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江苏南京名人 顾知微

顾知微

南京名人录

[公元1918年-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顾知微(1918年5月10日—2011年3月19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地层学家、古生物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顾知微成长于父母双亡的贫寒家庭,但青少年时代所生活的梦幻般的田园环境却让他对大自然的美难以忘怀。依靠堂叔父的经济资助他读完小学,因成绩优异,于1931年被保送进入江苏省立南京中学。1936年夏,因参加抗日--被捕,南京中学被迫解散,转入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次年毕业。怀着“理工救国”的理想,顾知微于1937年考入湖南大学矿冶系,就读一年。后因日军入侵更甚,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地学系地质学专业。当时尽管处在战时,条件十分困难,但西南联大名师云集,教学认真;师生们爱国敬业,思想活跃;学术空气民主,接触进步思想,这些都对顾知微的成长和进步有重要影响,为他人生的发展打下了宝贵基础。顾知微1942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从此,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地质古生物学研究,为我国的地质古生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大学毕业之初,他就经孙云铸教授引荐进入云南地质矿产调查所工作,任技士,对弥勒、盘溪、华宁等地的泥盆纪地层和昆明附近的地层及矿产进行调查研究。1944年他由王恒升教授推荐,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任技佐,开始主要进行石油和工程地质调查,后调到古生物地层研究室。他在海相三叠纪早期地层和双壳类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奠定了我国下三叠统上界划分的基础,并因此获得1948年中国地质学会颁发的第四次许德佑纪念奖。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地质矿产普查勘探事业急需发展。面对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1950年夏,他毅然放下已有成就的三叠纪地层古生物研究,奔赴豫西宜洛煤田做地质普测。1951年5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古生物研究所,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古生物地层研究人员归入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顾知微经地质部借调,赴华北地质局负责冀南峰峰煤田和内蒙古石拐子煤田进行地质普查,被聘为工程师,任队长。从1950年到1955年,他负责这些煤田勘查的技术工作,初步探明这些煤田的全部或部分远景储量,主持编写了多篇煤田地质报告,为日后详查、建井、开采打下了基础,为新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夏,顾知微回到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和研究室主任等职。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好地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并促进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发展,他又一次改变研究方向,决心开拓我国研究基础十分薄弱的中生代非海相地层和双壳类研究。顾知微从此埋头苦干数十年,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中生代陆相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大多为红色岩层,生成的环境变化大,受后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多,许多地方化石相对较少,时代的确定和对比都较困难。由于曾受美国学者AW葛利普(Grabau)等套用北美划分标准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我国南部的红层几乎全被视为白垩纪的沉积物。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需要在大片红色地层分布区进行区域地质填图,为寻找有用矿产资源做地质构造解释,急需深入研究这类地层和所产古生物群。这项开拓性研究是国内空白。这一研究与煤、石油等能源的探寻关系很多,除葛利普外我国很少有人做过,但顾知微认为葛利普研究我国淡水化石数量不多,且多为别人所采,还限于行动不便不能直接观察地层,所以化石研究有时难以联系地层实际。基于这种看法,顾知微从中国地质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参考日本学者所做的我国或东亚的中生代非海相化石的研究,同时亲临这两纪地层的许多出露地区进行野外考察,采集化石,并重点调查了东部地区的相关地层。

顾知微在国内开创了陆相侏罗系和白垩系多门类化石的综合研究,率领古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对松辽、大庆油田,浙江、四川和云南等地进行考察研究,特别深入研究了热河生物群,校正了葛利普及20世纪初由美国科学家组成的中亚考察团在我国建立的陆相侏罗系和白垩系的划分标准。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召开前,顾知微不仅为浙西中、新生代地层现场会议的召开做了大量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工作,并首次系统总结了我国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提出对比方案,分析存在问题,撰写专著《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提交大会讨论。1962年出版后,成为重要文献被国内外生产、教学和科研人员长期引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针对大庆油田和松辽地区石油普查的急需,他带队到野外采集化石,进行鉴定并编制了松辽平原白垩纪双壳类图版19幅及其地层分布表和说明,写出地层序列划分意见报告,指出有利于生油的地层和环境,为指导石油地质勘探和大庆油田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由他组织编著的《中国的瓣鳃类化石》,系统总结了19世纪以来我国发现的各地质时代的1000多种双壳类(瓣鳃类)的分类整理和厘定工作,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我国侏罗纪和白垩纪4个大的和一些小的淡水双壳类动物群,提出处于亚洲古陆的我国地域是欧亚蚌类的起源中心之一。这部著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并被广泛引用。1982年,该书作为《中国各门类化石丛书》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顾知微注重古生物地层研究与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等综合研究。他认为早期白垩纪“浙闽运动”在形成我国今日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以及对我国东部含油盆地的发育和与内生金属矿产相关的岩浆活动等方面的作用,较“燕山构造回旋”的首次“宁镇运动”更为重要。这与当时国际上从海相化石和地层研究所得出的“白垩纪中事件”基本相符,对矿产资源的勘查以及全面认识中国地质发展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顾知微在非海相中生界研究中力主“海相层检验法”。20世纪80年代,他与黑龙江省煤炭地质研究所合作,组织专题研究队,重点研究了黑龙江东部海相和非海相侏罗纪、白垩纪的双壳类和地层。他以海相层化石为中介,分析对比国内外同期古生物资料,再次论述亚洲中、东部非海相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界线。同时他还致力于丽蚌类和类三角蚌类的系统分类研究。他通过深入分析类三角蚌类的闭肌痕等构造,认为类三角蚌类接近于珠蚌超科,而与三角蛤超科关系较远,进而提出类三角蚌类的“淡水起源说”,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

顾知微曾任国际地层委员会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分会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和全国双壳类学科组组长等职,多次出国访问和讲学。他先后出版专著5种,发表论文、报告、科普作品90余篇。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和“宁芜式富铁矿形成机理、找矿标志和预测研究”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浙皖中生代火山沉积岩地层的研究获1978年江苏省科学大会奖;为发现大庆油田所做的贡献和《中国的瓣鳃类化石》分别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黑龙江省东部中生代含煤地层及找矿方向的研究获得1986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顾知微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0名,为全国石油、地质、煤炭和高校等系统指导和培养双壳类研究人员30余名,指导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学同事11人。他们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顾知微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他认为“科学研究贵在有所创新突破,但绝非‘标新立异’。地球科学有强烈的区域性特点,借鉴国际古生物和地层的研究结果,必须与我国本土地质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活力和新的建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是他在开创我国非海相中生代双壳类和地层研究的领域里踏实工作,取得成绩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和精神促使他在科研领域勤勤恳恳、一丝不苟,成为杰出的地层古生物学家。

顾知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在他的治学过程和生活中更处处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他在学生时代就受到民主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痛恨旧政府的腐败,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和前途。在大学专业选择上,也和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渡江前夕,他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以实际行动支援渡江战役,做出了一位爱国青年应有的贡献,并于1949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置于首位,不断投身于国家最急需的研究领域和地区,甚至不惜改变自己已初有建树的研究方向。顾知微1984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同年(公元1918年)出生的名人:

关士聪 (1918~2004)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

何炳林 (1918~2007)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嵇汝运 (1918~2010)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松江

林兰英 (1918~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

童宪章 (1918~1996)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扬州



  同年(公元2011年)去世的名人:

何泽慧 (1914~2011) 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

高庆狮 (1934~2011)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

胡海昌 (1928~201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杭州

黄纬禄 (1916~2011) 火箭与 技术专家 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

蒋民华 (1935~201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台州临海

李志坚 (1928~201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宁波

13
上一篇:邢定钰
下一篇:高怡生

最新评论


免费八字算命 缘主八字测算 免费八字排盘
免费八字算命姓名:
免费八字算命性别:
免费八字算命生日:
出生时辰:
√ 在线测试
南京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1030633号
返回顶部