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仪征市名人录 [公元1884年-1919年,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史家、经学家] 刘师培(1884.6.24-1919.11.20) 字申叔,号左盦,因参加排满运动,曾改名“光汉”。江苏仪征人。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史家、经学家。 刘师培出身于经学世家,曾祖父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都以治《左传》享誉于世,父亲刘贵曾也以治经学闻名。刘师培自幼聪慧,在母亲的教授下,8岁开始学习《周易》变卦,到12岁即读完《四书》、《五经》。18岁补县学生员,19岁乡试中举。20岁赴京会试,不第,归途经上海,结识章太炎以及其他参加“爱国学社”的同志,于是赞成革命,参加排满运动,更名“光汉”。1904年刘师培加入上海光复会,与林獬、陈去病等主编《警钟日报》,宣传革命。1905年为《国粹学报》撰稿。1906年与-、章士钊 等同任芜湖皖江中学教员,发行《白话报》。1907年为躲避搜捕与妻子亡命日本,加入同盟会,任《民报》撰述,笔名韦裔。后受日本社会党急进派影响,为宣传-和社会主义,与妻子编印《天义报月刊》,与张继设立社会主义讲习会,1908年又创办《衡报》。由于与章太炎、陶成章等同盟会人发生冲突,关系恶化,刘师培于1908年冬归国,投靠端方。1909年刘师培至南京,为端方考订金石,任两江督辕文案兼两江师范学堂教习。1910年随端方赴天津,任直隶督辕文案、学部谘议官等职。1911年随端方南下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军拘捕。辛亥革命胜利后,由孙中山保释。后任成都国学院副院长,兼四川国学学校课,讲授《左传》、《说文解字》等,与谢无量、廖季平、吴虞等共同发起成立四川国学会。1913年至太原,创办《国故钩沉》。1914年至北京,为《中国学报》撰稿。1915年加入筹安会,袁世凯倒台后,避居天津。1917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刊行《国故月刊》,任总,成为国粹派代表人物。1919年11月20日因病在北京去世,年仅36岁。 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刘师培继承家学,同时在清儒王念孙、王引之、阮元、焦循等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根据字音推求字义的学说。到了后期,刘师培又否定了前所信奉的音近义通说,认为对于同音通用之字,应该在《说文》中寻求本字。 在词汇研究方面,刘师培善于用古语明今言,以今言通古语。刘师培和章太炎等人第一次把语言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讨论。在名称起源与音义关系问题上,刘师培一贯主张“字音象物音”、“象音制音”。 在经学研究方面,刘师培秉承家学,宗古文经,但又不墨守古文家法,在阐明经典微言大义和名物训诂方面,都有所独创。刘师培对南北朝的经学形成,汉代经学与宋代经学的异同,清代经学的得失都作了有益的探讨。刘师培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运用进化论思想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 在校释群书方面,刘师培广收各种版本,反复钩稽,匡正旧训,对于《老子》、《荀子》、《吕氏春秋》等都做了精审的校释工作。 刘师培治学严谨,著述弘富,与章太炎齐名,时人称为“二叔”(章枚叔、刘申叔)。在《左传》研究方面,有《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征》、《春秋左氏传例略》、《春秋左氏传答问》、《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读左札记》等。其研究《周礼》所著的《周礼古注集疏》、《礼经旧说考略》、《逸礼考》以及《古书疑义举例补》、《论文札记》等,都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语言文字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有《左盦集》和《左盦外集》。刘师培去世后,著作经弟子陈钟凡、刘文典搜辑,朋友钱玄同整理,辑成《刘申叔先生遗书》,由南桂馨聘请郑裕孚校印。包括经学小学22种,学术文辞13种,群书校释24种,诗文集4种,读书记5种,教科书6种。
人物关系: 学生: 黄侃 (1886~1935) 相关院校: 北京大学 同年(公元1884年)出生的名人: 张干 (1884~1967)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 黄杰 (1884~1927)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 汪野亭 (1884~1942) 珠山八友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 王琦 (1884~1937) 珠山八友 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 王晓芗 (1884~1928) 湖北省仙桃 同年(公元1919年)去世的名人: 徐润之 (1855~1919) 浙江省温州苍南 郭钦光 (1896~1919) 著名“五四烈士” 海南省文昌 陈挺立 (1887~1919) 浙江省温州苍南 缪荃孙 (1844~1919)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鼻祖 江苏省无锡江阴 詹天佑 (1861~1919) 南粤先贤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倪田 (1855~1919) 江南四画家 江苏省扬州江都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