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玄武名人录 明 张如兰(?~?),字德馨,江苏江宁人。明朝某年某科武举第一人。 张如兰以世袭南京羽林左卫千户,中武科第一人。但是武乡试第一人还是武会试第一人,没有资料证明。为防遗漏,故录之。 张如兰中武科第一人后,官至淮徐漕运参将。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谈古论今,系如指掌。凡朝廷大事,是利是弊,当兴当革,他总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很多都被朝廷采纳施行。对上司的指令,他也总是身体力行,常以古代先贤为榜样约束自己。张如兰的史料不多,但从地方文献中发现了他的二首诗,读其诗如读其人,如见其魂,故录之。 《淮阴祠》二首: 其一 剑锷模糊洗血痕,颓垣如见旧精魂。 谁知寥廓无双士,犹自徘徊一饭恩。 咳唾山河归赤帝,解推衣食误王孙。 吁嗟此意空千古,淮水凄凉白日昏。 其二 天心草草困英雄,把钓应难比梦熊。 宰肉有谋偏蹑足,分羹何忍况芷弓。 谋臣无计留高鸟,猛士空劳咏大风。 蒯彻徉狂栾布少,何人哭向未央宫。 张如兰的儿子张可大,为明朝著名忠节之臣。其生平事迹亦十分感人。 张可大,字观甫,聪慧过人,善骑射,举万历二十九年武进士,授建昌守备。不久,升浙江都司佥书,分守瓜州、仪真两地,当地江洋大盗几乎绝迹。税监官鲁保去世,巡抚李三才命张可大负责登记鲁保家的财产,鲁保的家人送重金贿赂,张可大拒之不受。大学士叶向高赴召路过仪真,见到张可大,十分诧异,说:“此人不只是良将,而且是良吏也。”一次,向朝廷进贡的船只在帆山附近被打劫,张可大勇擒贼首徐少山,将盗贼全部抓获,升游击将军,又改广东高肇参将。后调任浙江舟山,奉命征讨黎人,与总兵王鸣鹤用黑番为向导,直掏黎人巢穴,黎乱遂平。 舟山为浙江要害,张可大上任便提出八条建议,对舟山的边防武备都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倭寇侵犯五罩湖、白沙港、茶山、潭头等地,张可大率兵一一将其消灭,被晋升为副总兵。舟山城墙年久失修,大多塌坏,张可大与副使蔡献臣带领军民,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加固。海潮常常浸害城内外数千亩庄稼,张可大又为百姓建水闸蓄淡水,使千亩粮田物美粮丰,老百姓给这个水闸起名为“张公?”。天启元年(1621),张可大任都指挥使,掌南京锦衣卫,以勤勉忠于职守闻名,并撰《南京锦衣卫志》二十卷。天启六年(1626),升为都督佥事,佥书南京右府。 张可大生平孝友,又博学多才,所到之地,礼贤下士。虽在军旅,每日带兵训练、打仗,但他依然手不释卷,有儒将之风。崇祯元年(1628),张可大出任山东登莱总兵官。登莱历来为神京门户,张可大尽心海防,每每亲自巡视,将沿海地形,兵力强弱绘制成《海防图说》上交朝廷。崇祯二年(1629)冬,白莲教余众上万人围攻莱阳,张可大率军进击,焚烧其六寨,捕获其首领李成、许汤,杀之,莱阳之围遂解。不久京城有警,张可大受命保卫,镇守西直、广宁诸城门。崇祯三年(1630),张可大以勤王有功,升都督同知。这时刘兴治在东江谋反,张可大奉诏还镇讨平。崇祯四年(1631),晋升右都督(正一品)。十月,佥书南京左府兼督池河、浦口二军。登州百姓流着眼泪,极力挽留。还未赴任,孔有德在吴桥叛变,连续攻陷六座城池,张可大急忙带兵前往平叛,而巡抚孙元化却令他按兵不动,镇守登莱。按当时明朝的规定,张可大虽是总兵官,为地方最高军事指挥,但也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是否出兵要听文官(巡抚)的指令。 岁末,孔有德乘夜逼近东城,张可大请求出兵,孙元化坚持不与之战,试图安抚孔有德回心转意,张可大陈述利害得失,以为军机不可失。孙元化表面答应第二年元日发兵合击,可到时,又按兵不动,一直拖到次日才合兵战于城东。张可大部将个个神勇,屡战屡胜,而孙元化的部卒都是辽人,亲党众多,没有斗志,其副将张寿又收到孔有德的干将耿仲明的密传,突然调转枪口向张可大的军队发起攻击,张可大没有丝毫准备。游击将军陈良谟、守备盛雄、姚士良等战将均战死,张可大兵败。而此时孙元化已听信耿仲明的所谓安抚之策,打开城门,让孔有德入城。孔有德一入城,便持刃劫持了孙元化,登莱城陷。 当时张可大守水城,见此情况义愤填膺,悲痛已极,遂解虎符,交给旗鼓手吴振姬,独自从便道去济南,回家辞母。到家后,令弟弟张可度、儿子张鹿征侍奉母亲从海上去天津。然后解下佩剑,手刃其妾陈氏,神情自若地整理好衣冠,北面稽首,言称:可大不敢有负朝廷也。遂于官署太平楼的墙上写道:“某年月日,山东总兵张可大尽节于此。”然后,自缢身亡。 朝廷知道了张可大的事迹后,赠特进荣禄大夫、太子少傅,谥庄节,赐祭葬,予世荫,建祠曰“旌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