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山东威海名人 孙大中

孙大中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威海市 环翠区名人录

[公元1932年-199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大中(1932年6月20日—1997年5月1日),出生于山东威海。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孙大0生在山东省威海市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家中世代务农,父亲后来经商,母亲是家庭妇女。孙大中在家乡度过幼年,后全家迁居天津。新中国成立不久,孙大中随父亲到了香港,就读于香港华南中学。一年后返回内地,1951年毕业于南开中学,并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院系调整后入北京地质学院。1955年大学毕业,在合肥工业大学(前身为淮南煤炭专科学校、合肥矿业学院)矿物学教研室任助教。其间曾先后回母校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师从苏联专家拉迪什教授和郭承基教授进修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矿物地球化学。1958年底被破格晋升为讲师,并任矿物实验室主任。1964年调到地质部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现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文革”中他受到残酷破孩。彻底平反后,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地层构造研究室副主任、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室主任、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等职。1992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任负责人、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等。

长期以来,孙大中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并为之奋斗一生。他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展现出他的才华。40多年来,尽管他历尽了风雨坎坷,但他报效祖国的热忱不变,追求科学真谛矢志不移。从华北到华南,从太古宙到元古宙,从地表到深部,他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宽、地域广,加之长期而系统的优势,使他在前寒武纪地质科研领域多有建树。他通过对我国前寒武纪基底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大陆地壳的地球化学性状、地壳增长方式和主要增长阶段等演化规律,并与世界其他主要地区对比,指出中国前寒武纪地质的特点和研究重点。中条山和冀东是他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两个主要的基地,他曾两下冀东、三上中条山,为这两个地区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用他自己的话说:“每一块石头都踩过,每一个细微的地质现象闭上眼睛也能描绘出来。”他在学术上不肯停留,不愿重复,每一次研究工作都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努力。辛勤耕耘的收获凝聚成7部专著(包括合著)、100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部委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7项。

从大学时代起,孙大中就与中条山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并由此开始了他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生涯。1955年,孙大中为做毕业论文独自到中条山进行野外工作,一上中条山。孙大中在完成野外工作外,还草测了一份1∶50000的前寒武纪地质图,并发现了后经勘探证实为中型矿床的庙疙瘩铜矿。他由此写就的《中条山前寒武纪地层和构造》的大学毕业论文,对中条山地区担山石群的划分和中条运动的厘定有贡献。该论文被学校推荐为“毕业论文样板”,并在《地质学报》上发表。他文中的观点,至今仍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引用。

1972年正值“文革”期间,孙大中戴着“特嫌”的帽子,二上中条山。他边“改造”边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参加了中条山铜矿地质研究工作,孙大中虽被打入“另册”,但他不计荣辱,不图虚名,顾全大局,忘我工作,以他的执著、勤奋和工作能力,在学术上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自尊自重、不卑不亢、忠实工作、乐于助人,赢得了科研队全体成员和地质队、矿山地质人员的赞佩和尊敬。这次科研工作使中条山地区前寒武纪地质和铜矿地质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出版的专著《中条山铜矿地质》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该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也是迄今对本区区域成矿作用所做的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

20世纪80年代末,孙大中带队三上中条山,在前两次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他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该地区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并提出用火成岩年代—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建立年代地壳结构模式,剖析了构造—热事件和铜矿成矿历史,填补了全球24亿—20亿年期间岩浆活动的空白。这一科研成果不但开辟了我国年代构造格架研究之先河,也为他提出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相结合,从“四维”角度研究地壳演化的动力学过程的学术思想打下了基础。后来,华南深部地质的研究工作就是这一学术思想的体现。他们的《中条山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和年代地壳结构》一书是这项科研成果的总结,是国内这一研究领域最早、最系统的专著。

冀东是我国早前寒武纪地质的典型地区之一。1978—1981年,孙大中领导的课题组,开展了“冀东地区前震旦地层划分、对比及其成矿性研究”的工作。80年代后期,他又带队进行“冀东太古宙含金岩系”的研究。对早前寒武纪地层,特别是深变质地区地层研究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分别以“综合地层法”和“构造地层法”建立深、浅变质地层层序,对我国前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有积极的影响,为他以后认识和总结陆台,乃至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规律打下了基础。此外,他还提出花岗质岩浆侵位也可形成麻粒岩的新观点。1984年出版的专著《冀东早前寒武纪地质》是研究我国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较早的一部专著,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后期,孙大中把研究的目光从华北转向华南,以便对比中国南北古老地壳的差异和总结我国古老地壳的特点,这也是他提出和实践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研究深部地质,进而研究大陆地球动力学的开始。他开展相关课题4个,并先后以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各省有关机构共同组织赣浙闽和两广地质考察。他出版的专著《华南深部地壳结构及演化》(第二作者)提出华南地壳深部存在较大范围的古老基底的观点。他总结出我国主要古老地块形成、增长和聚合的时间,还针对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和金属成矿作用的特点,就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战略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建议。

作为一个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孙大中较早认识到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对于前寒武纪地质学的重要性,在研究工作中重视应用同位素地质学解决前寒武纪地质中的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他就将中条山地区数十个K-Ar法年龄数据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得出前寒武纪岩石、成矿和重要的构造—热事件的相对时间,对于认识该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过程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他对同位素地质学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80年代初,他建议单位领导加强同位素地质学科建设,派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最早引进锆石U-Pb稀释法,为天津地矿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初,他曾为我国引进先进的离子探针质谱多方努力,给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室以力所能及的支持。他通过长期实践,对若干测年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估,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它们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的适用性。这对于前寒武纪地质工作者和同位素地质工作者都不无启示。

孙大中善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科研方法和理论,不断追踪前寒武纪研究的前沿。但他从不盲从,更不妄自菲薄,不囿于洋人的观点和理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这是他科研思维的一个闪光点。国际学界认为,24亿—20亿年期间,全球缺乏岩浆活动的记录,是岩浆静谧期。孙大中通过年代构造格架研究,证明我国中条山地区该时期不但岩浆活动频繁,而且还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中条山铜矿。丹麦一著名的地质学家曾对孙大中的某个学术观点有异议,要求来华实地考察。经过共同的工作,这位地质学家改变了看法,而且主动提出合作撰写有关的学术论文。回国后他发表观感,赞扬中国学者重视实践,具有丰富的研究前寒武纪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孙大中长期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地层分会中国投票成员、太平洋科协中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任职期间,他代表我国参加全球前寒武纪时代划分方案的制订,根据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的实际,表达对元古宙与太古宙的界限和再划分的意见,为这两个划分方案的确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曾主持召开了“国际元古活动带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学术研讨会”,依靠地方职能机构和学术团体多次组织有关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和现场考察,还举办培训班等,使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活跃而有效。他自己在各种场合做学术报告、讲座近30次之多。他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地质考察,把全国的前寒武纪地质和研究进展介绍到世界,将国外新的学术动态,加上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及时向领导部门汇报,并书面发表或在有关会议上介绍,推动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与国际接轨。他对于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2年底,孙大中调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此时正值世界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会议之后,中国政府庄严地做出履行《21世纪议程》的承诺,并积极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孙大中深感地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地学研究需要调整自身结构,扩大研究领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994年,他不顾自己年逾60,毅然决定以主要精力转向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当时许多人、甚至一些领导尚不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他以一个科学家的敏锐、执著和责任感不遗余力地宣传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思想。在“94建立广东发展新优势研讨会”上,他做了《可持续发展及在广东省的可行性》的发言。他的力作《可持续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概念》一文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来、意义、研究内容、可操作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等做了全面的阐述,成为许多文集争相收集的佳作,影响十分广泛。在1995年广东省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他又以《加强公益性研究,促进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阐述了对可持续发展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科学技术以及科学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关键问题的看法。1996年,他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有领导干部、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组成的省级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并任第一任会长。另一方面他依靠各级组织,举办研讨会、报告会,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他自己就以《可持续发展工程与能源》等亲自为研讨班讲课,与大家座谈讨论。还不辞劳苦应邀到省委党校、市委党校、大专院校等十几个单位去做报告。即使后来病重,仍带病坚持工作。他的行为和学术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孙大中在广东工作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他为广东的发展倾注了一腔热忱,为广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孙大中是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以才教人,更以德育人。他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乐意与青年人共同探讨。他不是把青年人培养成自己的追随者,而是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他培养的博士、博士后现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同年(公元1932年)出生的名人:

吴杭生 (1932~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徽省安庆桐城

陆埮 (1932~2014)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苏州常熟

娄成后 (1932~2009)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津市北辰区

刘高联 (1932~2008)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

黄胜年 (1932~2009)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苏州太仓



  同年(公元1997年)去世的名人:

汪猷 (1910~1997)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杭州

蒲蛰龙 (1912~1997)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西自治区钦州

潘承洞 (1934~1997)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泰州兴化

廖山涛 (1920~1997)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

李竞雄 (1913~1997)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苏州

余瑞璜 (1906~1997)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西省抚州市宜黄

6

送花
13
上一篇:李彧
下一篇:郭永怀

最新评论


免费八字算命 缘主八字测算 免费八字排盘
免费八字算命姓名:
免费八字算命性别:
免费八字算命生日:
出生时辰:
√ 在线测试
威海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11358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