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 揭西县名人录 清[公元1867年-1926年] 曾习经,字刚甫,号蛰庵,清揭阳县霖田都湖镇(今属揭西县)人。其先祖原籍福建莆田,后迁居揭阳棉湖。其父曾中孚,武生,官至蓝翎把总。曾习经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兄弟四人,排行第三。其家庭教育严格,兄弟"习礼于庭,揖让升降皆中矩度"。曾习经少时颇有天资,刻苦学习,从其兄曾述经就读。光绪十四年(1888),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雅书院,在两广各府州县选拔人才到广雅书院深造,曾述经、曾习经同被选中。曾习经在广雅书院"百学无不窥",尤其在诗作上徘恻醉人,为院长梁鼎芬所赏识。其后曾习经转读学风更为活泼的学海堂,与梁启超、麦盂华同窗交谊甚深,常与梁启超到潮州会馆通宵煮 茗谈艺。 光绪十五年(1889),曾氏兄弟同登举人。翌年,曾习经得中进士。光绪十八年(1892),以殿试成绩优异,授户部主事。从此在户部任职长达十余年。户部尚书翁同龢赏识他的才干,举荐其当上管机要补官,不久调升户部员外郎。 曾习经与梁启超为莫逆之交。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梁启超在京发动公车上 书,成立京师强学会,曾述经、曾习经都积极参与,曾习经与维新人士梁启超、麦孟华、夏曾佑等日相过从,文酒之会岁余不辍。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中国败师,曾习经与梁启超为此忧伤憔悴,两人的感情相通,皆为忧国事。晚上两人坐在西山碧云寺门之石桥上,对月谈论国事,说到悲痛处相抱恸哭。翌年,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曾习经依依惜别,赋诗赠行:"楼头缺月夜向晓,骑马与君相送行。前路残春亦可惜,柳条藤蔓有啼莺。"在此期间,国事日非,不少爱国志士-离开北京,曾习经写了一些送别诗词,充满对祖国前途和友人命运的关切之情。吏部主事江逢辰(字孝通)是广东归善(今惠州市)人,其为官清正,主考时拒贿,在这一年以告假养母为名,失意南归。知音远去,孤根无托,曾习经以《送江孝通归里》二首赠行,寄托其满怀幽愤: 忧愤终何补,倾危势己深;天心实仁爱,雪意况阴沉。 不寐迟明发,临风寄远襟;孤根亦何赖,所得是知音。 此日饮归客,前期送逐臣;着眼不得意,相顾各沾巾。 莽莽春无主,凄凄去所亲;未应从屈贾,歌哭损天民。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光绪帝"诏定国是",宣布开始实行维新变法。二十七日,慈禧太后先发制人,迫令光绪帝将其老师翁同龢免职家居,曾习经预感到维新运动的前景艰险,写下了被梁启超称为"光晶炯炯,惊心动魄,一字而千金"的《送翁常熟师傅归里》组诗,透露出心中无限悲愤,其中之一云: 誓墓今头白,还山闵世纷。徘徊终自信,哀怨有深文。 怅望期前哲,忧危感至尊。行行重回首,漂泊奉明恩。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曾习经有不少旧交惨遭杀害或流放,曾习经对时局朝政深感绝望,其诗作悲怆低沉,《病起不寐读〈党锢传〉》一诗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秋至何妨折,明灯竟自煎。不才逢世难,将泪寄遥年。 此意无人识,孤情不厌偏。惟怜新病后,残月曳虚弦。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曾习经避难于京郊平谷,蛰居三个月,无时无刻不想念在敌人铁蹄 下的北京城,想念远在天涯的故乡。这期间他写了不少悲慨苍凉的诗篇。兹录其《平谷杂诗》十八首之二,以见其对国事之深切忧思: 其三: 秋气已如此,归期竟寂寥。国殇何处酌,乡泪暗中消。 觅食艰梁稻,看人揠豆苗。荒山愁茧足,农圃坐相邀。 其十二: 未倦穷途意,新凉正养疴。故家辞岭海,残梦落交河。 夜雨淋铃曲,秋风敕勒歌。杜陵原野老,流泪满江沱。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实行新政,财政部、户部改设度支部,掌管全国财政,管理田赋、关税、榷课、漕仓、公债货币、银行及会计度支一切事宜。曾习经升度支部左参议,旋升度支部右丞,兼任法律馆协修、大清银行监督、清理财务提调、印刷局总力、-编查馆学部咨议官等职。当时度支部新创,财政筹划事关新政之基础保障,曾习经长期在户部工作,精通财政,徐世昌曾称赞他"综理精密",朝廷对他寄予厚望,光绪帝两次召见他。他亲赴日本考察,以资借鉴。部中所定章程,举纲挈要,多出自曾习经之手。一些重大举措,如改铸银币、创办税务学堂、设纸厂、开印局等,曾习经都是主办者,策划尤精。 然而,辛亥革命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曾习经深知清廷之崩溃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就在清帝退位前一日辞官退隐,永别官场。此后,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到处罗致人才,其左右要人多为曾习经之旧交,他们尝劝曾习经复出,他一一谢绝。民国政府曾三次聘其出任财政部长、广东省长之职,他固辞不受。他以清朝遗老自居,在直隶宁河杨漕(今属天津)购地筑舍,躬耕陇亩,"布衣草履,日随老农课晴雨,话桑麻,绝口不谈时事。"农闲回故乡探望0和兄弟,并常接济亲戚朋友中贫病孤寡者。他自号蛰庵居士,常与三二清朝遗臣结社吟诗,"啸歌自乐,不尤不怨,不歆不畔"。于诗作更加认真,梁启超说他"诗不苟作,作必极锤炼"。他诗学甚深,遍学魏、晋、唐、宋诸大家,早年近体学李商隐,古体宗谢灵运,中年取径陈师道、梅尧臣,晚岁则出入陶渊明、柳宗元。其诗熔铸诸家,而不习其貌,自辟高境。其七 绝在晚清诸家中尤为出色,丰神绝世,味之无尽。一首《自题蕉桐凉月画扇》,写凉夜静美之境,颇得-真趣: 蕉桐经雨色逾静,云月通宵气已秋; 攲枕乍闻初雁过,拂帘低见一萤流。 曾习经写词,颇多绮语,均极缠绵婉约之致。至于后期,历经世事多半,风格一变而趋沉郁。《尉迟杯·题半塘老人〈春明感旧图〉》,作于庚子(1900)七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光绪西逃之时,词旨隐微而不晦涩,用意沉厚: 长安路,渐岁晚,哀乐伤如许。深深径草人稀,愁送流光轻羽。凝尘画壁,谁记省,时共欢聚?黯清怀,泪墨空淹,小窗还展緗素。因念九陌生尘,几题叶吹花,胜事如故。最苦山阳闻夜笛,仍惯见,河桥客去。如今向,天涯海角,迥遥夜,商歌独自语。便相思,断袂零襟,梦魂空凭凝伫。 然而杨漕多为盐碱地,曾习经又不善经营,岁屡不登,入不敷出,只好变卖图书、字画、古玩以维持生计。但他并不后悔,曾对人家说:"我受朝廷厚恩,历经数职,能于国变之先引去,大节无亏,差可-。'节操'二字,不可不慎也。"1918年之后,长兄、0相继去世,他悲恸不已,又因患痈疽已溃破,十分痛苦。梁启超惟有送点钱以表慰问。1926年10月4日,曾习经病逝于北京宣南潮州馆,终年60岁。 曾习经之后事,悉由 梁启超、叶恭绰为之料理。梁启超为其遗像题辞: 卓牵之才而示物以无竟,介特之操而予人以可亲。其施于政事者,文理察密而不损其器识之俊伟;其发为文辞者,幽怨徘恻而愈显其怀抱之清新。既不能手援天下之溺则归洁其身,年四十四全节以去,六十而返其真。呜呼,此揭阳曾刚甫右丞遗像,有清易代之际第一完人! 曾习经藏书甚丰,好研究版本,所藏书籍皆署有"湖楼"二字。后因贫病交加,不得不变卖。遗著有《蛰庵诗存》、《蛰庵词》、《蛰庵文存》、《曾习经字帖》等。曾氏书法,源出六朝,旁及-写经,古雅脱俗,亦能作瘦金体书。广东省博物馆藏有其行书黄庭坚诗轴。 棉湖镇 棉湖镇位于榕江南河中游东岸,是粤东平原的一个古镇,创建于宋仁宗年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全镇总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镇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辖10个居民委员会和14个村民委员会(30个自然村)。全镇有中专学校1所,中学5所(其中在建1所),小学19所(其中在建1所)。二000年全镇总人口978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435人,农业人口42449人…… 详细++
同年(公元1867年)出生的名人: 王彭 (1867~1927)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蔡柏青 (1867~1952)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 陈敬岳 (1867~1911)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 徐骧 (1867~1895)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 陈昭常 (1867~1913)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 同年(公元1926年)去世的名人: 丁仁长 (1861~1926)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秦明纲 (1862~1926)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金佛庄 (1897~1926) 浙江省金华东阳市 贺威圣 (1902~1926) 浙江省宁波象山 陈顺 (1886~1926) 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 李传楷 (1871~1926)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