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 歙县名人录 [公元1884年-1939年] 吴承仕(1884~1939),字检斋,号展成,又号济安,歙县人。他生长在一个富有的书香门第,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和熏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他17 岁时,应试中秀才。翌年,又应试中举人。光绪三十三年,清廷举行举贡会考,他以殿试一等第一名被录取,并被点为大理院理事。他青少年时期,中国正处于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之下,逐渐衰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目睹祖国山河破碎、民生凋敝,激发起爱国主义精神。他拥护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民国初年,出任-佥事,但与部中官吏意见每多不合。民国16 年(1927 年)4 月28 日,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杀害李大钊等革命烈士,吴承仕闻噩耗不胜悲愤,立刻停餐,以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哀悼;并迅即辞去-佥事之职。从此,他绝迹仕途,改任教育工作,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校的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 吴承仕在退出仕途之后,潜心研究国学,成就卓著,特别是对于经学、小学研究的成就为章太炎所称道。同年,吴承仕撰写的训释古音文字专著《经籍旧音辨证》出版,章太炎为其撰写《经籍旧音题辞》,表明对吴承仕学术成就的赞赏。吴承仕的经学著述,以《三礼》为大宗,成就亦最高。章太炎评价说:“足下能明《三礼》名物,最为核实。”在此期间,吴承仕先后撰写著述150 余种,除上面已提及外,颇为重要的还有《经学通论》、《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经学受授废兴略谱》、《国故概要》、《周易提要》、《尚书三考》、《尚书古文辑录》、《四代封建要略》、《三礼名物略例》、《布帛名物》、《表服要略》、《清史稿礼志丧服章出后》、《驳王 运吴之英三礼笺注》、《论古今文上章太炎先生书》、《小学要略》、《六书条例》、《王学杂论》、《初学因明处》等数十种。在经学、文字学研究方面,他已得心应手,所著非凡了。章太炎称这些著作“用功完密”、“洵为精善。”他在晚年所著《新出三体石经考证》中,其他人均未提及,唯独引用了吴承仕、黄侃之说。黄侃在南京执教,吴承仕在北平讲学,时人称他们为南北两经师。 九·一八事变后,吴承仕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联席会议主席,积极领导北师大文史两系的教授对日本侵略者进行口诛笔伐。还同袁同礼、高步瀛等数十位教授联名通电全国,严厉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奋起抗日。他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经常在一些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国共必须合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作为一位硕学鸿儒,吴承仕接受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实始于30 年代初,初由他的朋友范文澜介绍他读《共产党宣言》。尔后又在进步学生齐燕铭、张致祥等人的帮助下,阅读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如《资本论》、《哲学的贫困》、《反杜林论》、《辩证唯物主义教程》、《自然辩证法》、《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努力去寻求真理,从中接受新的思想,汲取力量的源泉。这位钻研古籍几十年,蜚声海内的经学家,读这些新书,如读中国的古经典一样,也是眉批旁注,丹黄满目,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由于他认真学习,孜孜以求,再加上他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抗日-的实际斗争,于是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的革命事业取得胜利,同时他还逐渐地学会了以马列主义观点来治学。 当时吴承仕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在他的倡导下,改革了该系的课程设置,新增设了社会科学和“新俄文学选读”、“周秦诸子”、“中国通史”等新课程。他开始在课堂上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讲授《三礼》名物,成为我国第一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事经学研究的学者。 他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治学,集中表现在他出资创办《文史》、《盍旦》、《时代文化》等进步刊物方面。他创办《文史》,始于民国23 年4 月,时任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钱玄同说过:“《文史》是一个赤色刊物。”事实也是如此。《文史》曾连载过托尔斯泰的《哥萨克》,选登过高尔基等人的作品,鲁迅先生的名篇《儒术》,就是以“唐俟”的笔名发表在《文史》第二期上的。吴承仕本人也在《文史》上发表了不少进步文章。正因为《文史》是一个进步刊物,所以它只出了4 期就被以“查封”论处,遭到扼杀。《文史》被封禁后,民国24 年10 月,吴承仕又创办了一个以宣传马列主义观点、评论时政为宗旨的刊物《盍旦》(渴望黎明之意)。这份激进刊物自然也不能见容于反动当局,只出了5 期,也-停刊了。但吴承仕不为当局的淫威所屈服,仍然继续战斗。接着,他又和一些同志筹办了《时代文化》,从民国25 年8 月到民国26 年1 月,《时代文化》一共出版了5 期。 上述3 种刊物都发表过吴承仕的许多论文,大致分为3 类:一是力图以马列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观点研究古代经学、礼制、哲学和语言文字的,如《五伦说之历史观》、《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者对于丧服应认识的几个根本观念》、《在竹帛上的周代封建制与井田制》、《语言文字之演进过程与社会意识形态》、《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交换形态之史的发展》、《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货币形态及其它》和《关于宋元明学术思想》等;二是讽刺、揭露和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如《张献忠究竟杀了若干人》、《士君子》、《圣诞节》、《谁戴了有色眼镜? —— 从一元史观说到意识形态》等;三是积极宣传抗战,反对日本侵略的,如《关于华北非常时期的教育问题》、《北平文化界最近的动态》、《启蒙学会宣言》、《有饭大家吃》等。 民国24 年冬,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此时的吴承仕已是霜鬓鹤发年近花甲,却怀抱着抗日救亡的满腔热忱,积极投入挽救祖国危亡的革命洪流。“一二·九”的当天,吴承仕站在中国大学学生们的行列里,去新华门前-,又和青年们并肩前进,冒着-们大刀、水龙的威胁,参加--,还和青年们一起步行到西山露营;-发展起来了,他联系大学的教授,组成教育界抗日救国会;反动当局逮捕了学生,他不顾安危,千方百计地奔走营救。他写文章,作演说,为“一二·九”学生-奔走呼号。民国25 年,他曾在《时代文化》一卷三号发表题为《一二·一二的--与 》的文章,宣传“一二·九”以后一年中北平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和宝贵经验。翌年,他又在《时代文化》一卷号发表题为《新学生团体的出现》的文章,揭露和批判当时 学生组织“新 ”0北平 的阴谋。他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北平热血青年们紧密团结,共同战斗。 经过多年的锻炼和考验,民国25 年秋,经北平地下党的批准,吴承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齐燕铭、张致祥同编在一个特别小组。 民国26 年“五四”运动18 周年纪念之际,吴承仕与张友渔、黄松龄、张申府、纪向峰等进步教授发起组织了新启蒙学会,吴承仕负责起草了《新启蒙学会宣言》,提出“唤醒比较多数的知识分子,成为时代改新的中心力量”,以“争取当前民族解放的胜利。”新启蒙学会积极开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同年7 月7 日,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北平沦陷。日寇、汉奸到处搜捕爱国抗日人士,吴承仕的名字也被列在黑名单上。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匆匆离开北平,前往天津,避居在英租界的小白楼。当时他尽管处境日益艰危,仍和他的学生、中-员齐燕铭、张致祥等人在天津坚持抗日救亡工作。他为天津的地下抗日刊物《时代周刊》撰写文章,传播民族革命的吼声。 民国28 年夏秋之交,天津闹水灾,街上可以行船,院内积水过膝,吴承仕一家困居院内,粮食接济颇为困难,生活陷入绝境。加上此时天津英租界当局与日寇更加紧密勾结,在天津抗日的同志已有好些被捕了,情况十分危急。他在天津已无法开展工作,于是秘密地回到北平。由于他在天津动身时就饥惫劳累,身染疾病,再加旅途困顿,心力交瘁,所以到北平后不久就病倒了。经诊断为伤寒症,已经肠穿孔,加上旧病支气管炎并发,医治无效,于民国28 年9 月21 日在北平逝世,享年56 岁。 民国29 年4 月16 日,延安各界为吴承仕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吴玉章等同志都送了挽词、挽联,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人物关系: 老师: 章太炎 (1896~1936)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 同学: 马裕藻 (1878~1945) 近代文化名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 钱玄同 (1887~1939) 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朱希祖 (1879~1944) 著名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 周作人 (1885~1967) 著名的文学家、作家、翻译家 师侄: 苏雪林 (1897~1999) 民国十大才女 鲁迅 (1881~1936)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黄侃 (1886~1935) 许寿裳 (1883~1948) 刘文典 (1889~1958) 国学大师、原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沈兼士 (1887~1947) 语言学家、文献档案学家、诗人 柳亚子 (1887~1958) 胡以鲁 易培基 (1880~1937) 文物大师、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任院长 余云岫 (1879~1954) 庞俊 (1895~1964) 沈延国 (1914~1985) 徐复 (1912~2006) 王仲荦 (1913~1986) 姚奠中 (1913~2013) 汪东 (1890~1963)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原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 相关院校: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同年(公元1884年)出生的名人: 刘贻燕 (1884~1966) 安徽省安庆怀宁 喻传海 (1884~1936) 浙江省绍兴嵊州 裘光贤 (1884~1953) 浙江省绍兴嵊州 郁华 (1884~1939) 浙江省杭州富阳 吴春阳 (1884~1911) 安徽省合肥 同年(公元1939年)去世的名人: 姚永朴 (1861~1939) 安徽省安庆桐城 夏开泰 (1871~1939) 安徽省六安 刘思宽 (1909~1939) 安徽省六安金寨县 孙绳 (1887~1939) 湖北省黄冈市 郁华 (1884~1939) 浙江省杭州富阳 顾德祺 (1918~1939) 上海市青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