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名人录 [公元1882年-1952年,民国第四任北平市长] 袁良(任职1933.6.16——1935.11.8)(生1882——卒1952.12)民国第四任北平市长袁良,浙江杭县人,字文钦。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曾任昌图 总办兼交涉员。后为沈阳交涉署秘书长。1916年至1922年充北洋政府国务院参议。1924年被派为全国水利局总裁,并一度署理中央农业试验场场长。1929年为外交部第二司司长。1929年10月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 1933年6月,袁良出任北平市政府的市长。上任之初,正逢《塘沽协议》签字不久,华北局势危在旦夕。袁良考虑到北平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集中国宫阙、殿宇、苑囿、坛庙之大成;荟萃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精华,集东方艺术之最;而此时日本对北平和华北已经垂涎欲滴。由此若将北平规划建设成为旅游胜地,使北平成为东方最大的文化都市,定能让国际社会所瞩目,藉此也可以遏止日本的“染指”图谋。 袁良力主借鉴欧美各国最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经验,锐意革新,力图整顿,颁布了《北平市游览区建设计划》、《北平市沟渠建设计划》、《北平市河道整理计划》等城市建设计划。为保障上述规划实施,市府发行公债,改善财政税收状况,开北平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之先河。 1934年一天,鲁迅师生们谈到当时北平市市长袁良关于禁止男女青年在同一游泳池游泳的命令时,鲁迅模拟头戴防毒面具的怪模样,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这个北平市市长就是袁良。 邓文在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件趣事。1934年,评剧皇后白玉霜在北平开明戏院演出,因演0戏(当时叫粉戏)《拿苍蝇》,被市长袁良认为内容不健康,有伤风化,而把她驱逐出境。白玉霜-到天津、上海演出发展。袁卸职后在上海做寓公,观看白玉霜的戏后宴请她。白问他为何前后矛盾。袁答:“当0在台下,我在台上,不得不那样;今0在台上,我却在台下,不必再那样,应该这样了。”袁的这番妙语博得满堂彩声。 从邓文看,袁无疑是疾恶如仇、崇道扬德的好市长,又幽默风趣,着实可敬可爱。但事情还有另一面,在邓文中根本没有体现。请看一些资料的记载:“白玉霜有一出独家戏更红得邪乎,那就是《拿苍蝇》。那时北平的市长叫袁良,浙江人,素来不看评剧可这些天也对白玉霜发生了兴趣,看了她好几场戏,市长带头捧场,场子里被闹了个天翻地覆。有一天,市长看完戏派人送信,请白老板吃夜宵,不想,那天白玉霜闹开了别扭,就是不去。于是,白玉霜捅了马蜂窝。袁良打出了维护北平社会风化的旗号,指令立即将白玉霜驱逐出境,直接押赴火车站,登上了去天津的列车,巡警们跟到丰台才撤回去。第二天早上就来了几名背枪的 ,手拿公文,说是,因为她的戏演得"有伤风化",市长不让白玉霜在北平演戏了,必须立刻离开北平。然后, 一路押送他们上了火车回到天津。为什么堂堂的北平市长袁良要驱逐白玉霜呢?有资料说,是袁良手下的一个老头子科长看上了白玉霜,由于没能遂愿,于是就向袁良说了坏话,才有了这种结局。还有资料说,是北平市长袁良请白玉霜吃饭,白玉霜婉言谢绝,市长大人觉得丢了面子,便借口白玉霜的戏内容不健康,有伤风化,而把她驱逐出境。” 这应该就是袁市长驱逐白玉霜的-。其它所有关于此事的资料全部是如此记载的。 评剧演出的曲目因受当时的时代、历史、受众等的局限,有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与艺术倾向。有的宣扬宿命论、因果报应,有的低级黄色,如《纺棉花》、《枪毙哑巴老妈》、《戏迷小姐》、《拿苍蝇》等。其实当时所有的艺术门类如京剧、大鼓、评书、相声都存在这类问题。就象现在郭德纲的相声、东北二人转。当时的社会正是这类“艺术”繁殖生长的土壤,袁市长若以此“逐客”肯定是小题大做。 所谓白玉霜的演出“内容不健康,有伤风化”,仅仅是借口而已。而我们在邓文中没有看到一点影子。我们也并不是要求邓老对袁进行全面的道德评价,而是希望作者行文应尽量提供给读者准确精审的信息。这是读者之幸,历史之幸。 这本是一件小事,细微的像看不见的尘埃。而历史的烟云就是这由尘埃构成。
同名人物: 袁良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 [汉] 同年(公元1882年)出生的名人: 黄荣 (1882~1916)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 阳协陶 (1882~1932)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 岑学吕 (1882~1963)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 冀贡泉 (1882~1967) 清末秀才。法学家 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 同年(公元1952年)去世的名人: 张鹤鸣 (1910~1952) 东北铁路中部护路军司令员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 平沼骐一郎 (1867~1952) 日本第35任首相 亚洲日本 冈田启介 (1868~1952) 日本第31任首相 亚洲日本 马锡武 (1883~1952) 甘肃省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吴乾鹏 (1911~1952) 海南省海口美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