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 定远名人录 [公元1867年-1940年] 方绍舟(1867~1940)名璧,定远县炉桥镇人,同盟会员,早期参加-封建-的民主革命,晚年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是江淮地区著名的抗日英雄。 同治六年(1867 年)二月十六日,方绍舟出生在炉桥镇一个仕族家庭里。及长,聪颖好学,学业出类拔萃。在维新派“兴办学校,发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他与张润斋等在家乡创办了储材小学堂,并担任校长。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五月,方绍舟由郑赞丞、凌蕉庵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和江淮地区同盟会员,积极开展民主革命活动。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光复会成员、安徽省新军炮营队长熊成基,趁清军于太湖会操之际,率马、炮营新军千余人发动了安庆起义。攻城失利,败走皖中,遭清军追击,部众离散,余部不足百人,由田激扬带领经炉桥向寿县、凤阳一带转移。炉桥清军千总伏兵要隘,欲捕杀熊成基等起义军首领。方绍舟闻汛后,立即派人为田激扬带路,绕道入山,使清军的伏击计划落空,保全了这支革命队伍。 辛亥革命爆发后,紧接着江淮各县同盟会骨干在凤台涧口集召开紧急会议,密商大计。方绍舟和张元侯作为定远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决定于十一月三日发动以寿州为中心的淮上起义,然后分兵攻取省内各地,实现皖省独立,减轻武昌压力。会后,方绍舟连夜赶到住在定远池河大王庄的同盟会会员王啸虎家,向他通报寿州会议精神,共商光复定远的行动计划。王啸虎倾其所有,捐出稻谷千石作军饷。为了获得0,方绍舟与王啸虎同往县城会见知事汪葆臣,以维护地方治安为名,要求组织乡民成立民团。汪葆臣不知是计,准其所请,并许以毛瑟枪相助。 方绍舟回到炉桥后,加紧进行起义准备工作。一方面组织民团,建立部队;一方面派人分赴各乡镇,通知各地志士于十一月三日晚赶到炉桥集待命。十一月四日晚,在寿州的同盟会成员率领团练和民军发动淮上起义。为了发展革命形势,十一月五日各县同盟会负责人聚会寿州,决定淮上起义军名称为国民革命淮上军,并成立淮上军总司令部。方绍舟等13 人任军统。会后,淮上军分兵8 路,挺进江淮各地。方绍舟负责率第一路军,光复皖东各县。 方绍舟赶回炉桥时,定远各乡起义群众和青年学生已在炉桥储材学校集结,他率领起义群众攻入炉桥三衙和武营。县沈主簿和费千总因无防备,又慑于革命党的威力,只得束手请降,令部下缴械。方绍舟对缴械的士兵热诚相待,使他们深受感动,剪掉辫子,参加革命。起义军初战告捷,缴获来福枪、毛瑟抢、土枪90 支。 十一月八日晨,方绍舟率领300 多人从炉桥出发,攻打定城。经过一天激战,清兵溃败,起义军当日黄昏时分光复定城。各界人士一致拥戴方绍舟执掌政权。方邀社会贤达帮办文牍、会计事宜。次日,方绍舟召开群众大会,声讨封建-制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会后,许多青年纷纷涌向设在曲阳小学的军统司令部,要求参加淮上军。为了扩充兵员,壮大力量,为继续东征作准备,方绍舟派蒋树升、吴仲仁与胞弟方衍、方缉熙等小分队前往永宁、三和、池河等地,扫除残余清兵,并进一步招募新兵。在王啸虎的协助下,方绍舟组织了临时司法委员会,处理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维护社会治安,为东征建立稳定的后方基地。 经过短期休整、扩充,定远淮上军发展到1000 余人,另有学生军百余人。方绍舟将这支部队编为4 个战斗营,委任魏冕斋、方芹山、李三杰、方海秋、魏子莪为参谋,蒋树升、俞虎臣、袁克宁、方衍、安定国、崔海鹏、韩子筹等8 人为各营正副营长;另以学生军为主体组成政工队,分赴各乡镇宣传革命。
同年(公元1867年)出生的名人: 杨辔龙 (1867~1919) 安徽省六安霍山县 陈西林 (1867~1946)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 陶仆伦 (1867~1943)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 王葆心 (1867~1944) 近代地方史志学大家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 王拔粹 (1867~1941)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 同年(公元1940年)去世的名人: 徐谦 (1871~1940)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刘震西 (1895~1940)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鲍刚 (1897~1940) 安徽省淮南田家庵 陈文甫 (1894~1940) 安徽省淮北濉溪 胡竺冰 (1894~1940)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 赵达源 (1911~1940) 云南省大理大理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