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朝代人物魏晋人物名人 王献之简介-"书圣"王羲之第七子

王献之简介-"书圣"王羲之第七子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王献之个人介绍资料


王献之

本名:王献之(344~386)

别称:官奴、大令、小圣

字号:字子敬

所处时代:东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会稽山阴

出生时间:344年

去世时间:386年

主要作品:《鸭头丸帖》《淳化阁帖》《中秋帖》

主要成就:擅书法多体,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籍贯:琅玡临沂

信仰:道教

官职:中书令

谥号:宪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

配偶:郗道茂、新安公主司马道福

历史时期:晋朝人物名人录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 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人物生平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后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后转任府丞。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 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 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他所建立的功勋。王献之还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于是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王献之因长期服散致疾,为避娶新安公主,又曾灸足,导致落下后遗症 ,最终于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

隆安元年(397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主要成就


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样?王献之道:当然不同,各有所长。谢安道:旁人评价不是这样。王献之道:旁人哪里知道?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桓玄很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他们父子二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 并评其真书第四、行书第二、章草第一、草书第三,与其飞白书都为神品,他的八分书则被列为能品。庾肩吾《书品》将王献之的书法定为上中品,而盛熙明在《法书考》中则将其书法列为上品。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绘画

王献之擅长绘画,曾应桓温之邀将扇上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王献之的故事


墨迹变牛

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偷儿恕毡

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盗贼惊慌而逃。

魏德不长

太元(376年—396年)年间,太极殿落成,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以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难于直言,试探道:曹魏时陵云殿匾额没有题写,就被工匠们误钉了上去,取不下来,只好让韦仲将(韦诞)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等匾额写罢,头发都变白了,衰老得仅剩一口余气,回到家告诉子孙们,此后再也不能用这种方法题写匾额。王献之明白谢安的意图,正色道:韦仲将,是曹魏大臣,哪会有此等事!如果真有此事,足以显示曹魏德薄而不能长久。谢安便不再追逼他题字。

唯忆离婚

王献之病重,请道家人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家问王献之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王献之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山川自映

王献之说: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二王高下

王徽之和王献之曾经同坐在一个房间里,前面忽然起火了。王徽之急忙逃避,连木屐也来不及穿;王献之却神色安洋,慢悠悠地叫来随从,搀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时一样。世人从这件事上判定二王神情气度的高下。

兄弟情深

王徽之和王献之都病得很重,王献之先去世。一天王徽之问侍候的人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听到子敬的音讯?这是已经去世了!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于是就要车去奔丧,一点也没有哭。王献之平时喜欢弹琴,王徽之便一直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王献之的琴来弹,琴弦怎么也调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说完就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过了一个多月他也去世了。

傲然不屑

王献之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子敬(王献之字)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生气不已,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看不起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为伍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献之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叫顾辟疆派人把他送到门外,对被轰出来的事情坦然自若,置之不理。

举体无饶

范启给郗超的信写道:子敬全身干巴巴的,即使扒下他的皮,也没有一点丰满光泽。郗超说:全身干巴巴的比起全身都是假的,哪样好?范启本性矫揉造作,絮烦多事,所以嘲笑他。

管中窥豹

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曾经有一次观看门生们玩樗蒲,看出双方的胜负,就说:南边的要输。仆人们见他是个小孩,瞧不起他,说道: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说:我是远惭荀奉倩(荀粲),近愧刘真长(刘惔)。(荀粲、刘惔二人从不与下层人接近)就拂袖而去。

王献之依缸习,字十八口大缸,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帖》、《十三行》,是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作是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现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较好,它于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出土,原石藏首都博物馆。

个人作品


王献之有文集十卷 ,始见于《隋书经籍志》注文记载,但注文称已亡佚。《新唐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王献之集》,《全晋文》收录有其文 ,《全晋诗》亦录有其诗。

人物评价


谢安: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 《晋书》引)

王羲之: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 《晋书》引)

萧衍: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 ( 《古今书人优劣评》)

袁昂:①张芝经奇,钟繇特绝,逸少(王羲之)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 ( 《古今书评》)②王子敬书如河、洛少年,虽有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 ( 《古今书评》)

李嗣真: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 ( 《书后品》)

窦臮:幼子子敬,创草破正。雍容文经,踊跃武定。态遗妍而多状,势繇已而靡罄。天假神凭,造化莫竟。象贤虽乏乎百中,偏悟何惭乎一圣。斯二公者,能知方祁氏之奚午,天性近周家之文武。诚一字而万殊,且含规而孕矩。然而真迹之称,独标俣俣。忘本世心,余所不取。何哉?且得于书法,失于背古。是知难与之浑朴言,可以为礲斫主矣。 ( 《述书赋》)

张怀瓘:子敬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之间。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骏,古今独绝也。 ( 《六体书论》)

岑宗日:较其父风,但恨乏天机者,献之也。 ( 《书史会要》引)

黄伯思: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 《东观徐论》)

盛熙明:初学父书,顷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雄武神踪,灵姿秀出。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大鹏抟风,长鲸喷沫,悬崖坠石,惊电遗光。 ( 《法书考》)

陶宗仪: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羇,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献之善隶书,咄咄逼人,……所以尽得羲之论笔之妙,论者以为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献之虽以隶称,而草书特多,世曰今草,即二王所尚云。 ( 《书史会要》)

余嘉锡:子敬赏井丹之高洁,故其为人峻整,不交非类。 ( 《世说新语笺疏》)

亲属成员


祖父母

祖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

祖母:卫氏。

父母

父亲:王羲之,字逸少,有书圣之称,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

母亲:郗璿,字子房,太尉郗鉴之女。

兄弟姐妹

王玄之,字伯远。

王凝之,字叔平,官至会稽内史。

王涣之,曾参与兰亭集会。

王肃之,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将军咨议。

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

王操之,字子重,官至豫章太守。

王孟姜,嫁南阳人刘畅。

配偶

原配:郗道茂,郗昙之女,后离婚。

继室: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简文帝司马昱第三女。

侍妾:桃叶,受王献之宠爱,曾为其撰《桃叶歌》 。

子女

王玉润,母郗道茂,早夭。

安僖皇后王神爱,母司马道福,嫁晋安帝司马德宗。

王靖之(一作王静之),王献之去世后,因其无子,便以王徽之子王静之为嗣,晋时官至义兴太守,至刘宋时,官至司徒左长史。

史料记载


《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

相关争议


关于王献之和郗道茂离婚,与新安公主结婚,人们争议较大。有人认为王献之因为郗家没落失势,为门户计才和新安公主成亲。也有人认为王献之是被逼无奈才和公主成亲,为了抗诏而灸足。

《世说新语笺疏》引程炎震说称:新安公主,简文帝女也。见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母徐贵人。初学记十引王隐晋书曰:‘安禧皇后王氏,字神受,王献之女,新安公主生,即安帝姑也。’《御览一百五十二》引《中兴书》曰:‘新安愍公主道福,简文第三女,徐淑媛所生,适桓济,重适王献之。’献之以选尚主,必是简文即位之后,此咸宁当作咸安。郗昙已前卒十余年,其离婚之故不可知。或者守道不笃,如黄子艾耶?宜其饮恨至死矣。

后世遗迹


云门寺在浙江绍兴平水,是绍兴著名的寺院。始建于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据史载,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唐王勃还召集了当时30多位名人,在云门寺王献之的山亭下仿兰亭的曲水流觞,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契云门王献之山亭序。

艺术形象


戏剧形象

越剧电视剧《桃叶渡》:石小梅饰演王献之(反串);

大型歌舞剧《曲水流觞兰亭会》:马小倩饰演王献之(反串)。

影视形象

电视剧《东方小故事之羲之墨池》:饰演者不详。

25

送花
13

最新评论


免费八字算命 缘主八字测算 免费八字排盘
免费八字算命姓名:
免费八字算命性别:
免费八字算命生日:
出生时辰:
√ 在线测试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11358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