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四川乐山名人 尧茂书

尧茂书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乐山市 五通桥名人录

[公元1953年-1985年]

尧茂书,1953年4月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一个工人家庭。他从小生活在长江边,5岁时,望着看不见头尾的长江,问爸爸:“这水从哪儿来?流向哪儿去?”爸爸说:“这水从很远很远的雪山上来,流到蓝蓝的东海去。古老的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条龙啊!”小茂书对爸爸说:“我长大了,要沿江走到东海去,从龙头走到龙尾。”《鲁滨逊漂流记》、《格南特船长的女儿》等启蒙读物在他小小的心中产生了影响。7岁起,他开始在岷江里游泳,14岁时,在乐山市3000多人畅游岷江竞赛中获第28名。

初中毕业后,尧茂书到乐山一家印刷厂当一名照相制版工。他排除各种干扰,一头扎进摄影艺术的海洋。为拜师求学,常常不顾走来回两百多里的山路,向老摄影师请教。到大自然中摄取奇异、壮丽的自然风光,几年间从未间断。1972年,尧茂书调到西南交通大学,因摄影专长而当上了专职摄影员,他的摄影作品被国内不少报刊、杂志刊用。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接纳尧茂书为会员,中国铁道出版社聘请他为特约摄影记者。

然而,尧茂书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继续追求更宏大的目标,结束“长江自古无人漂”的历史。他看到一本国家考察队拍摄的《长江》画册,立即被长江源头的壮丽风光吸引住了,同时也为画册中长江源头仅有几张黑白照片而惋惜。

当今世界上著名的大江大河都被人从头至尾地漂流过,惟有地处中国腹地的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却从未有人涉足。当美国著名漂流探险家肯·活伦拟率队来华漂流长江的消息传来以后,尧茂书,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驾着自己“龙的传人”号,揭开了中国人首次漂流长江的序幕,去完成被外国人称为“最后的伟大征服!”并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万里长江源头的皑皑冰川顶上迎风飘扬。同时,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尧茂书还要用自己的毅力、胆识和智慧,将长江风貌,特别是长江源头奇异的景色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了长江漂流探险的顺利进行,尧茂书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于1982年6月对大渡河中下游进行了试漂。在西南交通大学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尧茂书于1984年9月6日从峨眉山市启程,经兰州、西宁、格尔木一线到达江源,并随漂流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为积累更多的漂流经验,从1985年2月18日,他连续三次试漂金沙江中段并成功漂越长江第一峡一虎跳峡。前后4次试漂长达1000公里。对长江漂流的艰险,尧茂书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出发前,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长江源头给学校同事的信中写到:“这次万里长江的激流探险计划,是很艰巨的,将会遇到不少困难。但中国人无论如何要争取在全世界第一次漂流长江,这一点不仅是我个人的夙愿,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1985年6月20日,尧茂书在青海省境内的纳钦曲下水,开始了只身漂流长江的撼天动地之举。上午6时,他身穿救生衣,将“龙的传人”号橡皮艇放进沱沱河上游一条相对较大的小溪中,漂流正式开始。由于水浅,船行中时常搁浅,需反复下水推船。8时,漂至接应处,大家将行李装上船,疾风中,尧茂书与众人一一握别。9时,他的三哥上船,随漂一程,为尧茂书送行,并用随身携带的摄影机为尧茂书拍摄了一段有关启航的影片。在漂流中,为防止解冻后的冰块划破船,他们小心异常;为拍哈熊的照片,被哈熊追嚎;为抓紧时间,兄弟俩加班夜航,凭借星光奋力划行。

对源头的漂流和考察,尧茂书发现河水至葫芦湖后便从南折向东去,这才是万里长江真正的“第一湾”。过去人们对江源冰川葫芦湖130余公里的长江最上游段缺乏认识,因而产生了万里长江发源于祖尔肯乌拉山北麓的错误判断。仅在姜古迪加冰川南北两沿,尧茂书就拍摄了18盘电影胶片和上百个胶卷。为研究长江源头,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6月23日,经过四天三夜艰苦漂流,“龙的传人”号于6时许漂出泽地进入沱沱河。中午11时进入沱沱河沿(唐古拉山)。由于皮肤被紫外线严重灼伤,严寒之下,尧茂书的脸部脱皮、溃烂、结痂,人也变得又黑又瘦。此前,他曾多次来这一带做考察,但熟悉尧茂书的藏胞竟不敢相认。两人在当地受到群众热情接待,吃上20多天来第一顿饱餐。

6月24日,由于尧茂书的三哥假期已满,尧茂书只能独自一个人继续漂流。8时,尧茂书送别三哥,两人难舍难分,当送三哥的汽车开走时,他难过得背过脸去,大哭起来。三哥走后,他的担子更加重了。他在自己的漂流日记中写到:“不过我能担起,我要继续前进。”

在对唐古拉山附近的班得措鸟岛湖进行了两天实地考察后,尧茂书于6月30日下午回到沱沱河沿。他的大哥尧茂森给他带来了最急需的胶卷及一些生活必需品。当大哥一眼看见弟弟时,竟吓了一跳,只见尧茂书面容漆黑,脸嘴溃烂,人已变了样。大哥还带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尧茂书漂流长江广播稿,以及《四川日报》的有关通讯。尧茂书看后异常激动,决心无论有多大困难,一个人也要继续完成漂流。

7月6日,尧茂书早起,饭后感到腹中不适,全身无力,为争取时间,还是将船打足气后坚持起航,此时红日东升,峡口两岸一片金辉。尧茂书在船上发现了好角度,集中精力抢拍照片,拍摄完毕收拾相机时,突然看见眼前白浪滔天,水声大吼,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船头,船已逼进大峡口。尧茂书沉着冷静,奋力死拼,冲出浪谷,终于将船安全地划到左岸一个小沙洲边。此时偶遇两位青年藏胞,方知此峡名“烟瘴挂”(一丈挂)。尧茂书在漂流日记中记下:“此峡实为长江第一峡也。”

在其后的16天里,尧茂书在通天河上以江水为伴,以野兽为邻,力排艰险,披风斩浪,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沿途各地方政府和藏族同胞的支持帮助下,终于完成通天河段的漂流。

7月23日,尧茂书拍摄了通天河的有关照片后,于10时30分出发,向金沙江进发。当地水文站的同志和藏族同胞聚集在通天河大桥桥头,频频向尧茂书挥手告别,向“龙的传人”号告别,祝尧茂书漂流平安。上午11时,尧茂书漂流到达三堆河口。此地险滩、暗礁密布,加之巴塘河水汇入通天河后,流量陡然增大,使通天河水流在这里激流汹涌,奔腾呼啸。漂流在这里进入了金沙江,也进入了长江最险要的航程。下午3时,漂流中突然遭遇一“大跌水”,经尧茂书奋力拼杀,直到晚上7时方过此滩。紧接又翻过5个大滩,舱中积满浪水,舀之不尽。至8时30分才在一大峡口拖船上滩。随后开枪三响以压群兽,便于休息。尧茂书在23日的日记中对金沙江描述道:“自今天到四川省金沙江后,两岸山岭高矗入云,植被很好,只是两岸二十——三十米内,都是大型岩石,故江中浪花激发,水流湍急,江面宽约四十至六十米。”这是尧茂书留给人们的关于长江的最后一段描述。此后,年仅三十几岁的尧茂书就献身于金沙江的滔滔急流之中。

1985年7月24日下午2时31分,藏族妇女英尔和兄登尔发现在河道狭窄,波浪汹涌的相古村通珈峡附近的金沙江水面,一支橡皮船反扣在露出水面的尖石上,距橡皮船约3米多远处有一用绳子与橡皮船连接在一起的红色漂浮物。由于江水冰冷刺骨,又无打捞工具,英尔兄妹只能勉强打捞起部分东西。打捞中,红色漂浮物被汹涌的江水冲走,船被拖上岸后,英尔兄妹发现了尧茂书的照相机、-、证件及《漂流日记》等。

1985年6月1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第一位漂流长江的人》为题报道了尧茂书首漂长江的事迹。随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等几十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对尧茂书的事迹也作了报道。1986年12月22日尧茂书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他“四川省优秀青年”称号,1989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巴蜀十大青年精英”称号。西南交通大学在校园为尧茂书塑像一尊,以纪念这位全世界首漂长江的英雄壮士。



  同年(公元1953年)出生的名人:

杨保民 (1953~1990)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

王世洲 (1953~1994) 云南省临沧镇康县

刘和平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

苏宁 (1953~1991) 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 江苏省南京栖霞区

姜大明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



  同年(公元1985年)去世的名人:

易仲冬 (1962~1985)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

朱勇 (1964~1985)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

王忠 (1966~1985)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

石建 (1965~1985)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

张进 (1910~1985) 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

洪逮吉 (1917~1985) 浙江省金华

9

送花
13
上一篇:杨纯
下一篇:刘正东

最新评论


免费八字算命 缘主八字测算 免费八字排盘
免费八字算命姓名:
免费八字算命性别:
免费八字算命生日:
出生时辰:
√ 在线测试
乐山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11358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