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 镇安县名人录 [公元1870年-1953年] 赵清平(1870~1953),艺名安子,镇安县云盖寺人。家庭经营工商业,清光绪二十年(1894)因灾破产。赵安子迫于生计,只身流浪关中,被泾阳县云阳镇安吴堡子安吴寡妇(系资政大夫吴介侯的夫人)收留,拜二黄名家贺鸿生为师学艺。由于他勤学苦练,很快成为汉剧须生中文武兼备的演员。清末民国初,在陕、甘、豫、鄂四省,被誉为二黄须生的“泰斗”。据《陕西戏剧史料丛刊》第二期《汉调二黄的地域流派及沿革简述》记截:“赵安子素以生末见长,多演三国戏,艺术造诣很高,能编会演,徽调、梆子戏艺人竞效赵氏为师者不少”。《陕西戏曲剧种志》第一辑《汉调二黄》载:“以扮演须末称著的赵清平,博览群书,悉心研究人物,饰《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剧中的诸葛亮,能根据剧情的发展,体会人物处境,把平静、焦虑、惊恐、沉思、决断、悲哀等细腻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层次分明,淋漓尽致,三秦观众称其为“活孔明”。他在整个艺术生涯中,始终是继传统不泥古,尊师法不守旧。尤其对汉调声腔矢志改革,通过创造性的发展,吸取京、徽之长而自成一家。 光绪二十四年(1898),赵安子偕同名旦吴宝卿(字小泉,山阳县人)入京献艺,在艺友的帮助下,一时名声大噪,观众场场暴满。消息传入清廷,被慈禧召进宫内唱堂戏,并为其挂了金牌。据《名伶吴宝卿传》(1927年山阳县何如悟撰)记载:“小泉曾赴京为圣献技,同赵公(安子)合歌共舞圣前,钦赐银物,荣归西府”。由此可见其在京演出的盛况。辛亥革命后,陕西督都张凤翙和革命军师长张云山在西安创办第一个二黄科班“鸣盛学社”,赵安子和其老搭挡吴小泉均被聘为该社教师。在其精心传授下,培养了雷鸣震等一批二黄中坚力量,为西安和商洛汉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赵安子一生性情耿直豪爽,不作金钱的奴隶,在其任西安茶商局长和“鸣盛学社”教师期间,曾多次拿出个人积蓄救济穷人和支持班社。“鸣盛学社”每次面临绝境,都是由他领衔挂牌演出,度过危机。他的这些义举至今仍被西安“二黄会”广为传颂。 民国19年(1930) 58岁的赵安子突然下肢偏瘫,不得不离开舞台生活而回到云镇家乡。在抗战前后,每逢“五福班”和“安乐社”回到云盖寺时,他总要请人将自己背上戏楼“-”演出,先后曾由尹荣山、刘结子、王安魁等班社头面人物为其配戏。 新中国成立后,赵安子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1950年秋,张凤翙副省长将其接到西安检查治疗。1951年,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到西北考察中国戏剧时,亲临南院门大众剧社看望赵安子,并赠给旧币三百万元(折人民币300元),供他安度晚年。1951年12月,省文化部门应西安观众要求,安排赵安子在南院门剧场坐场演出《斩李广》,门票被抢购一空。1953年病逝于云盖寺。
同年(公元1870年)出生的名人: 宁济仲 (1870~1955) 陕西省汉中宁强县 李起荃 (1870~1947) 陕西省汉中佛坪县 陈锦涛 (1870~1939)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 黄景棠 (1870~1915)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 陈洵 (1870~1942)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 同年(公元1953年)去世的名人: 孙浚伯 (1913~1953) 陕西省渭南澄城县 姚吉乔 (1892~1953) 陕西省商洛商州区 杨培源 (1912~1953) 陕西省铜川宜君 冯家遇 (1888~1953) 天津市河北区 彭玉如 (1892~1953)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宋德清 (1923~1953) 土家族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