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明朝尚未显示乱象,时任户部郎中的杨嗣昌在一次奏疏中述说淮北、江浙地区由于年成不好,米价昂贵,民心思动的状况,忧心忡忡地提醒皇帝:"今日百姓尚知讨贼,尚可催科。只恐百姓自己作贼,谁为我皇上催科者?" 后世史学家计六奇感叹道:"百姓自己作贼六字,十年来不幸而中!"

为父请愿

崇祯四年(1631年),杨嗣昌之父杨鹤出任三边总督,负责招抚流寇,流寇领袖神一魁降而复叛,崇祯帝对此怒不可遏,于当年九月二十三日下令将杨鹤逮捕入京。时在山海关任职的杨嗣昌在三天后接到邸报,立即向崇祯帝上疏请求代父承罪,意欲皇上看在父子两代效忠朝廷这点上,从轻发落,崇祯帝不允。不久,杨鹤遣戍江西袁州。三年后,崇祯帝提升杨嗣昌为宣大山西总督,杨嗣昌上疏推辞:"臣父鹤总督陕西三边,今蒙谪戍袁州。臣父以总督蒙遣,子何忍拜此官?" 委婉地请求皇上看在儿子面上宽赦父亲之罪。崇祯帝在答复杨嗣昌时,嘉奖他边略熟娴,足堪胜任三镇总督,不准推辞;对于宽赦杨鹤之事,根本不予理睬。崇祯八年(1632年)十月,杨鹤死于戍所袁州。家人将噩耗奔报在宣府的杨嗣昌,话还未讲完,杨嗣昌惊号一声,昏厥过去。待中军官抢救一番之后方才苏醒,但始终心神迷离,半个多月不知人事。稍稍康复后,杨嗣昌上疏皇上,为亡父请恤复官,否则不但臣父不能瞑目,臣世世狗马也将不能瞑目。崇祯帝大概考虑到杨嗣昌地位重要,终于松口:"念杨嗣昌拮据冲边,杨鹤准复原官,不许请恤。" 经过杨嗣昌锲而不舍地请愿,总算为父亲部分恢复了名誉。

精通天象

杨嗣昌博览群书,尤精占象,尝夜坐里中,见白气直犯翼轸,说:"贼氛将及吾郡,宜急修城。"于是奏请捐金,建筑新城,高敞完固,不劳民力。

华严驱蝗

杨嗣昌入川督师之时,常拿出《法华经》(实为《华严经》 )当作法宝,说它可以"诅蝗已旱",令地方官如法炮制,还将此举上报朝廷。有人听了哀叹道:"文弱其将败乎?拥百万之众,戎服讲经,其衰已甚,将何以堪?" 后来周延儒在清兵入塞时奉旨督师,也学习杨嗣昌的方法,召集僧侣念《法华经》

人物评价


总评

杨嗣昌是晚明一位重要的实务官僚,既不属于东林党,也不依附阉党。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剿匪战略,被崇祯帝视为力挽狂澜的希望。同时,他还主张加派剿饷、练饷,主持对清议和,最后在督师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死去,客观上属于为国捐躯。

历代评价

《明史》:明季士大夫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于是嗣昌得以才显。然迄无成功者,得非功罪淆于爱憎,机宜失于遥制故耶?

崇祯帝朱由检:惟卿志切匡时,心存许国,入参密勿,出典甲兵,方期奏凯还朝,麟阁铭鼎,讵料乘箕谢世,赍志深渊,功未遂而劳可嘉,人已亡而瘁堪悯。爱颁谕祭,特沛彝章,英魂有知,尚其祗服,钦此。

明末清初文学家吴伟业:呜呼!嗣昌一生心力不专用于办贼,迹其议论奏疏,亦可谓之能臣,而机变有余,忠诚不足,国事偾而身亦从之。《小雅节南山》之诗曰:"不惩其心,覆怨其正。"此秉国成者所当引以为戒也。

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虽然鹤与嗣昌生不凡,是奇误也。夫既误,虽奇亦庸。庸而误,误小;以奇而误于庸,误大。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赫怒我先帝,亲遣元臣行。北落开和门,三台动光芒。一旦陨大命,藩后残荆襄,遂令三楚间,哀哉久战场。

明遗民邹漪:世之议武陵者,指摘几无完肤,予心以为太过。及读其中枢奏议,又未尝不服其才、亮其心也。……夫元和讨贼,全倚裴度;建兴恢复,独任武侯,武陵受帝知遇,亦欲为国宣劳。独是荐熊文灿为首功,绌洪承畴为首罪,功罪混淆,人心不服。而开县之败,由不用万元吉之言,此则有难为武陵解者。然予友李翰林长祥推许不啻口出,而杜贡士浚亦言其才可用,岂阿私所好乎?至以加饷殃民为武陵罪,则剿寇需兵,用兵需饷,前督师卢象升早已建议请行矣,世之君子未尝设身处地而苛求不已,恐未可为定论也。宜乎思陵有云:功虽未成,志亦可悯。武陵亦可瞑目于九原矣。

明遗民彭贻孙:兵兴以来,辽饷、练饷计亩日增,民蹙蹙靡所骋,嗣昌复进均输之说,以重困吾民,是以胥天下而驱为盗也……嗣昌险夫哉,一言而亡国!

明遗民王世德:杨嗣昌实心任事,廷臣所少,而才又足以济之。使廷臣不以门户掣肘,俾得专心办贼,未必无成。顾攻者纷纷,遂使愤郁忧危,方寸扰乱,以抵败亡。无拳无勇,职为乱阶,俱诸臣之谓乎?……至于杨嗣昌,亦与(温体仁)同类并讥,则门户之论,斯民三代,何可诬也?唯用熊文灿以误国,则嗣昌之罪,无所逭也。

明遗民彭士望:吾少从党人,大言诸楚相。谓其忍夺情,虚功糜国饷。乱后逢闯徒,访以当时状。始悉武陵才,谋猷颇能壮。谓更一二载,贼军尽摧丧。后复逢楚友,乡评益公谅。谓献挟往仇,取尸弃江涨。绯衣浮不沉,月余还旧葬。自惭逐吠声,发声何偏宕。隆、万相江陵,国威甫遐畅。只以峻狭故,万目相排挡。吾党三折肱,今更以身谤。

清中叶文学家邓显鹤:公才识明练,博涉经史,多识先朝掌故,夺情孤立,授命于疆事既坏之际,二三年暴露行间,转战数千里。事之不济,以死继之,亦可谓蹇蹇匪躬者矣。徒以不附东林,而一时同乡诸人首腾谤书,天下乃哆然和之。虽以其子长苍、仲丹之贤孝,亦无解于悠悠之口,悲夫!

民国小说家蔡东藩:至若温体仁、杨嗣昌之得邀宠任,并及中官之滥用监军,贤奸倒置,是非不明,我更不欲责矣。

史学家顾诚称杨嗣昌的死亡为"结束了他的反革命生涯"。

在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中将杨嗣昌塑造为一个类似秦桧的人物:精明狡猾的政客,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对外妥协的投降派。

当代历史学家樊树志:思宗对杨嗣昌的眷顾始终如一,在崇祯一朝五十辅臣中堪称独一无二。

当代历史写手当年明月:对于杨嗣昌的死,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当时的,一种是后来的,这两种态度,都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活该。当时的人认为,这样的一个人长期被皇帝信任,实在很不爽,应该死。后来的人认为,他是刽子手,罪大恶极,应该死。无论是当时的,还是后来的,我都不管,我只知道,我所看到的。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之中,真诚,无条件信任另一个人,而那个人终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争议

他身后争议极大,这不仅是由于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做法,还因为他与大儒黄道周、忠臣卢象升等的恩怨。他死后虽然崇祯帝不予追究,但士大夫普遍唾骂,可谓谤满天下,多将他与温体仁相提并论,儒臣刘宗周更是在南明弘光朝要求"追戮误国奸臣杨嗣昌,以谢九庙之灵"。 在这种情况下,杨嗣昌的儿子杨山松作《孤儿吁天录》、杨山梓作《辨谤录》,以澄清社会上流传的种种攻击杨嗣昌的传言。杨嗣昌玄孙杨超曾入仕清朝,他看到《明史》史官以否定基调为其父所作的传记后也上书辩诬。 这些辩诬活动使杨嗣昌形象有所改观,越来越多的人对杨嗣昌抱理解性的同情。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阶级史观占垄断地位,作为农民起义军对立面的杨嗣昌自然受否定评价。改革开放后,随着史学研究的多元化,对杨嗣昌的正面评价逐渐增多,非但其忠心和才干得到重视,也肯定了他的文学才能和对家乡常德的贡献。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针对愈演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杨嗣昌夺情起复兵部尚书后,就于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十六日在《敬陈安内第一要务疏》中向崇祯帝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剿匪战略。杨嗣昌将农民军重点活跃的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作为"四正",这四处的巡抚对农民军以剿为主,以防为辅;将"四正"周边的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作为"六隅",这六处的巡抚对农民军以防为主,以剿为辅。"四正六隅"合为"十面网",如果农民军在陕西,那么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延绥、山西各巡抚张网六面合围;以此类推,农民军出现在"四正"任一地区,都会有六个巡抚张网以围困之,而五省总督和五省总理则负责剿杀。 这是杨嗣昌抓住农民军流动作战的特点,而精心设计的围堵战略。

杨嗣昌鉴于农民军主要活动于夏秋两季,冬春两季天寒地冻不便流动,所以他选择今冬明春(十二月、正月、二月)三个月作为围剿之期,把主战场摆在河南、陕西两省,分别包围,各个击破,决不能让盘踞在陕西的闯将(李自成)、过天星(惠登相)等部进入河南,也不能让河南、湖广等处的各部与之会合。为此,严令陕西巡抚阻断于商南、雒南,郧阳抚治阻断于郧阳、襄阳,湖广巡抚阻断于德安、黄州,安庆巡抚阻断于英山、六安,凤阳巡抚阻断于颍州、毫州,应天巡抚堵于潜山、太湖,江西巡抚堵于黄梅、广济,山东巡抚堵于徐州、宿州,山西巡抚横截于陕州、灵宝,保定巡抚飞渡延津一带。然后五省总理熊文灿率边兵,监军太监刘元斌率禁军,河南巡抚率左良玉、陈永福部,同心并力,合剿中原,摆出不尽不休的架势。倘闯将、过天星等部越潼关东出,则总督洪承畴率左光先、曹变蛟、祖大弼等部追踪东出,务求合歼于中原。对于这样的布置,杨嗣昌显得信心十足,向皇帝保证:"下三个月苦死工夫,了十年不结之局"。

虽然杨嗣昌未能完成"三月灭贼"的许诺,但在之后一年中确实起效,张献忠走投无路,接受招安,李自成被追剿得仅剩十八骑,其他各支农民军也相继表示投降,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一度有回光返照之象。但杨嗣昌与满清和谈的计划流产,导致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兵入塞,崇祯帝急忙把围剿农民军的洪承畴、孙传庭等调入京师勤王,杨嗣昌非常反对,力争:"贼未绝种,承畴、传庭宜留一人于彼镇压。" 崇祯帝为解燃眉之急,拒不接纳。随着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忠再举反旗,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计划宣告破产。

文学成就

《明史》称杨嗣昌"积岁林居,博涉文籍"。他在常德居住时间比较长,与来游的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竟陵派文学家钟惺等人,有诗文酬答。他谙悉先朝故事,工笔札,诗文奇辟,其文学作品主要创作于崇祯以前。其文学的贡献是:刊有《杨文弱集》、《杨文弱先生集》、《武陵竞渡略》、《野客青鞋集》、《地官集》等诗文集。其诗文的特点是:主要为寄情山水之作,记述家乡美景,文字间流露出豪放的热情。因此他被称为"被遗忘的文学家"。

建设乡里

杨嗣昌在常德历史上也有一定影响。他于崇祯十一年,奏请修缮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旧易新,极其壮固"(嘉庆《常德府志城池》),至今常德仍有杨阁老"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修半边"的传说;他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实地考证了桃源境内沅江的各个风景点,为深度开发桃花源做出了贡献。

亲属成员


父亲:杨鹤

母亲:陈氏

夫人:尹氏

儿子:杨山松、杨山槂、杨山梓

个人作品


《地官集》

《野客青鞋记》 杨嗣昌辞职后的诗集

《抚关奏议》 杨嗣昌任山永巡抚时的公文

《宣云奏议》 杨嗣昌任宣大山西总督时的公文

《中枢奏议》 杨嗣昌任兵部尚书时的公文

《督师载笔》

《乐饥园诗集》 杨嗣昌晚年的诗集

《武陵竞渡略》 杨嗣昌记录家乡武陵龙舟竞渡风俗的书

《杨文弱集》 崇祯末年刻本

《杨文弱先生集》 清代传世抄本

(以上资料来源: )

影视形象


《江山风雨情》(2003年电视剧),张光正饰演杨嗣昌。

13

送花
13

最新评论


免费八字算命 缘主八字测算 免费八字排盘
免费八字算命姓名:
免费八字算命性别:
免费八字算命生日:
出生时辰:
√ 在线测试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11358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