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天尊个人介绍资料中文名:上清灵宝天尊 别名:玉宸道君、赤明中劫天尊、太上大道君、大罗经宝天尊 出生日期:混沌之前 太无之先 不生不灭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开九霄、分五劫、演洞玄一十二部真经等 代表作品:《黄庭内景经》、《洞玄本行经》、《五篇真文》等 居所:禹余天上清境 历史时期:上古人物名人录大罗灵宝天尊,又称上清大帝、太上大道君、玉宸道君、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元皇大道君等,全称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馀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曰灵宝君灵宝天尊妙有上帝由大道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 灵宝天尊居玄都七宝紫微宫、禹余天宫,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第二位大天尊。在道教官观三清殿中,其塑像位于元始天尊左侧,大多手捧如意或者太极。 玉清圣境无上开化首登盘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太上大道玉宸道君灵宝天尊、太清仙境混元教主玄元皇帝太上老君。 三清代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乃大道生成规律。 道教是以道最高信仰,以三清为最高神的宗教。 灵宝天尊是道教正统真神,非小说人物,勿混淆。一切小说与道教无关。 道原夫浑沦之未判,神灵之未植,而为冥妙之本者,道也。道,莫穷其根本,莫测其津涯,而有大圣人禀之而生于其间。故谓之无始者,即太上也。太上生乎无始,起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炁之祖也。无光无象,无色无声,无宗无绪,无师无上,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 大道。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祖宗,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 道教最高信仰就是道即太上无极大道,道无始无终、无形无相、无边无际、无师无上的永恒存在。 道虚无自然,没有名字,强名曰道,道是太上老君中的称号,太上老君(道)的化身是三清天尊。 道祖为万法之王,玄之又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即是先天一点真阳之光。以道心观天心,真阳发动处,当用之时,元神,元炁,同称谓玄元气,谓玄元神,谓玄又玄。静者为性,动为元神。 太上老君是什么意思? 太上——至高无上,老——乾阳,君——性王,至高无上的性王,即大道的意思,太上就是清静至极的道,太上就是道的意思,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 老君者,道也。生乎无形之先,起于无极之源,卓然独立,大而无配,体于自然,无因而起。无上大法王,至尊大道。 道是自有永有的神。万象俱尽,唯道独存。万教争长,惟道独尊。 太上老君其他尊称:大道、上帝、真主、法身、神、造物主..... 太上曰:法有千万,得一是道,天下万教,源归大道, 吾劝后辈门人,不可己是人非,宗源一体。 吾悯众生,分身下界, 为度众生,历劫演化,随方设教,教名不一,吾于东方,即立东方之教,吾于西方(化胡),即立西方之教,观其习俗,因人施教。 商朝老子(公元前1301年2月15日生)是太上老君十八个化身。 太上老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万物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太上老君,生年无始,起手无因,为万物之先,元气之祖。鸿洞演律于无光象声色微始之中,无成无败, 无师无上,自然而然。 自然者,道也,强容即老君也。
道与三清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祖先,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太无之中,凝自然之真而为体,广大无边,应化莫测,非阴非阳,能微能彰,不古不今,不存不亡,常於无量劫运之端,太初、太易(先天五太)之前,肇布玄元始(三清)而生太极,三清为太上老君所化的三位尊神。 鸿蒙未剖之时,虚无一点灵气结成一团元光,为无极之主(道祖)乃化先天教主。元始天尊。 第二化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第三化太清圣主。道德天尊。 此乃道生一。一生化二。二生化三。三生化万物。 阴抱阳。生天地。生仙佛。生圣。生贤。倶以从道而生。生生化化。无极无穷之妙哉。
三清图示
创世历史道教把宇宙的形成过程分作几个阶段,《太上老君开天经》讲得非常清楚,未有天地时,那时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日无月,无晶无光,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无前无后,无圆无方,百亿变化,浩浩荡荡,无形无象,自然空玄。穷之难极,无量无边......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处、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而生。而后,八表之外,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 老君曰:吾自无始劫前,号曰原始天尊(元始天尊),创三十六天,三界十方九地,及万千世界,创世之初,体自虚无。 太上老君(大道)开辟天地的历史(无极过渡太极):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宫→元皇→太上皇→伏羲→女娲→神农...... 1、灵宝天尊是道教三宝君经宝神化 灵宝,道的别名之一。故万物莫不是灵宝。变化无方曰灵,钦崇贵爱曰宝,在天曰灵,在地曰宝。天有灵化,神用不测,则广覆无边;地有众宝,济养群品,则厚载万物。如天如地,能覆能载,有灵有宝,功德无穷。证得此道心,故名灵宝。灵者,众圣之通称也。宝者,众圣之所珍也;空玄为灵,入藏为宝,故曰灵宝。 大道生乎妙一,分为三元。其中,第二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居上清境禹余天。它的气元黄,为洞玄教主,传授洞玄部经典。古灵宝经中的《五篇真文》发乎始青之天,起于混沌之先,而色无定方,文势曲折,不可寻详,共有六百六十八符文组成,灵宝《度人经》将五篇真文视做天地之根。 2、道教三宝与灵宝天尊象征经宝 道教以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宝;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老子三宝章》云: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灵宝天尊三十六变七十二化随感而应 据《洞玄本行经》,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即到。 灵宝天尊据《云笈七签》引《洞真大洞真经》,灵宝天尊系玉宸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灵宝略记》则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绿那玉国,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於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1、灵宝天尊是大道化身之一 据《云笈七签》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 《大洞真经》有,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玉宸之精气,庆云之紫烟,玉晖曜焕,金映流真,结化含秀,包凝立神,道君即广宣经箓,传乎万世。《云笈七签》卷三有,玉宸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元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之元,为道之炁。 2、灵宝天尊是道教第二大纪混元时期的象征 道衍化历洪元、混元、太初三个阶段,依次化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其中,大罗灵宝天尊主宰和象征混沌始清、阴阳初分、灵宝出法,随世度人的道教第二个大世纪,称混元时期。 3、灵宝天尊是道教三洞经洞玄教主 《道门大论》有: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凤篆龙书,金编玉字,修服者因兹入悟,研习者得以还源。《道教三洞宗元》说: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三洞经又各有垂教的对象,以合乎学道修道的品级。开始人道修学之人,始入仙阶,登无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宝经。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以洞玄灵宝经。最后即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以洞真天宝经。其目的都是通过经教文化,诱俗修仙,从凡证道。 (1)《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 《玉经隐注》有:三洞经符,道之纲纪。《本际经》云:若有经文,具十二部,应三洞者,是名正法。《洞真》以不杂为义,《洞玄》以不滞为名,《洞神》以不测为用。故洞言通也。三洞上下,玄义相通。《洞真》者,灵秘不杂,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测,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其中,《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以赤混太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宝所立。 (2)灵宝天尊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 延康元年,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玉纬》云:洞玄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传。《四极盟科》有:洞玄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劳盛山。昔黄帝于峨嵋山诣天真皇人,请灵宝五芽之经。于青城山诣宁封真君,受灵宝龙蹻之经。又九天真王降于牧德之台,授帝喾灵宝天文。帝行之得道,遂封秘之于锺山。又夏禹于阳明洞天感太上,命绣衣使者降授灵宝五符以理水,檄召万神。后得道为太极紫庭真人。演出大、小劫经,中山神咒,八威召龙等经。今行于世矣。 时太极真人徐来勒,与三真人以己卯年正月降天台山,传《灵宝经》以授葛玄。玄传郑思远,思远以灵宝及三洞诸经付玄从弟少传奚,奚付子护军悌,悌付子洪,洪即抱朴子也。又于马迹山诣思远告盟奉受。洪又于晋建元二年三月三日于罗浮山付弟子安海君、望世等。后从孙巢甫,晋隆安元年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遂行于世。今所传者,即黄帝、帝喾、禹、葛玄所受者,十二部文未全降世。 4、上清灵宝天尊宝诰及注解 (1)常见的三种宝诰 志心皈命礼。上清真境,禹余天宫。紫微琼台之中,玄都玉京之上。接元始虚皇之统系,超西那玉国之根苗。人黍米珠,尽挹真玄之精粹;在香林苑,屡谈秘要之诠谛。妙德难思,神通莫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无量度人,灵宝天尊。 志心皈命礼。强名曰道,尊以为君。居上清七宝之玄台,为三洞九真之圣主。演说三乘教,鸿开众妙门。度圣成真,为上—下之梯级;安民保国,超劫运之始终。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志心皈命礼。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炁。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尔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2)宝诰中的开九霄和分五劫的解析 其中,上清宝诰中有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太清玉册》卷八称九霄名分别为,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太霄。道经称九霄各有大帝主之,一曰神霄玉清大帝、二曰青霄好生大帝、三曰碧霄总生大帝、四曰丹霄太平大帝、五曰景霄中极大帝、六曰玉霄皓元大帝、七曰琅霄始青大帝、八曰紫霄合景大帝、九曰太霄晖明太帝,皆为神仙所居之所。 上清宝诰中有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元洞谓构成天、地万物之祖气。玉历,语出《度人经》。《度人经集注》称:玉者,玉字也;历者,记也。元始结自然之精,以成八角垂芒之文。玄洞虚空,光照四方,二仪分判,日月星宿,于是列明,众圣所珍,号为玉历;记天帝劫运,推历度数,真人书记其事,撰结成经,故曰玉历也。五劫,道教所划分天地未分,既分及化生万物的五大劫号名。即延康、龙汉、赤明、开皇、上皇等。 象征意义灵宝天尊象征无极生太极,太极成五行的道之 进程。可以说是天道的生成 过程,从此天地有规矩,万灵归其宗,为宇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其实,在道教三清信仰中并无通天教主一说,以《真灵位业图》(梁陶弘景)和道教神系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虚皇道君、上清灵宝天尊玉宸道君、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在道教典藏里,元始天尊象征天道秩序所列之前,即鸿蒙世界,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甚至于无所谓无所谓的玄妙 状态。就是宇宙生成之前那一个微小的点扩张之前的 状态。 灵宝天尊象征无极生太极,太极成五行的道之 进程,可以说是天道的生成,从此天地有规矩,万灵归其宗,为宇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正统道教中,没有通天教主,更没有鸿钧,勿混淆。 形象演变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 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文献记载《大洞真经》云: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玉宸之精气,庆云之紫烟,玉晖曜焕,金映流真,结化含秀,包凝立神,道君即广宣经箓,传乎万世。(《云笈七签》卷三)玉宸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元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之元,为道之炁,即师事元始天尊称受弟子焉,犹是老君票而师之矣:居上清禹余天中,降金科宝第三洞仙经付经师罗翘真人,传教于万国焉!(《洞渊集》卷一)上清派认为玉宸大道君为灵宝教主,乃元始天尊之弟子,太微天帝之师也,受灵宝上品度人之道。(《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卷一)灵宝乃道君之号,道君名经宝,以诸经皆由道君演说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卷二)。 辅司高仙 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大道君,自元始天尊处受经法以 后,即辅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 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阙,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万侍卫。万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图。 灵宝度人 据《洞玄本行经》,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即到。 民间奉祀 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中国民间于夏至日之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 道教三清三清 三清,道教用语。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仙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太上大道玉宸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吨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元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 《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 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 《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 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 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 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 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之一。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吨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吨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 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 位。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 原是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后托胎三千七百年诞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计其数。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 据《洞玄本行经》,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 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即到。 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老子。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相等同。 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 ……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 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 ……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预朝政了。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他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 因此,天宝年间,玄宗最后为他上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三清伊始 魏晋时期道教神仙已十分庞杂,但散乱无序。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论家陶弘景写的《真灵位业图》作为第一个较为系统的道教神谱,开始出现。在这神谱中,陶弘景将神仙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设一中位,有一个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设左位,右位若干席位,安排诸神。七个等级高低有别,以第一等级为最高,以此分级,秩序井然。各等级除了中位主神外,还有左右诸位神仙,数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级左位29神外,右位19神。第三等级左位50余神,右位30余神。这些左右诸神仙,有的是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或圣人先贤,如第三等级的孔子、颜回、庄子、第七等级的秦始皇、汉高祖、齐桓公、晋文公、魏武帝、刘备、李广、韩遂、孙策、徐庶等。有的是道教著名领袖,如第二等级的魏华存、许穆、许拥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徐来勒、葛玄是灵宝派的创始人,而第四阶次的张陵是天师道的鼻祖,葛洪是道教大理论家。有的是神话传说人物,如第三阶次的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第四阶次的赤松子等等。总之,神谱中各色各样的人物都有,且大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也有无人知晓的人物,难以考其来源,有的与道教关系不大,像孔子也拉进神谱,显得不伦不类。除陶的神谱外,还有各种不同的神谱,其结构和内容也互有出入。 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神谱只是上清派一家之言,它奉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金阙帝君等为最高神,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地位为最尊,而天师道则尊老子为最高神。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问题上彼此不完全认同,随着道教的发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现了统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神仙谱系的最终定型。 三清尊神的建立,却经历了一较长的发展过程。道教初创时,是以老子为其始祖,称之为太上老君又称太上道君,尊奉为最高神灵。例如于吉等人所编的《太平经》和张陵等人所造作的道书,皆托名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谦之所撰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录图真经》以及他的天师称号,皆托名老君所赐。这是包括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内的早期道教的一个共同特点。乃至以后的全真道道统渊源,仍称太上老君传于金母,金母传白云上真,白云上真传王玄甫,王玄甫钟离权,钟离权授吕洞宾和刘海蟾,吕洞宾授王重阳,重阳授北七真。将全真道统上溯到老子,并尊王玄甫为全真道的始祖。及至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等道派出现后,对道教最高尊神的观念便发生了变化。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与太上大道君的地位最尊。在这两派的经书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摆在一个次要的地位,有些经书甚至把它作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的弟子看待。这种分歧,在《魏书释老志》和《隋书经籍志》对道教的介绍中,便可明显地看出来。《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②这显然是反映了天师道以老子为最高尊神的思想。《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则称: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①这明显是以元始天尊为最高尊神,太上老君也是元始天尊所传度的弟子之一,代表上清派的思想。 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三个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观念方面,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即道教经书既有大中小之分,则造说这些经书的教主也势必会有先后等级的差别,在《云笈七笺》卷六《三洞经教部》之《三洞并序》里即称: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后法三种分别。③那末,在三洞尊神之间,如何划分先后等级的差别呢?故道教又有一气化三清之说。在上引《九天生神章经》里即含有三清皆由道气所化之意,在《三洞并序》中说: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皆以诱俗修仙,从凡证道,皆渐差别,故有三名。④即是说,三洞的本元,都是来自同一的道气,只是应用不同,才分为三个不同的名称。尽管如此,但具体到究竟是由谁一气化三清呢?则又有不同说法。一种意见是认为,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罗天的玄、元、始三气所化而成。如大约为东晋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说:三天最上号日大罗,是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燕,化为三清天也。一日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①这种说法,并未解决三清尊神之间先后等级的实质问题,而且还会引来住大罗天的尊神是谁,三清尊神是否为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系列的问题,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三清是由元始天尊一气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张之。《三洞并序》引证《业报经》和《应化经》说:天尊日:吾以道气,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号无始天尊,亦名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②这就说,三洞尊神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时期的化身,三洞经书也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时期所说,这样对道教各派便不会产生等级高下之分,导致教派之间的矛盾了。不过这很明显是代表上清派的说法,《隋书经籍志》采用之。道教的另一种说法是认为,三清是由老子一气所化,这主要以天师道为代表的道士们的思想。这种思想,其渊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产生之前,就开始对老子进行神化。东汉明帝(57_75在位)、章帝(76—88在位)之时,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所作的《老子圣母埤》即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①这里便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老子也就自然成为造物主,当然也就是至高无上的神灵了。早期道教继承并继续发挥了这一思想。在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便说: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②传为张陵(或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③。《云笈七签》卷一《道德部》之《总叙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经序》说: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手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之得生……故众圣之所共宗。④其后南宋谢守灏所撰编的《混元圣纪》、《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更反复地说: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⑤又说: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⑥又说: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 本,天地之精源。⑦又引唐尹文操的话说: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迹有内外不同,由能应之身或异也。①并称他秉生成之柄,镇造化之原,故在天为众圣之尊,在世为万教之主。谓之老子者,道之形也,应既不一,号亦无量,或三十六号,或七十二名。②又说:老君在天皇时,号玄中大法师,亦日通玄天师,出《洞真经》一十二部,以无极大道下教人间。在地皇时,号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经》一十二部,化人以无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时,号盘古先生,出《洞神经》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无为之道。③按照这种说法,则是三洞经书,皆由老子所造作。不仅如此,甚至还说:老君于三皇时说经,世谓之《三坟》之书,久失其传,兼累世所说经,多藏琼室瑶台,或秘龙宫海藏,神真保护,世莫得闻,今所传者,太山一毫芒尔。④这就是说,三洞之外的众多经书,也系老子所造。我们知道,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为最终目的,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天师道一系从东汉以来即将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老子与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当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灵了。那末,老子一气化三清之说,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又有老君日:夫三洞宝经,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于元始天尊⑤的一段话与全文主题不类,应是宋朝上清派昌盛掌权编辑《道藏》时所添改的观点。魏晋道教有另两种创世说存在,一种也就是元始天王创世。另一种是太上老君创世,也是被历代皇帝推崇与说的最多的。 信徒以皈依为入教之弟,自称三宝弟子,出家用法名,勿须改去本姓,以合抱拳为礼。 天尊圣诞 道教以每年夏至日为灵宝天尊诞辰。是日,白云观亦必举办道场,祈福并超度亡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