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 顺德名人录 [公元1921年-1945年] 康浪平,原名康良年,曾用名康宁、康志岗、康瑞源,1921年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县龙江镇一个店员家庭里。他的父亲原在广州市一家私人商店当店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勤俭持家。1931年,康浪平父亲的老板从广州迁至广西南宁开商店,康浪平全家六口随之来到南宁落户。 康浪平自幼聪颖好学,勤奋读书,热爱劳动,助人为乐。1936年,15岁的康浪平来到南宁尚实中学就读。他特别喜欢读书,常在课余浏览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尤爱读高尔基、鲁迅等进步作家的作品。他多才多艺,对音乐、版画也有浓厚的兴趣。 1936年6月,桂系李宗仁与粤系陈济棠联合发动抗日反蒋的两广事变。为了制造舆论,扩大声势,广西省政府当局决定各中学停课,全体师生一律到各地宣传抗日救亡。康浪平随师生们下乡宣传,十分活跃。从广东来南宁维镇中心小学任教的共产党员李俊成和吴燕宾老师在宣传队中发现康浪平思想上进、聪明机警,便有意培养。康浪平在李、吴两位师长的引导下,课余秘密研读了《社会发展史》、《唯物辩证法》和《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思想更趋成熟,更热心参加抗日宣传活动,遂成为尚实中学的一名得力骨干。 同年秋,两广事变和平解决后,广西当局把外来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驱逐出境。李俊成和吴燕宾这两位教师于是年被无理解聘返回广东。李、吴在离开南宁之前找到康浪平,语重心长地勉励他不要为时局所惑,继续努力,追求光明。对老师的谆谆教导,康浪平铭记心头。 康浪平与李、吴两位恩师惜别后,决定辍学,以便减轻家庭负担。他的父亲介绍他到本市智利布店当店员。在布店期间,他抽空自学党的有关抗日的方针和政策,学习党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了政治觉悟,加深了对党的认识。1937年,年仅16岁的康浪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6月,康浪平辞去了智利布店伙计的工作,冒着生命危险,专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主要是在南宁发动工人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当时,党的经费非常有限,脱产搞地下工作的同志没有工资,亦无补贴,生活艰难,有时连一日两餐稀饭都没有着落,但康浪平不怕苦,不怕穷,忠心耿耿干革命,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1939年11月,日军入侵广西,桂南各县市相继沦陷,南宁也成了敌占区。这时,中共南宁特别支部召开骨干会议,研究新形势下党的中心工作,决定派党员梁寂溪利用社会关系打入南宁民团指挥部,对爱国将领、民团指挥官梁瀚嵩做-工作。梁瀚嵩出面组建了南宁战时工作团,梁寂溪任副团长,辅助他工作。于是,南宁各党支部借机发动一批党员和爱国青年、学生进入战时工作团,并在该团成立了党支部,由阮集群任支部书记。 康浪平按组织的安排,参加了战时工作团的工作。他和一批党员奔赴绥渌、扶南、同正、隆安等县的农村,发动群众,团结社会各阶层,坚持抗战。当时战时工作团的工作人员是没有工资的,每月只有九元(桂币)的伙食费,仅仅够吃饭,而工作任务则十分繁重紧张。康浪平毫无怨言,吃苦耐劳,竭尽全力,深入乡间,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提高民众的觉悟,使这几个县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也为日后在这些地区发展党的组织和建立游击武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冬,南宁光复。1941年初,南宁战时工作团的同志奉命回到南宁。康浪平、张声震、唐健、何巨之等党员被安排在上国镇小学任教。党组织在该校恢复了党支部,康浪平任支部书记。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桂西南特区搞好中上层人物的-工作,掩护地下党活动,并在广大农村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同年7月,康浪平派唐健到邕宁那莲乡接任那莲党支部书记;8月,又安排何巨之、詹树南、韦树高三位党员到邕宁那陈中心小学任职,在该校建立党小组,开展农村工作。 1941年,上思县成立中共特别支部。为了加强对该县工作的领导,1942年8月,康浪平根据中共桂西南特派员覃桂荣的安排来到上思县,协助上思特支书记林克开展工作。康浪平服从工作需要,来到边远山区上思后,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上思特支的领导成员之一,又代表桂西南特派员覃桂荣指导上思特支。在上思县,他的公开职业是该县东安中心校的教师。在那里,他秘密宣传革命思想,物色和培养骨干,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党的力量。经过数月的努力,在1943年间先后发展了黄泽金、黄高煌、刘斌等一批进步青年为党员。这些同志,为日后在东安建立党支部和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 1942年,桂林发生了“七九”-事件。接着,1943年1月南宁相继发生“一一五”-事件,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逮捕,一些革命同志纷纷离开南宁到郊区暂时避难。党组织要把他们转移到安全地方却又难以安排。此时,康浪平利用寒假回南宁探亲得悉此事后,便把陈国境、唐启明、张声震、雷达、黄显志等党员先接到上思县,再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安插到钦县、防城县乡下小学任教,有效地保护了这些党员骨干。康浪平本人也随即转移到广东钦县(今广西钦州)大寺乡小学教书。 1943年2月,中共广西省工委代理副书记黄彰在武宣县通挽乡召开桂西南党员骨干会议。会议根据时局特点,决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农村和边界山区。会上还决定成立南路特别支部,将从南宁、上思撤到钦县、防城一带的党员集中起来,领导开展农村工作,发挥他们的作用,康浪平被任命为中共南路特支书记。 康浪平受命后,根据上级指示和武宣会议精神,把钦、防一带的党员分片组成三个党支部和两个党小组,大多数的党员仍以乡村教师为职业,活跃在钦县、防城的乡间,进行秘密活动。他们一方面认真教学,上好文化课,精心育人,深得校方、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另一方面,他们对高年级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抗日、民主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走向革命。在这些党员教师的教育下,部分思想进步的学生参加了革命队伍。 康浪平在南路工作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工作又十分繁重。作为党支部书记,他还要做好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每逢星期六下午,他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都要深入到很分散的各个基层组织检查指导工作。当时的党员大都分布在穷乡僻壤,离他的驻地都不近,最近的也相距10多华里,远的达几十华里。他从不怕苦不畏难,跋涉于崎岖的山间,亲自到各个点组织同志们学习、谈心,鼓励大家坚持斗争,战胜困难,使党员们坚定了信念,提高了觉悟。当时党的经费十分拮据,康浪平当小学教师每学期收入才1000多斤稻谷。他省吃俭用,除维持生活的最低需求外,把剩余全部交给组织作为党费。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同志们也纷纷把薪俸除留下基本生活费用外,其余的都交给组织作活动经费。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在这一地区得以顺利开展,打开了局面。 1944年秋,日本侵略者为打通东亚大陆交通线,再度入侵广西。广西的很多县市相继沦陷。为了根据形势的变化部署工作,康浪平于10月中旬从广东钦县回到广西上思县,与中共上思特支书记林克共同研究,商定以上思的东安乡为据点,由林克出面筹办青年训练班,培养骨干力量,以便建立抗日武装队伍。经过宣传、物色和动员,有10多名热血青年自愿参加,于同年12月开课。此时,康浪平已回钦县工作,他特地两次赶来给学员做抗日战争的形势报告,宣传共产党关于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当时由于日军很快就从上思撤走,中共南路特支的大部分同志也随之离开了上思,因而组建抗日武装队伍的计划未能实现,但这些经过培训的青年成了日后上思地下党发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的革命种子。1947年10月,上思起义时,该训练班的大部分学员都成了武装起义的骨干分子。 1943年到1944年间,康浪平活动于广西上思和广东钦县、防城之间,因为离上级党组织太远,很难汇报工作和听取指示,但康浪平独立工作能力很强,能把握大方向,正确分析形势,紧密依靠群众,在粤桂边境的十万山区打下了较牢固的工作基础。 1944年11月,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广西省工委决定撤销南路特支,把所有党员调回广西重新安排。后来,一部分同志到兴业县参加桂东南武装起义,一部分同志回到原来的工作地,发动民众投入抗日游击战争。早在1939年南宁第一次沦陷期间,地下党就在邕宁县三官区的大塘和八尺区的那莲两个乡活动,已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省工委便决定由康浪平负责,组织力量到这两个乡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康浪平接受任务后,在邕宁县积极开展工作。同年12月,派党员李煜、詹树南、周学全到该县三官区重新建立大塘党支部,带领当地民众抗日。1945年1月,他和张声震、黄芳、梁慧姬等人离开钦县,来到邕宁八尺区工作。 八尺区原来就有抗日游击队活动,群众基础较好,康浪平到此地后,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活动,团结和争取原有的抗日武装,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力量。他为了便于开展工作,通过八尺区区长滕达富(曾加入党组织,后-)的关系,打入该区公所任办事员,取得了合法的身份。其后,张声震也通过其他人介绍当了那莲乡副乡长,黄芳和梁慧姬在那莲乡乌兰村当教师。在康、张、黄、梁等同志的深入发动和广泛宣传下,那莲乡各阶层人士纷纷动员起来,大力支持抗日武装斗争,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有声有色。同年春,康浪平发现那莲乡游击队副大队长陈高与八尺区区长滕达富有矛盾,及时调解,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化解了矛盾,避免了一场自相残杀的危险。 1945年3月28日,仍盘踞在南宁的日本侵略军突然到那莲乡大举“扫荡”,地下党立即率领游击队和各村群众奋起反击,终将日军赶跑。第二天,那莲乡政府为了激励游击队和全乡人民的抗日斗志,扩大影响,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反“扫荡”胜利庆祝大会。康浪平等人从八尺区公所兴冲冲地赶来那莲参加庆祝活动。大会尚未开始,大约在上午10时许,街上突然传来“日本鬼子又来了”的叫喊声。游击队员马上机警地奔出圩头布防,迎接战斗。参加大会的各村村民迅速疏散。实际上,当时日军并没有出动,而是地方上的反动分子故意捣乱,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他们趁人们疏散混乱之际,开枪杀害了康浪平。这位年轻有为、才气横溢的共产党员不幸遇难,时年24岁。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刘镇夏 (1921~1949) 广西自治区防城港港口区 刘山 (1921~1947) 陕西省商洛丹凤县 冷长海 (1921~1953) 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区 刘国志 (1921~1949) 四川省泸州市 同年(公元1945年)去世的名人: 彭懋桂 (1905~1945) 广西自治区玉林玉州区 刘别生 (1915~1945)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 刘逢川 (1909~1945)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 林国兴 (1924~1945)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 刘文树 (1911~1945)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 赖懃 (1905~1945)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