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名人录 清[公元1695年-1767年,汉军正白旗] 杨应琚(1695——1767年),清朝大臣。字佩之,号松门,青海西宁人,本籍辽海汉军正白旗人。雍正七年(1729)由荫生授员外郎,出任山西河东道。11年(1733),正值38岁盛年的杨应琚走马莅任西宁道,其时西宁的防务虽经几番调整,依然处于“一线东通,三面外暴”的孤悬局势。商旅常遭抢掠,大众不得安定。为改动这种被动局面,乾隆3 年(1738),杨应琚请准把原属临洮府的归德(后改称贵德)改隶西宁府。后又相继在丹噶尔城设县佐,在巴燕戎城设扶番通判厅,并将西宁北面的大通卫由永安(大通川北新城)移驻白塔城(大通城关镇)。乾隆4年(1739),杨应琚请准在黑古城(贵德县境),千户庄(贵德县境)、亦杂石(贵德县境)等九处当地就险建城,设防增兵。这样,西宁南北西三面构成绵绵数千里的军事屏障。自此,“营讯相连,鸿沟明晰”,曩昔惯于抢掠的人,只能“缩项矫舌,屏息而伏” 了。商旅来往自若,农牧民的出产也有了确保。四境牛羊遍野,牧童歌声相闻。他一就任,“即以校园为首务”,决计从兴办教诲下手,底子改动这种落后面貌。西宁原有府学一处,但校舍年久失修,破落不胜。他和西宁知县靳梦麟捐资重修,并从-一带聘讨教师前来执教,选拔西宁、碾伯二县秀才前来学习。他还会同西宁知府刘洪绪、西宁知县陈捐俸树立西宁县儒学,并订课程,置学田,确保教育的正常进行。在他的倡议下,碾伯县、大通卫、贵德所、丹噶尔城等地也相继兴办儒学、社会、义学多处。乾隆11年(1747),杨应琚又与刘洪绪、陈捐俸在西宁东关创设回民社学,开了青海兴办民族教诲的先河。为了办妥校园,杨应琚还亲身拟定“学约”,“学示”,以束缚、敦促当地官、教师、家长和学生。 杨应琚为政勤勉。在西宁府任内十几年里,他的脚印踏遍了各县、卫、厅、所。他还大力提倡种树莳花,美化家乡。还亲身“引流种树”,认为榜样。杨应琚还十分重视社会公益事业的建造,其间兴修小峡桥,惠民桥是最为杰出的成果。 杨应琚不仅是精明能干,政绩杰出的官员,并且仍是一位才学过人、勤于著作的专家。他写了不少诗词、碑记、考传和杂记。特别是他于乾隆13年(1748)修成的《西宁府新志》,弥补了“边地质野,文献无征”的缺憾,为《大清一统志》的纂修,供给了丰厚详尽的材料。对咱们今日研讨青海当地史和联合各族人民一起建造新青海,供给了稀少难得的前史材料。
杨应琚相关 清朝甘肃巡抚 清朝山东巡抚 清朝云贵总督 清朝两广总督 同年(公元1695年)出生的名人: 陈谢勇 (1695~?)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 曹頫 (1695~?) 辽宁省辽阳白塔区 爱新觉罗·胤禄 (1695~1767) 康熙皇帝第十六子 北京市东城区 章佳·尹继善 (1695~1771) 满洲镶黄旗 黑龙江 陈倓 (1695~1739) 江苏省扬州仪征市 同年(公元1767年)去世的名人: 庄有恭 (1713~1767)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程廷祚 (1691~1767) 江苏省南京江宁 爱新觉罗·胤禄 (1695~1767) 康熙皇帝第十六子 北京市东城区 毛大经 (1734~1767) 浙江省衢州衢江区 王检 (?~1767) 清朝大臣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