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亦称“天妃”“天后”,俗称“海神娘娘”,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 妈祖,原名林默,公元960年三月廿三出生于福建莆田,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因救助渔民而不幸遇难,年仅28岁。 父母信佛,梦观音赐药而生之。八岁从师,十岁信佛,十三岁习法术。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盛装登山石“升天”为神。当地居民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立庙奉祀,称“通贤灵女” 。宋元明清历代均有褒封,清封“天上圣母”。 据奉祀妈祖之庙内雕塑来看,妈祖形象为头戴冕旈、身着霞帔、手执如意,其神威显赫,雍容端庄。 历史渊源 宋朝时期,《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郡城东宁海之旁,山川环秀,为一方胜景,而圣墩祠在焉。墩上之神,有尊而严者曰王,有哲而少者曰郎,不知始自何代;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圣墩去屿几百里;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旱则祷之,疠疫祟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宁江人洪伯通,尝泛舟以行,中途遇风,舟几覆没,伯通号呼祝之,言未脱口而风息。既还其家,高大其像,则筑一灵于旧庙西以妥之,宣和壬寅岁也。越明年癸卯,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因诘于众,时同事者保义郎李振,素奉圣墩之神,具道其详。还奏诸朝,诏以“顺济”为庙额。”(此文主要描述妈祖各种显灵传说,以及信众为其立庙。)《夷坚志·卷九·林夫人庙》记载: “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气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珓,祈阴护,乃敢行。盖尝有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在兴化境内名叫海口的地方,原来有座林夫人庙,不知建于何年。祠宇虽然不大,但该神一向以灵验著称。凡是来往于海上的客商,都要先到林夫人庙占卜祷告,祈求保佑后才敢出海。据说有人在大洋中遇到险风恶浪时,曾经向空中跪拜哀告,乞求林夫人显灵。果然看到一位女神降于篷船的桅杆之上,化险为夷。)《莆阳比事》记载:“湄洲神女林氏,生神异,能盲人休咎,死庙食焉。”(妈祖籍贯是湄洲,生前能言人吉凶祸福。)《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三·祠祀三·外郡行祠·顺济圣妃庙记》记载:“神莆阳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祸福,殁,庙祀之,号通贤神女,或曰龙女也。” 《仙溪志·卷五·三妃庙》记载:“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 元朝时期,《四明续志·卷九·祠祀篇》引《天妃庙记》:“神姓林氏,兴化莆田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异,能力拯人患难。室居,未三卜而卒。宋元祜问,邑人祠之,水早疠疫,舟航危急,有祷辄应。” 《元史·祭祀志》记载:“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日灵慈。” 清朝时期,《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引《金台纪闻》 :“天妃宫,江淮间滨海多有之。其神为女子三人,俗传姓林。所祀者,海神也。元用海运,故其祀为重。” 《莆田县志》记载:“康熙二十年,舟师南征大捷,提督万正色以妃灵有反风之功,闻于朝。诏封昭灵显应仁慈天后,遣官致祭。” 《陔余丛考·卷三五》记载:“张学礼《使琉球记》又云天妃姓蔡,闽海中梅花所人……吾乡陆广霖进士云: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士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害,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付家之称也。” 形象评价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祗中,关帝,观音,妈祖是信众广泛的大神,它们的信仰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长盛不衰,并拥有广泛的信众,遍跨许多国家。其信仰崇拜的原因在于人避灾祈祷的功利实用目的和态度。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给人们精神支柱,起安定社会的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助于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现代化。(蔡少卿《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与社会功能——以关帝、观音和妈祖为例》评) 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宋建晓《全球治理视野下妈祖文化的独特价值》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