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河南名人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长孙皇后

[唐][公元601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小字观音婢,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长孙皇后为鲜卑族人,著有《女则》、《春游曲》等作品,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留下“千古贤后”的美名。十年六月(636年),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追封文德顺圣皇后,葬于唐昭陵。

人物生平

将门之女

长孙皇后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出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长孙家族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有一箭双雕的美誉,且在军事外交上也颇有建树。长孙晟长期处理隋与突厥的关系,曾使计分化突厥,对突厥0有极大贡献。突厥之内,对长孙晟非常敬畏,听闻他的弓声,认为是霹雳,见到他骑马,认为是闪电。因此,长孙晟家得到霹雳堂的称呼。长孙氏就是这样一位出身贵族世家的名将之女。

喜结良缘

长孙皇后是长孙晟的-,对于这个小女儿的婚事,长孙家族非常上心。伯父长孙炽十分欣赏当时唐国公李渊睿智大气的妻子窦氏。窦氏年幼时曾劝说舅父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北周大局优待突厥皇后。长孙炽认为窦氏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必然会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氏与唐国公家结下姻亲。然而,在婚约定下后不久,长孙晟于大业五年(609年)去世了,随后长孙兄妹与母亲被同父异母兄斥还舅家。幸运的是,长孙氏的舅父高士廉对待妹妹及其一双儿女非常优厚。

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少时好友,高士廉见李世民非常人可比,又知晓长孙氏幼年时的婚约,便在长孙氏父丧期满后,就开始促成此事,将长孙氏许配给他。于是在大业九年(613年),13岁的长孙氏,便在这豆蔻之年与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从此开始了与李世民互爱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婚后,长孙氏曾归宁于永兴里,舅父高士廉的妾室张氏在长孙氏住的房舍外面看见了一匹大马,此马高二丈,鞍勒都在,张氏惊惧,将此事告知高士廉。高士廉请人占卜,显示遇坤之泰,内阳外阴,内健外顺,显示天地之交。占卜之人说“龙是乾的卦象,马是坤的卦象,女子处于尊位,居于中正之位卦象显示,这个女子贵不可言”。高士廉听后心中欢喜,“亲戚知者,咸敬异焉”。

归宁后不久,隋炀帝发动第二次征辽战争。李世民的母亲窦氏随担任督粮官的丈夫李渊出征,在涿郡意外病倒。随军的李世民衣不解带地照顾母亲。可是窦氏仍不幸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五月过世。次月杨玄感谋反,同谋兵部侍郎斛思政逃亡辽东,与其交好的高士廉被贬外放。一方是生身母亲,一方是情同慈父的舅父,正在新婚燕尔的小夫妻遭到了极大的打击。二人在逆境中互相安慰,扶持激励彼此,关系越加融洽。

大业十二年(616年),唐国公李渊迁右骁卫将军,同年四月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次年(617年)皇帝杨广敕李渊为太原留守。李世民和长孙氏夫妻二人也随父亲就任而居太原。既没有婆婆的指导,也不见妯娌的帮衬,太原留守的次媳,年仅十七岁左右的长孙氏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唐国公府的当家主妇一职,在公公的信任支持和丈夫的爱护包容下,长孙氏度过了幸福的太原时光。当长孙氏在太原附近出资修建了玄中寺,并于寺中聆听钟声时,李唐家的声望和长孙氏的仁德也随着仁寺钟声传扬,平和的在太原郡百姓心中扎下了根。

武德斡旋

隋末-,民怨沸腾,各地反隋势力纷纷揭杆而起,群雄纷争。李家于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举义旗,很快异军突起,于同年十一月入主长安,先奉代王杨侑为隋帝,改当年年号为义宁。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次年(618年)三月初九改封赵国公。长孙氏随丈夫李世民先后为秦国夫人和赵国夫人。

义宁二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受禅登基为帝,国号唐,改元武德。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秦王,长孙氏亦随之受册为秦王妃。建唐之初,天下未平,李唐势力范围仍很小。作为主帅,李世民常常出征在外,但期间子女的诞生给夫妻俩带来了不少喜悦。长孙氏在牵挂夫君之余,也尽力为夫君免除后顾之忧。作为秦王妃,长孙氏依旧孝事李渊,深得皇帝公公的认可。李渊以过继早夭嫡子李玄霸为名,将长孙妃亲生儿子李泰直接晋封为卫王、上柱国。

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后讨平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和王世充。于武德四年(621年)受封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此时的秦王李世民身兼数职,威望势力直逼太子李建成,功高震主难免被猜忌。平定洛阳后,李世民拒绝了奉命前来有非分之请的贵妃等人,秦王部属又多次与后宫亲属产生摩擦。秦府上下对后宫已多有得罪。反之太子齐王与后宫妃嫔时常往来,经常联合在高祖面前谗害李世民。眼见多次在外浴血征战的丈夫与皇帝疏远,又为太子齐王所嫉,秦王妃直接出面缓和矛盾。她常常在宫0入,孝顺高祖李渊,同后宫妃嫔交往,以弥补丈夫与皇帝的嫌隙,在后宫中为丈夫存留助力。在尚书右仆射萧瑀和太子少保李纲等人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渊最终没忍心对李世民下死手。秦王妃长孙氏等人同心影助为秦府的绝地反击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正如历史上无数次的皇-争一样,兄弟反目终于决裂。

玄武之变

武德二年(619年)末因刘文静事件,高祖已冰封过秦王。只因内外战事不断,唐廷必须仰仗秦王武功,不得不在每次战事吃紧时,一次复一次地启用李世民,而事平之后对战功越发显赫的李世民猜忌更重。[武德末期,皇帝猜忌日重,太子齐王日渐紧逼,李世民的处境更加艰难。在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杨文干事件,秦府与太子齐王两败俱伤之后,双方争斗进入白热化。

同年七月突厥再度寇边,情势危急,太子齐王与多数大臣纷纷赞同迁都,唯独李世民直谏,认为夷狄之患不足为惧,请求出征讨伐突厥。高祖听从了他的请求,但是太子与后宫妃嫔却乘机进谗言诬陷李世民谋掌兵权以篡位。高祖再起疑心。之后高祖在城南狩猎,太子将一烈性胡马授予秦王妄图摔死秦王,秦王驯马后完好无伤答以“死生有命”,太子借机令后宫妃嫔妄言“天命”诬陷秦王。高祖大怒,但碍于边境不宁,缺不了李世民这军事奇才,不得不按下此事。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太子于东宫设宴欲用毒酒加害李世民,不成。又和齐-划在昆明池暗杀李世民,并乘机逼宫。幸得率更丞王晊得知阴谋并将此事告知李世民。

经过一系列的事件,持续加剧着秦王府与东宫间的矛盾。秦王妃长孙氏没有放弃弥缝。然而面对丈夫及其部署遭遇的不公和打击,长孙氏越发警醒地意识到摆脱困境的紧迫感。此时的秦王妃长孙氏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站在丈夫身后,和胞兄长孙无忌及房玄龄等秦王府僚共同给予丈夫毫无保留的支持。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金星再次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当高祖将傅奕密奏“秦王当拥有天下”告知李世民,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的李世民下定了决心。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领秦王府八百将士在玄武门设伏。通常站在丈夫身后的长孙氏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丈夫身旁,从容勉励将士。将士们无不感激秦王妃的亲-勉,因此更奋发无畏。妻子无所畏惧地生死相随不离不弃,更激励着丈夫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秦王的完胜而告终。三天后的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氏随之成为太子妃,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为帝,并在登基后十三天册封长孙氏为皇后,从此明君贤后,交相辉映。

佳偶良佐

长孙皇后喜爱看书籍图传,即便是梳妆打扮时也手不释卷。成为皇后后依然如此。经常与丈夫一起地共执书卷,谈古论今,从容以对,发表独特见解,对丈夫与朝政大有裨益。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一向爱重。登基之后,对长孙家族常常恩遇逾制。

长孙皇后深以盈满为诫,说服胞兄让位,在太宗恩准下,长孙无忌得以闲职高薪退避宰执之位。长孙皇后还利用自身对丈夫的影响力来护慰朝廷贤良,匡正丈夫的过失。长孙皇后一方面欣赏“庇护”着魏徵那些敢于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提醒着李世民要行仁政。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辅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现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大唐初期迎来了它令后世魂萦梦绕的理想境界“贞观之治”。

因病去世

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陪同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期间,身染重疾。皇太子请求大赦并度人入道,为妻子健康忧虑的唐太宗立即应允,但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无奈唐太宗只好请普光寺法师昙藏入宫为妻子祈福,或是天子诚意所致,长孙皇后病情旋及康复。

九年(635年)皇太子李承乾纳妃苏氏,然而喜悦之后却连接着悲伤,此后接踵而来的生身母亲赵国太夫人的薨逝以及太上皇李渊的驾崩,给长孙皇后和李世民这对夫妻又一次沉重打击。双重丧期的哀痛,诱发了长孙皇后早年罹患并时常发作的气疾,次年,病势加重,药石皆不见效。

早年,太宗驾幸太原,长孙皇后生病,他曾亲自到石壁寺礼谒禅师,并解众宝名珍,为妻子供养启愿。于是太宗决定再次求助于佛家。十年四月,李世民下诏修复天下名胜古寺392座为皇后祈福,著名的善寂寺,修定寺便在此列。虽然太宗期待佛家的福祉能够又一次给妻子带来好运,但是,幸运没有再次眷顾。

十年六月(636年),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三十六岁。太宗悲伤不已,遵从皇后遗愿,营山为陵,是为昭陵。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与太宗从少年结发,一起互相扶持,走过了二十三载。于情伉俪情深,于政相辅相成。“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李世民爱重长孙皇后,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讳。朝政之外,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相处颇有有闲情逸趣。太宗与长孙皇后还常常奉养高祖,诚心尽孝。

太宗对长孙皇后的宠爱同样惠及到了长孙皇后的亲族身上。太宗对长孙无忌的宠遇众所周知,自太宗登基开始便一再加恩,委以腹心,群臣莫及。长孙皇后父亲早丧,后来由舅舅高士廉抚养,她与李世民的婚事也是由高士廉促成。因此,太宗一生对于高士廉都非常感激,极其敬重。贞观二十年(646年)高士廉病重,太宗亲临其家探望,并和他述说生平往事,感慨流涕。

长孙皇后临终前之所以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当一个皇后不去忧虑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太好了。

其实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亲族的好也就是和普天下所有爱妻子的丈夫一样,爱她所爱,亲其所亲,身为帝王在自己力所能及又无伤大雅的范围里给予妻子最好的。

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最是冰冷客观的史书里,也依然能感受到那一腔由对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翻开史书,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儿女的宠爱比比皆是。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对于长子太宗夫妇寄予了厚望。在李承乾年幼时就给他找了侍读,又让魏徳明,孔颖达教授承乾儒家典籍。宗登基后便立李承乾为太子,十二岁时,太宗就开始有意识的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

长孙皇后出殡,李世民“亲临宵载,义追深远”,更亲自为长孙皇后撰写碑文。之后太宗又做了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认为仅是在寝宫陵殿安奉皇后并不够,于是命人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长孙皇后遗言要求薄葬,希望不起坟茔,以山为陵。一向爱重妻子的太宗不仅听从,更下诏将其作为祖制,以传后世。从此开创了唐朝以山为陵的先河。其后太宗命令阎立徳营建昭陵。在长孙皇后去世当年,太宗就开始设想将来与妻子的合葬事宜,决意将来与爱妻同穴而眠。

历史评价

宋璟:文德皇后奏降中使致谢于征。此则乾坤辅佐之间,绰有余裕。岂若韦庶人父追加王位,擅作酆陵,祸不旋踵,为天下笑。则犯颜逆耳,阿意顺旨,不可同日而言也。

刘昫《旧唐书》赞曰:坤德既轨,彤管有炜。韦、武丧邦,毒侔蛇虺。阴教斯僻,嫔风浸毁。贤哉长孙,母仪何伟。

周召《双桥随笔》:三代以来,皇后之有贤徳者,唐长孙氏为最。.......其贤徳节节如此,又非宋髙、曹、向、孟诸皇后之所能及。

真德秀《大学衍义》:臣按:文徳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后从容开捄,则徵不得免矣!其为君徳之累可胜计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

唐吴兢撰、元戈直集论《贞观政要》:若后之徳,虽汉之隂、马,亦不能及,可谓无愧周之任、姒、邑姜者矣!正家而天下定,后之谓欤?

唐吴兢撰、元戈直集论《贞观政要》:三代兴王之主,无不内有贤助,以协成至治。任、姒、邑姜,其表表於经传者,为天下母仪之所取则焉。若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之绝无仅有者也。马、邓不足以侪之矣!遇危疾而不以肆赦徼福,非卓然有见何以能?兹不幸而弗登耆艾,宜太宗有“失内良佐”之叹也。

唐氏仲友曰:天启兴运,亦不偶然。助兴运,必有贤妃。以汉唐论,长孙贤於隂、马,有古后妃之美,无后世后妃之失。太宗谓“内良佐”,信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诗人美后妃,辅佐君子、求贤审官,国家将兴,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若长孙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谓贤矣。

王祎《大事记续编》:十月之交,曰皇甫卿士、畨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为师氏,艶妻煽。方处幽王之时,小人之所以满朝,而官爵所以多滥者,由艶妻之方处也。文武之朝,有任、姒以居内,则官爵曷至是哉!贞观之初,内治有长孙皇后,虽以无忌之贤,而皇后尚请不使久居宠位。则朝廷之名器,冝其无泛加者矣。

蔡世远《古文雅正》:“汉唐宋后之最贤者,汉则明徳马皇后,唐则文徳长孙皇后,宋则宣仁髙太后。

周必大《文忠集》:某闻:爱其息,女人之常情也。况以万乘之主、天下之冨,独不能厚一女子资送,而尽其亲爱之道乎?魏徴於此,犹以不当倍於长主为谏,可谓有责难之恭矣!虽然帝用其言,迫於理也。彼皇后深居宫中,知爱而已,今能本乎礼义,抑其私情,不特称徴之贤,又请捐金帛以奨之,此贞观之治所以庶几三代也!欤《关雎》序后妃之德曰“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卷耳》序后妃之志曰“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詖私谒之心。是则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不在乎他,在乎后妃而已。太宗与后,其知此也哉。

唐仲友:“有古后妃之美,无后世后妃之失,太宗谓内良佐,信夫!若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之绝无仅有者也。”

  长孙皇后相关

中国古代十大皇后

唐朝十大美女

人物关系:

父亲:

长孙晟 (551~609) 十七史百将传

兄弟:

长孙无忌 (594~659)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宰相

侄子:

长孙冲

丈夫:

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唐朝皇帝,中国古代十大贤君

公公:

唐高祖李渊 (566~635) 唐朝皇帝

婆婆:

太穆皇后 (569~613) 唐高祖李渊皇后

儿子:

唐高宗李治 (628~683) 唐朝第三位皇帝

儿媳:

武则天 (624~705) 中国女皇

萧妃萧淑妃 (?~655)

唐高宗王皇后 (628~655)

孙子:

李弘 (652~675)

章怀太子李贤 (655~684)

曾孙:

李守礼 (672~741) 唐高宗李治之孙,章怀太子李贤次子,唐朝宗室、亲王

玄孙:

唐中宗金城公主李奴奴 (698~739)

唐睿宗李旦 (662~716) 唐朝第五位皇帝

曾孙:

唐玄宗李隆基 (685~762) 唐朝第六位皇帝

玄孙:

唐玄宗万春公主 (732~770)

唐肃宗李亨 (711~762) 唐朝第七位皇帝

唐玄宗新平公主 (?~775)

咸宜公主 (?~784)

唐玄宗晋国公主

李璬 (718~783)

唐昌公主

信成公主

李瑁 (?~775)

唐玄宗李隆基卫国公主 唐玄宗李隆基第十三女

李琚

唐玄宗永宁公主

董芳仪

李琰

李玢 (?~784)

李琬

唐玄宗宋国公主

李瑛 (706~737) 唐玄宗李隆基次子

李琮 (?~752)

临晋公主 (?~773)

广宁公主

李璘 (?~757)

唐玄宗万安公主

李一 (716~717)

唐玄宗永穆公主 唐玄宗李隆基长女

常芬公主

唐玄宗寿安公主李虫娘

李瑶

李玼 (720~784)

唐玄宗楚国公主

李璲 (?~765)

唐玄宗昌乐公主

新昌公主

李琦 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一子

太华公主

恒王

李环

唐玄宗李隆基上仙公主

寿光公主

乐城公主

唐玄宗齐国公主

真阳公主

怀思公主

李瑝

唐玄宗李隆基孝昌公主

李珪

李珙

李璥

李敏 (719~720) 唐玄宗李隆基第十五子

唐睿宗玉真公主李持盈 (692~762) 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第十女

唐睿宗淮阳公主李花山 (686~704)

唐睿宗金仙公主 (689~732)

唐睿宗凉国公主李㝹 (687~724) 唐睿宗李旦的第五女

颜师古 (581~645)

唐睿宗代国公主李华 (689~734)

唐睿宗霍国公主 (?~756)

李宪 (679~742) 唐朝让皇帝

唐睿宗薛国公主

李隆悌 (692~702)

李范

李业 (?~734) 唐睿宗李旦第五子,唐玄宗之弟

李捴 (683~724)

唐睿宗安兴昭怀公主 (687~692)

唐睿宗鄎国公主

唐睿宗寿昌公主 唐睿宗李旦的长女

唐中宗李显 (656~710) 唐朝第四位皇帝

曾孙:

唐中宗安乐公主李裹儿 (684~710) 唐朝唐中宗李显最小女

唐中宗永泰公主李仙蕙 (684~701)

唐中宗女长宁公主

李重福 (680~710)

李重润 (682~701)

唐中宗定安公主 (?~733)

李重俊 (?~707)

唐中宗女永寿公主 (?~685)

唐中宗新都公主

唐中宗成安公主李季姜 唐中宗李显第六女

唐少帝李重茂 (695~?) 唐朝皇帝

李素节 (648~690)

李上金 (?~690)

李孝 (?~664)

李忠 (643~664) 高宗时期废太子

孙女:

唐高宗太平公主李令月 (665~713)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

唐高宗义阳公主李下玉 (640~691) 唐高宗李治的长女

唐高宗高安公主 (649~714) 唐高宗李治第二女

李承乾 (619~645)

李泰 (620~652)

女儿:

唐太宗新城公主 (634~663) 唐太宗最小女

女婿:

长孙诠 (?~659)

唐太宗晋阳公主李明达 (633~644) 唐太宗与文德皇后之女

唐太宗长乐公主李丽质 (621~643)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嫡长女

女婿:

长孙冲

唐太宗城阳公主 (630~671)

女婿:

薛瓘

杜荷 (?~643)

外孙:

薛绍 (663~689)

薛顗

薛绪

  同年(公元601年)出生的名人:

马周 (601~648) 唐朝宰相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

刘仁轨 (601~685) 唐朝宰相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

阎立本 (601~673) 陕西省西安临潼

杜君绰 (601~662) 陕西省西安

田仁会 (601~679) 陕西省西安

  同年(公元636年)去世的名人:

唐太宗汝南公主 (620~636) 陕西省西安新城区

道岳 (568~636) 唐代高僧 河南省洛阳市

20

送花
13
上一篇:庞涓
下一篇:刘希夷

最新评论


免费八字算命 缘主八字测算 免费八字排盘
免费八字算命姓名:
免费八字算命性别:
免费八字算命生日:
出生时辰:
√ 在线测试
河南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11358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