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名人录 [公元1916年-1943年] 谢凤安,又名轨道,1916年出生于儋县新英镇南岸村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读了三年初小,因家境艰难,-辍学。他胸怀大志,坚持自学,在家里一间简易小房的横梁上,挥笔写下“努力奋斗建造吾家邦”9个大字,以鞭策自己。1934年7月,考入儋县中学简易师范班(四年制)。在学校里,他不知疲倦地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在宿舍里,伏案攻读从党的秘密联络——“月丰理发店”借来的《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世界知识》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使他开阔了政治视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1935年10月,由林国柱、谢宝辉的介绍,于南岸村党支部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凤安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他以壁报、校刊为阵地,撰文宣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唤起人民抗日热情。 1938年8月,谢凤安在儋中简易师范班毕业,当了新州小学教员。他除了教书外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形式,向学生灌输抗日救亡思想。他还亲自组织新州镇、盐场村民众夜校,并利用周末晚上到夜校上课,教青年学习文化,动员他们参军抗战,保卫家乡。在这琼崖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他象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在日夜运转着工作着。 1939年2月日寇侵占海南。4月,侵略者的魔爪伸进儋县。县委派谢凤安、谢宝辉、羊城高等人到东成乡翰苑村,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队伍。不久,吴绍荣、潘江汉率领儋县抗日武装宣传队到翰苑村(后谢凤安接任队长兼支部书记)。为了促使国民党地方部队与我党合作,实现全民抗战,县委派谢凤安到国民党儋县第四区游击大队工作,任政训员。他上任后,争取大队长王焕同意和支持,成立政治工作队。布置政工队员到各乡村搞抗日宣传,发动群众以村为单位,挖战壕,筑寨门、围栅栏,修防御工事,并组织基于武装队员巡逻放哨。在谢凤安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推动下,促使这支国民党地方部队在抗战初期,能和我琼崖独立总队三大队在儋县并肩战斗,抗击日伪,发挥了较大作用。 同年秋,由于张兴叛变革命,投靠国民党。王焕对在其部队的共产党员一反常态,冷眼相向,经党组织同意,谢凤安等离开儋县第四区游击队,到琼崖特委党校学习。为了实现建立、巩固琼西抗日根据地的战略目标,开创琼西地区抗日新局面,使特委、总部移到大南区根据地具有良好条件,1939年冬特委派他和符志行、王茂松(王昌)回那太周围开辟太南区根据地。他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符志行、王茂松任委员(直属特委领导)。 谢凤安初到新区,面临着群众基础差、语言隔阂等等困难,工作开展十分不便。为了克服重重困难,他亲自制订工作方案,和符志行一道深入清平、和祥、和民警乡村开展群众工作,组织青年办夜校,进行抗日宣传,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了木排、武教,罗便等村党支部。并在工作审向当地群众学会了比较难讲的临高话。他以身作则,吃苦耐劳。日伪在西路重镇那大驻扎重兵,经常下到大南区各乡村“扫荡”。他们经常与敌人周旋于双岭一带山区,风餐夜露,粮断挨饿,没有饭吃,就采野果充饥;没有鞋穿,就动手打草鞋,从来没有哼过一声苦。他团结同志爱护下级。制订工作方案和作出重大决定时,他总是事先征求符志行、羊德光等同志的意见,尊重他们提出的主张和意见,生活上互相关心,情同手足。当时斗争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他除身上穿的一套半旧衣服和一个小布袋装的几本马列著作、工作日记外,一无所有。羊德光同志看见他衣服少得可怜,就将自己一件半旧的裤子送给他,可他舍不得穿,又转送给衣服破烂的警卫员。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即使布病躺在床上吃不下饭,也坚持为党工作。有一次,他的疟疾又犯,正打摆子,浑身发抖,还坚持和符志行等人开会研究工作。 1910年秋,他和符志行到特委汇报大南区工作。冯白驹捂记指示他们。要尽快组建武装队伍,开展斗争,以打通琼崖东路与西路的交通线,把大南区建成坚强的抗日战斗堡垒。他们回来后,根据特委指示,分头深入大南区管辖的各个乡村,发动群众捐献枪弹,成立武装锄奸队,打击敌伪,在斗争中不断地扩充队伍,全面打开了创建太南区革命根据地的局面。不久,他调离大南区,回到儋县工作。 1941年7月,李汉调特委工作,谢凤安接任儋县县委书记。当时儋县革命斗争环境仍然十分恶劣,他从特委学习回来到任后,立即召开县委会议,制订工作方案,亲自下到全县各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传达县委指示,指导各基层党支部书记开展健全发展党支部工作。为了提高全县党员骨干的理论素质和工作水平,县委在敌人鼻子底下,于县城近郊盐场村和白马井附近的竹古村,开办两期各有40多名党员骨干参加的学习班。谢凤安亲自主讲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以及如何在艰苦环境里开展群众工作、壮大我党力量的方式方法。他白天上课,晚上教大家唱《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颂》等革命歌曲,使训练班开得生动、活泼,收效很大。为期15天的党员骨干训练班结束后,学员们回基层,为健全、发展儋县党组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谢凤安十分重视抓枪枰子,搞武装斗争。他接任县委书记不久,便派人去与在国民党游击队三大队当一中队长的王大洪(地下共产党员)取得联系,并通过王大洪通知担任儋县抗日游击队特务中队长的王怡亭到县委开会,研究如何利用李汉在任时,党在国民党游击队秘密保存下来的武装力量举行起义,组建革命武装队伍事宜。大家经讨论决定:把一中队枪枝全部取出,请示特委重新编队,王怡亭特务中队慢一步起义,但要密切注意形势,及时请示县委。由于情况突变,敌人加快对特务中队吞并行动。王恰亭通过东成党支部书记李朝昌及时向县委报告,举行取枪起义。谢凤安亲自带领一、四区党支部全体党员接应起义,取走全部枪枝转移根据地,并通知各基层党支部选拔优秀党员和动员青年参军。同年11月,120多名革命青年集结在临高办事处驻地和民乡略茂村正式编队。 谢凤安还特别重视抓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日斗争提供宽广活动基地。1942年3月,大南区各乡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得到发展和巩固,四支队在大南区根据地活动,革命武装力量发展、壮大,建立全县性的抗日民主政权条件基本形成。他及时地将这一问题,提到县委的议事日程,并为此亲自写报告请示特委。根据特委指示,于同年5月首先成立了临儋联县抗日民主政权——临儋联县办事处。10月,临儋联县办事处撤销。他带领县委机关到清平、洛基两乡交界的加朗、大域等村驻扎,组织建立儋县抗日民主政权一儋县联乡办事处。随后,他代表县委到各区、乡考察,物色政权领导干部,建立区政权1个,乡政权16个。每个区乡政权的成立,他都亲自到场指导,布置开展工作。 1943年6月,由于谢凤安在艰险的环境里,长期工作,积劳成疾,病倒在石牌地区。因缺医少药,不幸于是年7月,病逝在洛基乡西风村。群众悲痛地把他安葬在青松环绕的西风坡上,面对着青山绿水。
同年(公元1916年)出生的名人: 潘世征 (1916~1961)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 潘焱 (1916~1999)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 颜吉连 (1916~2011)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 林基路 (1916~1943)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 卓琳 (1916~2009) 云南省曲靖宣威市 同年(公元1943年)去世的名人: 欧照汉 (1901~1943) 海南省万宁 黄秀仙 (1913~1943) 海南省琼海 王公护 (1898~1943) 海南省白沙 许如梅 (1919~1943) 海南省文昌 章礼 (1902~1943) 海南省万宁 何德裕 (1902~1943) 海南省海口琼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