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个人介绍资料中文名:杨修 别 名: 杨德祖 国 籍:东汉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 出生日期 :175年 逝世日期: 219年 官职: 主簿 主要作品:《答临淄侯笺》、《节游赋》、《神女赋》 典故:杨修捷对 历史时期:三国人物名人录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 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人丞相府仓曹属主簿 。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人物生平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 后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后来他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杨修之死,曹操虽赠赐许多物品给杨彪补偿,但他亦万分痛惜。《后汉书》记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杨彪说:愧无日磾(金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轶事典故猜字谜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原文有: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jiù)’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几句,案《后汉书.曹娥传》: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立碑,考曹娥碑碑文有上虞县令度尚字博平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撰的字样,上虞,县名,秦始皇二十五年置,古隶会稽郡。所以这个碑是在会稽,又据清光绪《上虞县志》载:曹娥庙在 十都曹娥江西岸,旧在江东,属上虞,后以风潮啮坏,移置今处,隶会稽,所以这个碑是在绍兴上虞,曹操一生没有过江南,可以很明确地推断这个事情是纯粹虚构的。或许罗贯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他的《三国演义》里将这个事情演化到是曹操过蓝田的蔡文姬家里,看见了碑文的拓本来掩盖这个明显的纰漏,也算是用心良苦。另外说句题外话,曹娥碑尚存,我曾经去看过,不过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长度尚立的碑早已散失。后来在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也曾经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此碑绢本手迹现存辽宁博物馆,上有梁代徐僧权、满骞、怀充等人题名,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题款。而现存的曹娥碑系在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女婿蔡卞重书的。此碑高2.3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在我国书法史上较高的地位,由于已历千年,所以可称是弥足珍贵。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蓥(jī)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 臼,受辛也,于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辤’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见卿,乃觉三十里。 魏武王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 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阔字谜 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cuī jué),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 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杨德祖(杨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职,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建成以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合字谜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鸡肋之事 丞相曹操主簿。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但是恃才放旷。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脩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人物评价《蒙求》:杨修捷对。 《世语》: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 祢衡: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范晔:①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②脩虽才子,渝我淳则。 颜之推: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宋玉体貌容冶,见遇俳优;东方曼倩,滑稽不雅;司马长卿,窃赀无操;王褒过章《僮约》;扬雄德败《美新》;李陵降辱夷虏;刘歆反覆莽世;傅毅党附权门;班固盗窃父史;赵元叔抗竦过度;冯敬通浮华摈厌;马季长佞媚获诮;蔡伯喈同恶受诛;吴质诋忤乡里;曹植悖慢犯法;杜笃乞假无厌;路粹隘狭已甚;陈琳实号粗疏;繁钦性无检格;刘桢屈强输作;王粲率躁见嫌;孔融、祢衡,诞傲致殒;杨修、丁廙,扇动取毙;阮籍无礼败俗;嵇康凌物凶终;傅玄忿斗免官;孙楚矜夸凌上;陆机犯顺履险;潘岳乾没取危;颜延年负气摧黜;谢灵运空疏乱纪;王元长凶贼自诒;谢玄晖悔慢见及。凡此诸人,皆其翘秀者,不能悉纪,大较如此。 罗贯中: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个人作品杨修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 著有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今共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 史料记载《三国志卷十九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引《典略》 相关争议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观这两段,说明两个问题: 一.杨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为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这样来说,曹操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会把这个职位交给他; 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反过来说,这个又可以证明杨修这个时候应该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不然无由出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情况。 然而曹操在处理完了立嗣的问题后,马上从政治角度出发,考虑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果不能小看,因为两人周围都有一群谋士,而曹操是深知谋士力量的,所以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军中将杨修估计是随便按了个什么罪名就斩首了。《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这里,首先说了终始之变,再加上杨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杀了他。可见杨修除了因为参与了夺嫡的原因被杀以外,还有的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 不过单是有才策,是不会被曹操杀头的。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 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单是袁氏之甥也不会被杀,象庞德在马超手下就已经具勇名,他的亲哥哥又在刘备手下为官,曹操一样用他和曹仁一起对付关羽可见就算有才又是袁术外甥,也不至于被杀。这第二个原因,其实是因为杨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观点不同,所以才遭忌。 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曹操则是个不拘小节的改革派。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的时候,杨彪是尚书令,也就是相当于丞相的角色,就已经对曹操有所看法。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又(建安)四年,复拜太常,十年免。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案《三国志》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二十一年夏五月才进为魏王,而此云(建安)十一年……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则可见并不仅仅因为是杨彪因为见汉祚将终才这样的。其中原因是就是因为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觐见天子而彪色不悦。所以曹操紧接着就以兴平二年袁术僭号天子的事情株连杨彪,理由是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意图除去这个政敌。这个时候,另一个与曹操在政治上始终是对立,又与杨彪交好的大臣孔融听说了,连朝服也来不及穿就来曹操处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 《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曹操辩解道:此国家之意。孔融当即说: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又继续要挟曹操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曹操这个时候在朝中的根基还没有稳,羽翼尚未丰满,还要借助孔融等名士来收买人心,于是不得已遂理出彪。但孔融此人,也是一个长于清谈的狂放之士,几次在曹操推行新令的时候和曹操过不去。又冷嘲热讽。当时因为战乱频起,天又灾荒,民不聊生,所以曹操下令禁酒以节粮,孔融就去书讽刺曹操说: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锺,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御史大夫郗虑知道这个事情后,便免融官,那知道他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还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曹操破袁绍后,曹丕娶绍子袁熙的夫人甄氏为妻,他又调侃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因为孔融博学,还以为是书传所记,就问孔融出处,孔融就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所以孔融终于被曹操找个借口杀了。和他最相得的祢衡,也因为看不起曹操,被放逐到刘表那里,结果也不讨刘表喜欢,被刘表部将黄祖一刀杀了。祢衡在评论许昌众人的时候,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也就是说只看得起这二人,其他人不足道。而孔融推崇刘备更过于曹操,他们对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陈群、司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因此可以说处处与曹魏政权作对,可惜又没有政治和军事上可以对抗的能力和实力,因此只好在口头上占些便宜,最终被曹操一个个地斩除了。所以杨修死的第二个原因,是他隶属于曹操对立面的政治阵营的一员,并非是仅仅因为有才与是袁术的外甥才死的。 夺嫡事件在当时,曹操对曹丕和曹植两人由谁来做太子继承魏王一事是颇为犹豫的。 曹植字子建,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虽然曹丕文亦可观,但是就文学才华来说,偏长于书札,于诗赋上的造诣比之乃弟曹植还是颇有距离的,所以作为本身就文采极好的三国时期集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等诸多名号集于一身的曹操,也许开始在心里更倾向于曹植一点。因为曹操此人身上本来就颇具诗人狂放不羁的气质,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 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而曹植颇有乃父之风,《曹植传》说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又说他自小就善于作文,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所以曹操对他特见宠爱。本传记载(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也就是说,好几次曹植就差点做了太子,这其中作为曹植智囊集团中坚的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只是丁仪、丁廙兄弟与曹丕本就有私怨,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曹操有感于丁仪父亲劝自己迎汉献帝的功德,便想把女儿嫁给丁仪,结果曹丕劝阻说丁仪的眼睛不好而事止,因此丁仪没有娶到魏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怀恨在心开始大力支持曹植夺嫡。杨修作为曹操身边的亲信,当然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争夺对象了。曹植做为一个名闻天下的 才子,或许更对杨修的胃口,而曹植这个时候特见宠爱又兼主动示好,杨修遂顺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参与了这次残酷的夺嫡之争。 但是,曹植和曹丕虽然在文学才华上是曹植占优,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曹丕要胜一筹。而且两人身边智囊集团的构成也不一样,曹丕的智囊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晋书》云这四人在曹丕身边号称为四友,这四人中,司马懿、陈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谋略应该说公认是汉魏谋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选,吴质心计深沉,文才也佳,朱铄事无记载,不过他的官位是中领军,相当于的政委一职,应该也不会是个好相与的角色。而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远不如司马懿、陈群、吴质之流的老谋深算,这样在斗争中自然就差了一截。 《三国志》《曹植传》裴注中就有号称有才策的杨修和当时仅是朝歌长的吴质在斗智中败下阵去的记载,而且因此直接导致了曹操对曹植为人的怀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修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吴质可谓知己知彼矣,杨修空负才名,可惜不及吴质的老谋深算,所思所行被其料中,因而反被暗算了一把,还连带了主子曹植受疑,真是有苦说不出。其余如解曹操在新建的园门中加活字为嫌阔,曹操写一合酥解为一人一口酥,解蔡邕题邯郸淳撰的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为绝妙好辤(辞)等等,都只能说明杨修的聪慧,然而只能说是小聪明,说过点甚至可以说只是猜文字谜的工夫好,并没有见他与丁氏兄弟在政治和军事上有什么建树可言。此后,曹丕因为曹植的文采极好,自己实在不是他对手,心里颇为着急,以至怅然自失,吴质又一次逆转了形势,致使曹操再次对曹植有了看法: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吴质可谓善解人意也,这个工夫比之杨修的解字谜工夫要实用多了。 曹丕于是就这样在四友的策划下,于夺嫡的争斗中逐渐占了上风。同时他又适时地展开了公关攻势,塑造自己的形象,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曹操)宫人左右,并为之说,同时拉拢曹操手下的谋士重臣贾诩等人,再加上曹植身上诗人的狂放风格经常发作,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植开始逐渐失宠。这个时候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国的都城邺城奔驰于弛道中。弛道,是曹操做为魏王的专用道路,曹植这样做,可以说已经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结果是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曹丕最后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操谋士贾诩的一句话,《三国志贾诩传》说: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曹操虽然有诗人气质,但首先是个政治家,贾诩让他看到了那个时代在立嗣问题上废长立幼的利弊和前车之鉴,对于他来说,他死后维持政权的安定和长久才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一切都可以让路,包括自己个人的好恶。而郭嘉、荀彧等人对他的长处评价中就有善断一说,所以他马上做出了决断,于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魏太子。 杨修在曹植失宠后,曾经有意疏远曹植,但是因为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所以不敢过于明显,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来往密度。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较缺乏政治上的应变能力的。 杨修之死的原因杨修死的罪名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死因比较复杂,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力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孙,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 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磾那样的远见,(金日磾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磾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 家族成员父亲 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杨修之父,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并被州里举为茂才。后被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在任内揭发了黄门令王甫让门生勒索各郡的财物七千余万的贪污行为,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王甫,国人无不拍手称快。历任侍中、五官中郎将、颍川、南阳太守,经三次升迁后任永乐少府、太仆和卫尉。其后历任三公,在董卓打算迁都时据理力争。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献帝定都许县,杨彪被曹操诬陷下狱,后被释出,又任太常。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丕受禅,欲以杨彪为太尉,遭推辞,拜光禄大夫,待以客礼。黄初六年(225年),杨彪逝世,享年八十四岁。其著作很少见,现仅有《答曹公书》一篇。 儿子 杨嚣,杨修之子,出身汉魏名门弘农杨氏,在西晋有名声,为受亲信得力之人,于泰始(266年—274年)初年任典军将军,早卒。公元278年(咸宁四年)4月23日,尚书左仆射卢钦去世,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说:已故司空王基、卫将军卢钦、领典军将军杨嚣,都一向清贫,去世以后,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近来闹饥荒,听说他们的其家不好过,现在赐他们家里谷各三百斛。 孙子 杨准,字始丘,司隶弘农郡(河南灵宝市东北故函谷关城)人。惠帝末为冀州刺史,与嵇康子绍、山涛子简同好友善。 杨修墓杨修墓遗址位于勉县周家山镇柳营村黄泥岗上。 另外一说:杨修死后埋葬在陕西华阴市城区西南方向,古代叫仁和堡村南(近代改为河湾村),当时立有墓碑一通,碑上书写汉主簿杨修之墓字迹可辨。 艺术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